摘要:《漢武帝內(nèi)傳》是魏晉時期以描寫神仙鬼怪為主旨的志怪小說,該書主要記述了漢武帝尋道求仙的故事,與其他以漢武帝為題材的志怪小說相比,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出色的文學(xué)性,保存了較多此期極具時代特色的詞匯,有著很高的語料價值。筆者在閱讀過程中查閱資料,偶發(fā)現(xiàn)《漢語大詞典》中存在詞目漏收的現(xiàn)象,本文主要對“堅塞”、“元微”、“煒煥”三個詞語進行考釋。
關(guān)鍵詞:《漢武帝內(nèi)傳》;堅塞;元微;煒煥;詞語訓(xùn)釋
魏晉南北朝作為中國小說生成的重要歷史時期,產(chǎn)生了很多語言生動活潑的志人志怪小說,為研究此期語言特點提供了豐富的語料來源?!稘h武帝內(nèi)傳》自武帝出生時寫起,直至死后殯葬,略于軍政大事,而詳于求仙問道。作為十大志怪小說之一,其不僅為我們呈現(xiàn)出魏晉時期的小說面貌,而且較全面地反映了魏晉時期的語言風(fēng)貌,具有重要的語料價值。但筆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查閱資料加以通釋,偶發(fā)現(xiàn)《漢語大詞典》中存在詞目漏收的現(xiàn)象,本文主要對其中三個詞語進行考釋。
堅塞
形容詞,表艱難險阻/困阻之義。
“堅塞”一詞在《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中均未收錄,但在《漢武帝內(nèi)傳》及其他經(jīng)籍文獻中共出現(xiàn)一百余次。作為復(fù)音詞,“堅塞”最初是作為動詞使用,義為用具體的物體去堵塞阻隔。后來,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逐漸引申發(fā)展出抽象意義的困難險阻,詞性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動詞發(fā)展出形容詞?!稘h武帝內(nèi)傳》中“堅塞”用為后出義。如:
欲以朝花之質(zhì),希晦朔之期。雖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塞,所要無寄。
翻檢先秦以來文獻可知,在魏晉以前,“堅塞”多指用具體的物體堵塞阻隔,例如:
1.凡冬月釀酒,中冷不發(fā)者,以瓦瓶盛熱湯,堅塞口,又于釜湯中煮瓶,令極熱,引出,著酒甕中,須臾即發(fā)。(《齊民要術(shù)》卷七)
2.別使一人堅塞兩耳,勿令耳氣通;又別使一人以蔥葉刺其鼻中,吹令通;又別使一人嚙死人兩踵根,待其蘇活,乃可止也。(《醫(yī)心方》卷十四)
其中亦不乏用為抽象義,但用例極少,在魏晉之前也僅見三例。如:
3.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堅塞兩耳,無聽其談也?!保ā稇?zhàn)國策》卷十八)
五代以后抽象義的用法逐漸多了起來,特別是在子集藥典中,同時這一時期具體義的用法并存。如:
4.太上五蠱丸。治百蠱。吐血傷中。心腹結(jié)氣。堅塞咽喉。語聲不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5.陽上騰。則三陰堅塞。足便冷也。(《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卷三十八)
6.弈,本名三寶,隸梅堅塞吾司屬司。(《金史》卷六六)
7.任人必取當(dāng)才,決事須依正理,確為形勢,堅塞幸門,則可以振舉宏綱,彌縫大化,助陛下含容之澤,彰國家至理之風(fēng)。(《冊府元龜》卷三百十四)
8.以土石堅塞其門,募死士縋城襲擊之,我所斬獲。(《明史》卷二六六)
9.殺鶉,以血途瓜,堅塞之,埋東垣北角,深三尺。(《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四)
10.云是細茶末入竹筒中,堅塞兩頭,埋污泥溝中,日久取出,搗汁熬制而成。(《本草綱目·土部》卷七)
11.京城破,八門齊啟,惟西直門堅塞不能通,至五月七日,集民夫發(fā)掘乃開。(《爝火錄》卷一)
12.平無累道:“行來卻看有二三處可用,請與將軍務(wù)筑堅塞,則我氣通面敵勢離矣!”(《海國春秋》二十回)
按:堅,小篆字形 ,《說文》:“堅,剛也。從臤從土?!薄抖巫ⅰ罚骸巴羷傄病!薄犊滴踝值洹罚骸都崱贰俄崟贰墩崱穼嵰?,固也,勁也?!对姟ご笱拧穼崍詫嵑谩!抖Y·月令》季冬之月,水澤腹堅?!薄皥浴北玖x為“剛”,后發(fā)展出“堅硬、牢固、強硬”之義,如:《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薄稘h語大詞典》中收錄“堅”的義項有二:硬;牢固。《漢語大字典》中收錄“堅”的義項有九:堅硬;結(jié)實,牢固;飽滿;堅硬的事物;強硬;堅定,不動搖;固執(zhí);長;姓。將兩部字典中的義項與上諸例具體語境下使用情況相較,不難發(fā)現(xiàn)運用二者義項進行抽象釋義均失之偏頗。
塞,小篆字形 ,《說文》:“塞,隔也。從土從?!薄抖巫ⅰ罚骸案粢?。部隔下云塞也。是爲(wèi)轉(zhuǎn)注。俗用爲(wèi)窒?字。而塞之義、之形俱廢矣?!薄犊滴踝值洹罚骸啊都崱贰俄崟贰墩崱废t切,音?。塡也,隔也?!抖Y·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閉塞成冬?!薄叭北玖x為“隔”義,后引申出“堵塞、阻塞、滯塞”之義,如:《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p>
可見,“堅塞”本義應(yīng)為用物體牢固的堵塞住某物,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詞義擴大,出現(xiàn)抽象義的“堵塞”,如《夷堅乙志》卷八:“君謹避之。堅塞五竅勿與校。庶或可脫?!倍疚募啊对企牌吖{》等例中的“堅塞”又進一步發(fā)展,“塞”的義項擔(dān)負詞義的主要部分,詞性亦發(fā)生變化,強調(diào)困阻、艱難。
另外,《漢武帝內(nèi)傳》在《四庫全書》、《太平廣記》、《道藏》等書中都有收錄,比較幾個版本發(fā)現(xiàn)這一詞用字不同。如下:
《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欲以朝花之質(zhì),?;匏分?。雖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塞,所要無寄。
《道藏·洞真部記傳類》:欲以朝花之質(zhì),?;匏分凇km樂遠流,莫知以濟。涂路堅塞,所要無寄。
《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欲以朝花之質(zhì),?;匏分冢m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寒,所要無寄。
《太平廣記》:欲以朝花之質(zhì),希晦朔之期。雖樂遠流,莫知以濟,塗路堅寒,所要無寄。
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和《道藏》中用的是“堅塞”,而《四庫全書》和《太平廣記》中則用“堅寒”。翻檢六朝小說筆記及其他文獻,均未發(fā)現(xiàn)“堅寒”一詞。同時,《云笈七簽》卷一百四發(fā)現(xiàn)了意思和格式均相應(yīng)的用例,用詞也是“堅塞”,如:敢以不肖之軀,而慕龍鳳之年,欲以朝菌之質(zhì),竊求積朔之期。雖仰遠流,莫以知濟,津途堅塞,所要無寄?!昂薄叭眱勺肿中蜗嗨?,“塞”字俗用為“?”,由此可以判定《四庫全書》和《太平廣記》中“堅寒”當(dāng)為“堅塞”之訛變。
綜上,后世文獻中,有形、無形事物所造成的阻隔堵塞都可以用“堅塞”一詞,但用例最為廣泛的還是在抽象義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展出來的困阻、艱難義?!稘h語大詞典》漏收此詞是不大合適的。
元微
形容詞,表精妙、深奧之義。
《漢武帝內(nèi)傳》:爰延弟子丹房之內(nèi),說元微之言。因問我:何為而欲索長存矣?
“元微”一詞在《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中均未收錄,但不僅于《漢武帝內(nèi)傳》,其他經(jīng)籍及文獻中也常見這一詞,翻檢先秦以來經(jīng)籍文獻共出現(xiàn)260余次。如:
13.八卦因伏羲,暨于神農(nóng)。重乎八純,圣理元微,易道難究。(《孔子集語》卷四)
14.康節(jié)極稱孔子,然只論得孔子元微處,至其易簡宗旨,卻不曾言。(《王心齋全集·語錄上》)
15.游戲人間榮貴,道要元微,水源清濁。長生大藥。(《蘆川詞》)
作為形容詞,“元微”其有形容人縝密、細致及形容言辭、事理精妙深奧兩個義項。前一義項在先秦及后世文獻中用例極少,如《長短經(jīng)》卷二:“清介廉潔,節(jié)在儉固,失在拘局。休動磊硌,業(yè)在攀躋,失在疏越。沉靜審密,精在元微,失在遲懦。樸露徑盡,質(zhì)在中誠,失在不微。”將“元微”與“遲懦”對舉,來形容人的性格。其余用例多是形容言辭、事理精妙深奧之義,如:
16.今古習(xí)傳。儒林遵范。其老子是圣人元微之言。(《唐會要》卷七十五)
17.素功侔造化。智識洞元微。萬靈歸指顧之中。六合入牢籠之內(nèi)。豈不謂之神德乎。(《宋大詔令集》卷第七)
18.吳澂贊曰:“義理元微,繭絲牛毛;心胸開豁,海闊天高?!保ā吨匦夼_灣縣志》卷六)
按:元,古文字形為 ,《說文》:“元,始也。從一從兀?!薄P戾|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薄队暄拧め屧b下》:“元,首也?!薄犊滴踝值洹罚骸啊毒煛诽斓刂蟮拢陨咭?。元字從二從人,仁字從人從二。在天爲(wèi)元,在人爲(wèi)仁,在人身則爲(wèi)體之長?!兑住で浴吩?,善之長也。又《爾雅·釋詁》元,始也。又《廣韻》長也。又大也?!肚皾h·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对]》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薄霸钡谋玖x是“人頭”,如《左傅·僖公三十三年》:“免胄入狄?gu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倍蓬A(yù)注:“元,首也。”首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相似引申,后發(fā)出“始、第一”義。
微,古文字形為 ,《說文》:“微,隱行也。從彳聲?!洞呵飩鳌吩唬骸鞍坠渫轿⒅??!薄抖巫ⅰ罚骸半[行也?!庇帧犊滴踝值洹罚骸啊稜栄拧め屧b》幽微也?!兑住だM辭》知微知彰?!稌ご笥碇儭返佬奈┪?。又《廣韻》微,妙也?!抖Y·禮運》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微”在《漢語大字典》中收錄有:隱蔽,藏匿;精妙,深奧等義項。例如:《禮記·學(xué)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孔穎達疏:“微謂幽微?!?/p>
綜上,“元”由“人頭”引申出“始、第一、大”之意,“微”由“隱行”發(fā)展出“幽微、精妙”之意,兩者合成一個復(fù)音詞,義項糅合,有重要而精妙之意,意義逐漸凝固,在文獻中常使用,表達幽微、精妙的意思。例如《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七:“雖云名相,蓋明心宗,指義元微,文辭明致,故盛行于世?!笨梢?,《漢語大詞典》中漏收此詞是不完整的。
煒煥
形容詞,表光彩、鮮亮華盛的意思。
《漢武帝內(nèi)傳》:“須臾,侍女還,捧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元光明曜,真華煒煥。”
“煒煥”一詞在《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中均未收錄,但在《漢武帝內(nèi)傳》及其他文獻中都有現(xiàn)此詞。作為形容詞,其最初是表達跟火有關(guān)的光,后來相似引申發(fā)展出光彩、鮮亮華盛之義。如:
19.于是自登通陽之臺,遙望西方,見鳳生丘上,紫云郁勃,神光煒煥,非可得名,去皇妃所住五百步許,逼以女根處在宮內(nèi),無由得往。(《云笈七簽》卷一百一)
按:煒,小篆字形為 ,《說文》:“盛赤也。從火韋聲?!薄抖巫ⅰ罚骸笆L皃也。各本作盛赤也?!i煒、靑氣之光輝也?!薄队衿せ鸩俊罚骸盁?,明也。亦盛皃?!薄稄V韻·尾韻》:“煒,光煒?!比纭对姟ぺL(fēng)·靜女》:“彤管有煒,說懌女美?!泵珎鳎骸盁槪嗝?。”高亨注:“煒,紅而發(fā)亮?!?/p>
煥,小篆字形為 ,《說文》:“煥,火光也。從火奐聲?!薄队衿罚骸盁?,明也?!薄稘h語大詞典》中收錄的義項有:鮮明、光亮;煥發(fā)(光采)?!盁ā逼浔玖x為火光,后來相似引申出“鮮明、光亮”“煥發(fā)(光采)”之義,如:《論語·泰伯》:“煥乎!其有文章。”朱熹注:“煥,光明之貌。”
可見,“煒煥”表“光彩、鮮亮華盛”義,應(yīng)是同義連用,雖然用例較少,且主要出現(xiàn)在經(jīng)籍文獻中,但“煒”“煥”兩字同屬曉母字,實為雙聲詞。雖然現(xiàn)代漢語中甚少用到“煒煥”一詞,但《漢語大詞典》漏收此詞亦是其缺失之處。
參考文獻:
[1]趙振鐸.訓(xùn)詁學(xué)綱要[M].巴蜀書社,2003.
[2]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漢語語詞例釋[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3]羅竹風(fēng).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4]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9.12.
[5]王恩建.宋代筆記詞語訓(xùn)釋四則[J].湖北社會科學(xué),2013.8.
作者簡介:陸晴,女,漢族,安徽亳州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法學(xué)、詞匯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