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 French
博爾廷兄弟帶來最本土、最深情的諷刺。那些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帶給英國的或許只是輕微的陣痛。
英國電影業(yè)雙胞胎兄弟約翰·博爾廷和羅伊·博爾廷,在近半個世紀中共交替擔任導演、制片人和作家的角色。由于共產(chǎn)黨對電影工會的限制和破壞性影響,這兩兄弟感到很大程度的憤怒,便從左派漸漸傾向于右邊。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期間,他們制作了一系列酸澀喜劇來諷刺英國政府。
最令人難忘且政治意味最明晰的當屬《人不為己,天誅地滅》(Im All Right Jack),上映于1959年大選前。博爾廷兄弟此前的電影《私人進展》(Privates Progress,1956)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軍隊中可恥的人生觀。與之相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將毀滅性的滾刀對準了工會的阻礙策略以及管理部門的陰謀詭計。
但他們給電影貼的標簽是“刺激”而不是諷刺。影片的背景設置在一個導彈工廠,由伊恩·卡邁克爾扮演一個善意的中上階級傻瓜斯坦利,退伍后天真地來到他叔叔的工廠工作。他所不知道的是,他叔叔計劃讓這個侄子成為一起勞資糾紛的催化劑而從中獲利。于是斯坦利卷入這場腐敗、狡猾的資本家和由弗雷德·凱特領導的懶惰、淺薄的工人們的爭斗中,弗雷德是個狂熱崇拜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工人代表,利用這次機會為自己牟利。
影片由一個假的歐洲勝利日新聞報道開場,報道中丘吉爾的“V-for-victory”(V是勝利的V)標志后面是個醉醺醺的二等兵(由英國工人階級演員維克托·馬登飾演),對著整個國家豎起兩根手指。
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對腐朽的英國的攻擊。然而其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管理部門直接的諷刺畫,工人們是英國電影上常見的無產(chǎn)階級形象。而演員彼得·塞勒斯飾演的工人代表凱特,盡管非?;?,人物形象卻完全基于和博爾廷兄弟拔刀相向的共產(chǎn)黨官員。他自大的演講和肢體語言都太真實了,作為第一個深度描述人物個性化的角色,塞勒斯是有能力的,并發(fā)現(xiàn)了既可憐又危險的東西。
確實,很難說塞勒斯做了什么讓這樣一個工會狂熱分子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又滑稽可笑。從他一入場,這個喜劇便沿著無辜的、迷人的、取笑英國上層階級及嘲諷現(xiàn)代制造業(yè)和商品化的道路狂奔,并讓人聯(lián)想到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但當塞勒斯大步邁進畫面中,以工會委員會領導的身份,以有教養(yǎng)的倫敦腔,噴著火焰似的飛快說出工會規(guī)范時,好像卓別林先生的《大獨裁者》又上映了。他顯得極其有效率、義憤填膺、極度傲慢又無能。他是有史以來工人階級最尖酸刻薄的形象。
迷戀偉大的英國品質(zhì)演員的粉絲們也會愉快地欣賞(毋庸置疑的馬普爾小姐)瑪格麗特·盧瑟福、(不出所料的飾演一個威爾士工人的)肯尼斯·格里菲斯、(出演一個老生常談的角色并再一次被那些更吸引人眼球的演員們搶了風頭的)丹尼斯·普萊斯的表演。
當然半個世紀后,這部電影很多地方都過時了,而且讓人覺得古怪。電影中的人物有時對于“少數(shù)民族”的形容詞現(xiàn)在會被當成種族主義。如果能大度地把它看作某個時代的產(chǎn)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個幽默善意的鬧劇。唯一不受歡迎的場景只出現(xiàn)在結局——配角馬爾科姆·馬格里奇抽打自己。
這部電影的聰明之處在于沒有明確的站邊兒,幾乎每個人都有私心或為了利益而罷工,沒有人能占據(jù)道德高點。因此電影有了普遍吸引力,盡管對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勞資糾紛和大罷工仍有印象的人會認識到它的描述非常古怪??梢钥隙ǖ氖?,電影發(fā)布的時候曾有一些對于罷工運動升級和工會領導人權力增加的擔憂——雖然對于后來的觀眾來說,私下的軍火交易或許更像諷刺的目標。
為了防止我們錯過這一點,卡邁克爾塑造的無辜的斯坦利譴責了那些圍繞在他身邊的貪婪自私的人。他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憤青”:絕望、失望和一無所有,于是選擇逃離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前往裸體主義者的殖民地享受田園樂趣。
從很多層面上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勇敢的,片中呈現(xiàn)的裸體主義者殖民地和豐滿女性的臀部、那些下流的笑話,在20世紀50年代絕對是有傷風化的;而諷刺的主題引導著這部喧囂的鬧劇,使得任何觀眾都不會把它的觀點看得太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