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友
摘 要:該文介紹了宣州區(qū)低產水稻土的主要類型,并提出了相應的改良技術,分析了改良技術實施后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低產田;水稻土;改良技術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96-02
1 宣州區(qū)土壤基本情況
1.1 土壤類型 宣州區(qū)低產水稻土面積13 707.45hm2,占水稻土面積的26.16%,低產水稻土土壤類型主要有馬肝田、爛泥田、白漿土田、白香灰土田、礦毒沙泥田以及部分黃泥田等。其中,黃渡鄉(xiāng)有各類低產田面積在667hm2左右,以黃泥田、白漿土田和白香灰土田、爛泥田為主。
1.2 基本屬性
1.2.1 馬肝田 馬肝田是發(fā)育于下蜀黃土母質上的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宣州區(qū)北部低丘崗地的塝沖地帶。由于在成土過程中經過長期分解、淋溶、流失過程,土壤養(yǎng)分貧瘠,磷、鉀極缺(全磷含量僅0.028%,全鉀1.36%),土體板結緊實,粘重閉塞,有的因受侵蝕,障礙層出現部位高,如上位粘盤馬肝田(剖面20cm見粘盤層),因此,瘦、粘、板、淺已成為馬肝田低產的主要原因。常年利用方式為:肥-稻-稻,兩季稻單產在350~400kg/667m2。
1.2.2 黃泥田 黃泥田中的低產田主要有上位焦斑黃泥田、上位網紋黃泥田及部分黃泥田,其造成低產的主要原因是:酸、瘦、粘、板、淺及障礙層(焦斑層、網紋層)的影響。常年利用方式為:肥-稻-稻,兩季稻單產在400kg/667m2左右。
1.2.3 白漿土田和白香灰土田 主要分布在宣州區(qū)南部山丘區(qū)的高塝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跑”(跑水、跑肥、跑土)田,耕作層淀漿板結現象較嚴重,其保水保肥及供水供肥能力都很差,不發(fā)老苗也不發(fā)小苗。常年利用方式為:肥-稻-稻,兩季稻單產在300~350kg/667m2;或種植油-稻,油菜籽單產在40~50kg/667m2,一季稻單產在200~250kg/667m2。
1.2.4 爛泥田 主要分布在圩區(qū)地勢低洼處及山沖田,利用方式為:肥-稻-稻或種植一季稻。由于長期綠肥雙季稻連作,加上潛育層(土體潮濕、冷涼,通氣極差)帶來的不良影響,造成產量低而不穩(wěn)。一般年份早稻單產在200kg/667m2左右,雙晚單產在250kg/667m2左右;若種一季稻,產量也只有250kg/667m2左右。
1.2.5 礦毒沙泥田 宣州區(qū)礦毒沙泥田面積只有31.87hm2,其低產原因主要是工廠廢水污染。常年利用方式為麥-稻,一般年份小麥單產在100~150kg/667m2,水稻單產在200kg/667m2左右。
1.3 土壤生產障礙因素分析 低產水稻土的形成因素因土壤類型不同而異。馬肝田、黃泥田由于土壤質地粘重,有的因障礙層(焦斑層、粘盤層)影響及缺水缺肥、土壤瘦瘠而造成低產。白漿土田和白香灰土田主要由于排水系統不良,土體上部長期滯水,產生了側滲過程,形成漂洗層而造成低產。爛泥田是由于地下水位高,土體長期被水浸潤,空氣缺乏而處于還原狀態(tài),從而形成潛育層,造成低產。礦毒沙泥田由于工廠廢水污染而造成低產。低產水稻土的生產限制因素很多,主要問題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貧瘠問題,對于低產水稻土存在的不良因素,要創(chuàng)造條件加以改良。
2 土壤改良措施
2.1 預期目標 通過土壤改良利用,使得低產田具備中產條件,即要求水稻單產超過400kg/667m2,棉花(皮棉)單產超過45kg/667m2,其他作物亦應達到中產水平。土壤理化性狀指標達到:有機質含量持續(xù)在1%以上,4級以上;全氮(N)含量持續(xù)在0.07%以上,4級以上;速效氮含量持續(xù)在60mg/kg以上,4級以上;速效磷含量持續(xù)在10mg/kg以上,3級以上;速效鉀含量持續(xù)在50mg/kg以上,4級以上。
2.2 主要措施及步驟
2.2.1 馬肝田、黃泥田的改良 (1)逐年深耕,加厚耕作層。耕作層淺薄是馬肝田、黃泥田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逐年實行深耕并結合曬冬凍垡,可促進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結構和耕性。(2)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在逐年實行深耕的同時,增施有機肥料,特別是種植綠肥,改土效果很好,可使馬肝田、黃泥田土質疏松,結構良好,培養(yǎng)地力,提高產量。(3)實行水旱輪作,加速土壤熟化。馬肝田、黃泥田熟化程度低,主要實行水旱輪作即實行水稻與經濟作物(肥)兼收的冬季作物,如花生、太子參、小麥、油菜等輪作,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4)客砂改良,改善土質。土壤質地粘重是馬肝田、黃泥田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應增施富含有機質的砂性強的土雜肥和河砂,以改良土壤質地和結構,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
2.2.2 白漿土田和白香灰土田的改良 (1)深耕改土。白漿土田和白香灰土田有澄性,易淀漿板結,可通過深耕,改善耕作層的砂粘比例。深耕時必須結合增施有機肥料,以提高改土效果。(2)水旱輪作。白漿土田和白香灰土田保水保肥能力差,但適種范圍較廣,有利于實行水旱輪作。據生產實踐,在我鄉(xiāng)以采用稻豆類(花生)輪作、瓜(西瓜)稻輪作和煙草水稻輪作較好,這樣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但在實行水旱輪作時仍應保持一定的綠肥面積,以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做到養(yǎng)用結合。(3)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肥。白漿土田和白香灰土田有機質和氮、磷、鉀均缺乏。因此,在實行深耕的同時,必須增施豬牛欄糞和綠肥等有機肥,并實行稻草還田,同時配合施用速效性氮、磷、鉀肥,以協調土壤養(yǎng)分比例,提高土壤肥力。
2.2.3 爛泥田的改良 (1)開溝排水。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是改造爛泥田的根本措施。在圩區(qū),主要是開深溝排漬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壤內、外排水能力,減輕潛育層造成的為害。山區(qū)的爛泥田,雖然面積不大,分布零星分散,但它卻是深、爛、冷、毒、酸“五毒”俱全的。因此,必須開好灌水溝,改串灌、漫灌為輪灌、淺灌。(2)冬耕曬田。冬耕曬田可改良土壤結構、耕性和通氣透水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動力,加速土壤養(yǎng)分的分解。因此,應改變過去的耕作方法和種植方式,實行冬耕曬田,改良爛泥田的不良性狀。(3)增施肥料。據分析,爛泥田缺磷缺鉀,因此,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既可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協調土壤養(yǎng)分比例,又可起到改土增產的效果。
2.3 配套技術及措施
2.3.1 水稻半旱式耕作 半旱式栽培法,是指在水田中按一定規(guī)格,開溝起壟做廂,將水稻栽插在壟埂上部兩側水位線稍下或廂面上,溝內灌水,并按水稻不同生育階段調節(jié)水位高低,實行浸潤灌溉的一種新型耕作方法。稻田起壟,改變了微地形,使田中積水由壟溝排出,在大氣蒸發(fā)作用下,產生至壟溝向壟埂的毛細管上升水,空氣也能進入土體,從而改善了土壤通透性,降低了還原物質含量,提高土溫,協調水、氣、熱、養(yǎng)分狀況。
2.3.2 測土配方施肥 測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間試驗、土壤測試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guī)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種、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再者,在不同土壤類型,不同作物中繼續(xù)開展初級氮、磷、鉀不同配方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為制定我區(qū)優(yōu)化配方施肥方案摸索經驗,為低產水稻土的改良提供科學的依據。
2.3.3 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主要包括秸稈機械粉碎還田、保護性耕作、快速腐熟還田、堆漚還田等方式以及生物反應堆等方式。
3 效益分析
3.1 經濟效益 低產水稻土的改良措施的實施,水稻平均增產37.3kg/667m2,平均節(jié)本增效69.5元/667m2;小麥平均增產34.1kg/667m2,平均節(jié)本增效70.2元/667m2;油菜平均增產14.5kg/667m2,平均節(jié)本增效63.9元/667m2;棉花(皮棉)平均增產5.1kg/667m2,平均節(jié)本增效58.4元/667m2。
3.2 社會效益 土壤改良過程中配套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有機質提升項目的推廣,改變了廣大農民舊的落后的施肥觀念和施肥習慣,使其認識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種田的重要性,加快了黃渡區(qū)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步伐,對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3 生態(tài)效益 通過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大力推廣,減少了農戶對無機肥料的使用量,從而對減少農業(yè)面源污染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種植綠肥及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實施,既減輕了養(yǎng)分流失,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民焚燒秸稈的習慣,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4 結語
宣州區(qū)低產水稻土面積大,搞好低產水稻土的改良,是農業(y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課題。改良低產水稻土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應根據各類低產水稻土的低產因素,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業(yè)生產狀況,有針對性的制訂出具體的改良方案,發(fā)動群眾,逐項實施,逐年改良。在改良低產水稻土的過程中,首先應做好宣傳發(fā)動工作,使廣大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搞好低產水稻土改良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抓好改良低產水稻土成效顯著的典型,總結經驗,加以推廣。逐步在全區(qū)形成一個改良低產水稻土的群眾運動,使全區(qū)各類低產水稻土都能逐步得到改良。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