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倩
摘要:在《最藍的眼睛》中托妮·莫里森塑造了六位多元化的黑人男性形象,通過對他們在白人文化沖擊下不同命運的分析以及探尋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原因,表現(xiàn)出托妮·莫里森對黑人男性重拾尊嚴的深切期盼。
關鍵詞:黑人男性;文化沖擊;家庭;命運
第1章 《最藍的眼睛》中的六位黑人男性形象
第一節(jié) 從被毀滅的夢到夢的毀滅者——喬利
小說主人公佩科拉的父親喬利是造成小佩科拉悲劇的主要原因。
赫伯特·米勒博士在他的《種族、國民和階級》一書中解釋壓迫為:‘一個群體被其他群體,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或者文化上單一或綜合的統(tǒng)治,他解釋精神變態(tài)為:‘心理失常,他解釋整個術語為‘持久和超乎尋常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在一個群體統(tǒng)治另外一個群體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根據(jù)米勒教授的說法,被統(tǒng)治群體不能起正常作用,因為他們或多或少是在一種病理心理的狀態(tài)中?!?/p>
喬利·布里德洛夫是佩克拉的父親,沖動而暴力。從自幼被父母拋棄,到年少時性愛被侮辱,到尋找父親的希望破滅,再到不和諧的婚后生活最終強奸自己的女兒。自卑和自我憎恨,最終把喬利推向了暴力和毀滅的深淵。
第2節(jié) 勤懇善良、熱愛家庭的慈父——麥克蒂爾先生
麥克蒂爾一家的生活雖然環(huán)境很殘酷,工作很不如意,生活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但是麥克蒂爾恪守黑人民族的美德,時刻不忘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終日辛勞養(yǎng)家糊口,對孩子們也是關懷備至。使兩個女兒成長得很健康。由此可見,麥克蒂爾是一個熱愛家庭、關懷家人的正面的黑人男性形象。
第3節(jié) 在白人文化中迷失自我的皂頭牧師——埃利休
埃利休是白色文化的妥協(xié)者,他在白色染缸中舍棄自我,為迎合白人文化而拋棄“黑人性”。然而,他與生俱來的黑皮膚又使他不可能成功進入白人世界,最終的后果便是既不被白人社會接受,又不可能回歸黑人群體,將自己置于孤獨狀態(tài)之中。
第4節(jié) 人格魅力與扭曲的矛盾結合體——亨利
亨利·華盛頓關心兒童、心思細膩,也愿意跟孩子們交流。他的幽默和愛心無不體現(xiàn)著他的人格魅力。然而亨利先生卻和一群特殊的女子保持著聯(lián)系,并且不得不撒謊。最終,亨利的這種壓抑的心態(tài)漸漸使他的內心發(fā)生變化人格開始扭曲,對弗里達做出了不軌的行為,被麥克蒂爾先生趕出了家門。他的扭曲其實是白人文化沖擊下的社會造成的,黑人男性得不到應有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是社會對個人欲望壓制的結果。
第5節(jié) 逃避現(xiàn)實的黑人男孩——薩米
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薩米是一個典型的逃避現(xiàn)實的黑人男孩。父母不和諧的婚姻生活和暴力行徑給年少的薩米的心上蒙上了一層陰影。缺乏安全感且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他,只得在離家出走中尋找片刻安寧。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生長的孩子物質上、精神上都得不到滿足,陷于孤獨無助的境地。
第6節(jié) 恪守黑人文化、傳播正能量的車夫——布魯
喬利小的時候,“布魯經(jīng)常給他講《解放奴隸宣言》出臺的老故事。黑人如何歡呼、叫喊和歌唱”。“長大成人后很久,他還記得他們在一起消磨的那些美好時光”?!安剪敽蛦汤哪抗庀嘤隽?。他向喬利招了招手?!^來,孩子,咱們倆來吃瓜心吧。一老一少坐在草坪上分享著瓜心。這是地球最甜蜜的心臟”。布魯給喬利殘缺的童年帶來了關愛和歡樂,讓他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和疼愛,帶給了他很多美好的記憶。布魯也充當了一個保護和發(fā)揚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角色,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黑人文化,帶給大家正能量。
第2章 探尋黑人男性悲慘命運之根源
第1節(jié) 歷史因素
美國南北戰(zhàn)爭以后,黑奴們得到了解放。但是解放的黑奴們仍然一貧如洗。按照社會學家對社會階層的分類,美國大多數(shù)黑人正處于社會的最底層。黑人無法使自身低下的地位得到改變,他們精神變得空虛,日子越來越貧苦。
第二節(jié) 文化因素
盡管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黑奴們獲得了自由,但是他們依然是一群精神無依的流浪者,他們無法找回自身的文化。
第三節(jié) 家庭因素
“人是家庭的主體,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家庭功能的發(fā)揮,凡是和諧的家庭都能正常發(fā)揮生兒育女、消費、教育、感情交往、生活娛樂等功能;凡破裂的家庭則不能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p>
家庭是促進我們成長與發(fā)展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場所,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愛。完整家庭的維系需要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相互關愛。詹姆斯·布來克維爾相信 :“盡管奴隸制沒有完全摧毀作為社會制度的婚姻和家庭 ,卻侵蝕了為黑人所熟悉的那種作為西方社會秩序支柱的家庭。這種侵蝕緩慢而隱伏,但對黑人奴隸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參考文獻:
[1]Blackwell James E, the Black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Un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75.
[2]托妮·莫里森.最藍的眼睛[M]. 楊向榮譯. ??冢耗虾3霭婀荆?2013.
[3]潘允康.家庭社會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4]吳澤霖.美國人對黑人猶太人和東方的的態(tài)度[M].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5]許芳.托妮.莫里森筆下的黑人世界[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