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莉
摘要: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隱逸詩人。其詩作中的隱逸思想濃厚,但卻并非他思想的主導(dǎo),身逢盛世的他埋頭苦讀為的是有朝一日能中舉登科,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詩人由隱到求仕到被迫歸隱再到慕陶而真隱的經(jīng)歷正體現(xiàn)了一種從樂觀到悲觀再到揚棄悲觀的心路歷程。孟浩然的一生以積極入世的面目出現(xiàn),而以隱逸山林為終,從而完成了他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軌跡。
關(guān)鍵詞 :孟浩然;隱逸;入仕
對于孟浩然的評價,后人歷來認為他是唐代著名的隱逸詩人。據(jù)陳貽焮先生考證,孟浩然在長安約一年時間,然后于歲暮還鄉(xiāng),從吳越還鄉(xiāng)在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五月,又于開元二十一年至開元二十五年之間入蜀。開元二十五年到開元二十六年在張九齡荊州幕中,不久即思鄉(xiāng)回襄陽,于開元二十八年卒。由孟浩然一生的行跡我們可以看出,他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過著隱居的生活,但他的思想中也沾染著許多世俗的塵埃,并且一度熱衷仕進。我們可以從孟浩然的詩作中體會他這種仕隱出處的矛盾沖突,感悟他波瀾起伏的心路歷程。
一、侍親讀書時期的為仕而隱
孟浩然生在一個薄有恒產(chǎn)的詩書家庭,從小接受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有強烈的功名抱負。他自幼刻苦自勵,學養(yǎng)有素,急于想要出仕。這種貌似隱居的行為,不僅無蕭瑟之況味,反而顯得心寧氣順,積極樂觀,充滿期望和幻想。因而,我們認為孟浩然前半生的隱居其實是以隱求不隱。
唐代文人大多在其中進士之前隱于家鄉(xiāng),為其出仕做準備,孟浩然也不例外。此時,孟浩然的隱居是其入世的一個前奏,詩人的確對隱逸生活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充其量是把這種生活看作是一種心理調(diào)節(jié)。他在這一時期的詩作中很多都表現(xiàn)了建功立業(yè)的欲望。如“正待功名遂,從君繼兩疏”;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nóng)”;“執(zhí)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等,可見此時孟浩然的隱逸思想在他整個思想中肯定不會占重要地位。應(yīng)當說這個時期孟浩然的隱逸思想完全處于一種次要甚至是潛在狀態(tài)。孟浩然只是把隱逸思想寓于怡悅性情的表層生活,他的內(nèi)心卻是與此完全相反的情況。
二、科考受挫后的不得已而隱
開元十六年(728),“隱居”多年的孟浩然終于“出山”去參加次年舉行的進士考試,他在《仲夏南園寄京邑舊游》中所說的那樣:“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憋栕x詩書的他告別了隱居的處所,懷著一顆躍躍欲試,舍我其誰的雄心來到長安,他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和希望。然而,孟浩然絲毫沒有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雖然“十上恥還家,徘徊首歸路?!眳s仍然毫無結(jié)果。詩人終于徹底失望了,他發(fā)出絕意仕途的宣言:“吾道味所適,驅(qū)車還向東!……我們不難體會這表面的豪言壯語,也只不過是他的政治感情回旋激蕩所發(fā)出的不忍去而又不得不去,言去而心不去的痛苦顫音。
但是,遇挫之后,孟浩然并沒有馬上離開長安,而是滯留京師尋求官友舉薦入仕,結(jié)果也未能遂愿。于是有了 “久廢南山田,叨陪東閣賢。欲隨平子去,猶未獻《甘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當時思想的復(fù)雜性,既欲憤然離長安而又不甘心此次科場上的失敗,突顯了在仕隱之間舉棋不定的矛盾心態(tài)。
開元十六年冬天詩人離開了長安這個傷心地,于次年春天回到家鄉(xiāng)。在家鄉(xiāng)小住數(shù)月之后,也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也許是受到當時文人漫游之風的影響,孟浩然開始了他的吳越之旅。如果說科舉考試的失敗是使孟浩然認識現(xiàn)實的清醒劑,那么這次吳越之旅便在一定程度上是孟浩然心靈傷痛的平復(fù)劑,同時也成了促使其隱逸思想發(fā)展的催化劑,優(yōu)美的自然山水使孟浩然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大大地減輕了。與此相應(yīng),詩人早年隱居時那種“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潛在心理機制漸漸清晰起來。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寄情山水之作來表達這種思想與愿望。如“平生慕真隱”;“愿言投此山,身世兩相棄”;“愿言解纓蘿,從此去煩惱”。
遠游歸來后,孟浩然又開始了閑居家園的生活。此時的孟浩然早已充分認識到了官場的污濁,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不平,從而拋棄了早年對現(xiàn)實與政治的浪漫幻想。他深深地感到一種“翻飛羽翼催”的壓抑,特別是當他恍然驚悟到“物情移勢利”、“一切是虛假”之后,便提醒自己“迷心應(yīng)覺悟”了。這種思想轉(zhuǎn)變使得孟浩然的隱逸思想少了幾分閑適,多了幾分鋒芒?!笆ブ髻t為寶,卿何隱遁棲” ?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我們對孟浩然隱逸思想的發(fā)展變化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孟浩然早年的為仕而隱表現(xiàn)出其隱逸思想十分微弱;仕途受挫后他不得已而隱其隱逸思想于山水洗禮中有了實質(zhì)的發(fā)展,并且多了幾分針對現(xiàn)實的鋒芒;而詩人未止步于此,在他效法陶淵明的努力中,其隱逸思想的格調(diào)又得到了提升??梢哉f,孟浩然由隱到求仕到被迫歸隱再到慕陶而真隱的經(jīng)歷,正體現(xiàn)了他一種從樂觀到悲觀再到揚棄悲觀的心路歷程。孟浩然的一生以積極入世的面目出現(xiàn),而以隱逸山林為終,從而完成了他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軌跡。
在百般無奈、萬不得已中,走上隱逸之路,在“出世”與“入仕”的矛盾漩渦中,走到貌似輕松,實則艱難;貌似沖淡,實則沉重。
參考文獻:
[1] 陳貽焮.孟浩然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 佟培基. 孟浩然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張寶坤.名家解讀唐詩[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4] 王從仁. 王維和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