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身心和外界對接的重要橋梁,微博和微信成了打通全世界的便捷通道,每個卑微的個人借此便可能獲得無邊際的想象力和交際力。這是移動互聯網下的一種個體的自我升華。智能手機讓每個人的疑問都有了答案,讓答案接近真話,讓溝通成本降低,也更刺激全體陌生人不約而同地往某個目標靠近。
只有拂去塵埃,才能照見明心,也只有斷開對世界無窮的念想,才能重新發(fā)現自己真實的需求。當我們以為自己在玩手機,在掌握世界的時候,卻沒想到自己其實在被手機玩。每個人不過是手機程序中的一個活人角色,甚至所有的聯網行為都是在為隱形的商家匯報著個人的隱私。可是我們卻往往樂于享受這種虛擬人生一般的游戲,甚至把這當作高效科學的做法——就像寧愿花時間上網找餐館,也不愿意問問身邊的路人。
手機瞬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措娮訒⑺⑽⒉?、聊微信、玩游戲、購物……智能手機層出不窮的新功能,讓人們和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意識到,手機給現代人際交往帶來了“災難”,它占據了人過多的注意力,把人培養(yǎng)成了“電子仆人”,讓時下很多人患上了“手機依賴癥”。那么,究竟是我們在玩手機,還是手機在玩我們?
案例
都是手機惹的禍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近來流傳很廣的一個笑話。如果說這個笑話還多少有些調侃語氣的話,那么前不久媒體報道的兩件真實發(fā)生的因手機引起的“慘劇”則透著一些凄涼。
前不久,外地市民張先生家的一次家宴因為手機不歡而散。原因是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等一大家子人相約到爺爺奶奶家中吃飯,飯桌上,爺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們說說話,但他們個個捧著手機玩游戲、刷微博,對老人的話語沒作絲毫回應。備受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啪”的一聲摔碎了眼前的盤子,撂了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便生氣地回了房間。
江蘇常州的兩名中學生因為玩手機過于專注而遭遇了車禍。據監(jiān)控錄像顯示,這兩名學生傍晚時分從學校走出,步行至斑馬線中間的時候,綠燈轉為紅燈,但他們仍盯著手機屏幕徑直行走。與此同時,一輛正常行駛的小轎車疾馳而至,直接將這兩名學生撞飛。
現象
成人孩子變身“手機人”
如今,許多國人正過著“被手機綁架”的生活:上下班途中抱著手機玩一路;回到家和家人沒有交流,拿著手機或電腦上網沖浪、聊天;朋友間約好逛街吃飯聊天,更像是手機和手機的聚會;在餐館等著上菜的間隙,所有人都掏出手機擺弄;就連回家陪父母的短暫時間,都會不停地被手機鈴聲打擾……法新社曾經在一篇報道中這樣描述我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中國的公共汽車上,你會看到年輕人都在玩手機,或是打游戲、玩微博,或是發(fā)短信,又或是上網,手機就是他們的全部……”
越來越多的市民不僅在工作中,就是在與親友們相聚時,最喜歡干的事也是擺弄手機。我們了解到,10個市民中有7人表示,親朋好友聚會時會不時掏出手機看看,而且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7名市民年齡大多集中在20~30歲。
“親朋好友坐在一起,我們當然也會聊天,但是一段時間不看看手機,心里會覺得不舒服?!笔忻駨埿〗阏f,她與朋友一起走路時,甚至都不忘掏出手機聊QQ、刷微博?!拔遗笥延袝r候都看不下去了,會沖我喊能不能收起手機說會兒話?!辈粏问浅扇?,還有很多孩子也成了十足的“手機人”。
王女士就是面對孩子的“手機情結”,無奈又煩躁的家長之一。她說,這個學期,兒子上初中,學校離家較遠,考慮再三,她和先生還是給孩子配備了一部智能手機,為的是方便聯系孩子??墒亲詮馁I了手機,兒子就著了手機的“魔”,在家時經常能看到他不時翻來覆去地擺弄手機?!懊刻炱鸫?,兒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機;每天睡前,兒子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機;平時若一段時間手機沒有動靜,一定能看到他不時地查看手機。更令人心煩的是,就連去衛(wèi)生間他也不忘把手機帶在身邊。那天我們一家人自駕車去玩兒,路上兩三個小時,車上雖然顛簸不斷,但這孩子不是在盯著手機屏幕玩游戲,就是在用手機刷微博。有時,他的同學來家里玩,他們談論的好像也都是手機里的什么游戲。我現在特別懊悔:“就不該給孩子買手機!”
調查
“手機依賴癥”在全球蔓延
聯合國有關機構調查顯示,在2014年年底,世界上移動通信設備用戶總數已超過世界總人口數,而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2014年發(fā)布的通信運營業(yè)統(tǒng)計公報顯示,僅2014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凈增5698萬戶,總數達12.86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4.5部/百人。特別是智能手機問世以來,很多人機不離手的“手機依賴癥”已在全世界蔓延。
中國城市通信行為研究報告提到,62%的智能手機用戶在睡覺前玩手機,主要在瀏覽網頁、用即時通訊工具聊天、使用社交網站等。另外,人們最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機,這個比例高達75%。
有市場調查公司對11個國家8000多名受訪者調查后發(fā)現:有3/4的人會隨身攜帶手機,1/4的人認為手機比錢包更重要,2/3的受訪者在睡覺時不會關機,超過1/3的人表示“離開手機無法生活”。那么,按照全球70億手機用戶來計算,目前至少有20億人每天和手機“捆綁”著過日子。
在大人們巴不得“關掉手機”甚至“扔掉手機”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學生乃至幼兒園的小朋友,卻捧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
一項題為“你會給孩子買手機嗎”的調查,參與的3500個家長中,88%的人給孩子買了手機。同時,一項校園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學生中的手機擁有率為:小學一至三年級10%,四至六年級30%,初中生70%,高中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研究所“青少年手機依賴”課題組在廣西進行的調查顯示,初二、初三學生中手機依賴率高達近20%。
影響
手機讓我們的“心病”增多
有一個現象很可笑:一群十幾年不見的老同學難得一聚,餐桌上相互寒暄了幾句以后,驚奇的一幕出現了——個個紛紛掏出自己的手機從不同角度見縫插針地拍攝聚會的場面,會場布置、出席人員合影、美食薈萃,匯集起來儼然一部全方位的聚餐紀錄片。然后,各人發(fā)到自己的微博上,再相互寫好評……一頓飯下來,除了手機上多了幾個電話號碼、微博上多出了一堆粉絲外,這么多年,大家過得怎樣、經歷了什么,似乎無人關心。
“最初,手機的功能主要是打電話,漸漸地,用手機發(fā)短信代替打電話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則成了上網沖浪、微博微信、聽歌看電影、打游戲……強大的手機讓人們的時間一下子變得異常金貴——只要還有一秒鐘多余的時間,還是不想浪費,必須掏出手機?!眹腋呒壭睦碜稍儙燑S家良表示,從表面上看,人類社會進化似乎獲得很多——各種工具方便著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但其實現代文明讓人類失去的也越來越多。
“幾年前,有一部動畫片,叫《機器人總動員》,講的就是人類制造出的機器人反而將人類操控在手的故事。”黃家良指出,時至今日,人類其實也算是被手機操控住了,因為有了手機,我們可以不用與親人朋友見面就能說上話;因為有了手機,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因為有了手機,我們甚至一言不發(fā),也能“暢所欲言”。其實,與《機器人總動員》一樣,人類的軀干肢體語言漸漸萎縮退化,人很快就會進步得只剩下大腦了。
黃家良認為,手機最先讓我們失去的是親情。一個電話可以代替幾千里路,多少人因為這樣沒有與爸爸媽媽坐在一起好好吃頓飯?其次,手機還讓我們變得冷漠,不善言辭——工作的指令一個信息就可以解決,逃避這個世界,只需“關機”便可了事。其實很多時候,面對面的溝通可以化解很多誤會和矛盾,甚至可以挽救人的性命。這就是為什么醫(yī)生看診從來都不會靠“打手機”。
除了沉迷手機造成的身體傷害,過分地依賴手機,所產生的心理缺陷更嚴重,“很多抑郁癥或者患有社交障礙的人就是沒有自己‘走出去——他們害怕與人交往,不自信,無愛好,唯一能給予自己安慰的,是手機,是網絡?!?/p>
黃家良表示,克服“手機依賴癥”最好的方法是“屏蔽手機”,但對于現代生活來講,此做法不現實。他建議,用打電話來代替發(fā)短信,代替發(fā)微博、微信。由于沒有面部表情信息和情感信息,長時間通過短信交流可能造成自閉癥。手機本身就是人與人的通訊工具,讓我們多一些點對點的交流,回歸到最初的狀態(tài)。
專家建議,多使用語音對話功能,有助于減緩“社交恐懼癥”,“對于那些對手機較依賴的朋友而言,語音對話模式能改善因單一的通信方式而誘發(fā)的種種身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