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大成
摘要:地理學研究人類生活的自然界及人與自然界關系,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初中生第一次全面接觸地理知識,如何通過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帶有生活化色彩的教學,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地理值得我們研究。對此,本人結合多年教學實施,談談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讓學生積極學習地理。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
地理學研究人類生活的自然界及人與自然界關系,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初中生第一次全面接觸地理知識,如何通過淺顯易懂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帶有生活化色彩的教學,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地理值得我們研究。對此,本人結合多年教學實施,談談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讓學生積極學習地理。
一、教學內(nèi)容做到“生活化”,讓學生從日常生活點滴學習
新課程更注重課堂內(nèi)容的預設與生成,強調(diào)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然而事實上教師經(jīng)?;靥幱诒容^尷尬的境地,無語于學生的“無知”。其實,這往往是由于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學過的舊知還未和所學習的新知識建立聯(lián)系。所以我們與其苦惱,還不如沉下心來考慮如何幫助學生將舊知識和已有的體驗與新知識建立聯(lián)系,將知識的“硬水”軟化為可以飲用的“軟水”。熟悉的生活體驗,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與內(nèi)化。將師生己有的體驗引入課堂,既包括生活體驗,也包括其學習體驗,并且不僅僅局限于地理學科。生活體驗,例如觀察到的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夏雨冬雪,晝夜長短變化等等。學生早己習以為常,卻不知道這正和地球的運動狀況有關。如果在學習地球運動這部分內(nèi)容時,引入這些生活體驗,那么這些相對比較抽象的內(nèi)容一下子就變得富有生機,有種莫名的親切感在其中。
二、教學方式做到“生活化”,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學習
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是溝通地理與生活的平臺。教師對學生生活中相關的地理素材進行提煉處理,以此構建學習情境,能夠?qū)⒛吧橄蟮牡乩碇R形象化、具體化,拉近與學生已有知識結構聯(lián)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氣溫分布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家住海南的小明,寒假期間去東北的外公家玩。設想一下接下來在小明身上會發(fā)生什么事?(不斷添加衣服)為什么呢?(冬季南北溫差大)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過渡到地理知識的學習上來了。接著繼續(xù)設置這樣一個情境:暑假到了,小明還想到外公家去,這一次小明主動帶了厚厚的衣服。他帶衣服這事,你怎么評價?(1.聰明,寒假時凍怕了;2.不用帶厚衣服,夏季普遍高溫)。
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現(xiàn)象創(chuàng)設情境,將教學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去,抹平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鴻溝,使學生產(chǎn)生探究地理問題的欲望,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學完中國氣候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海南的小米想自主創(chuàng)業(yè),在當?shù)亻_一家羽絨服專賣店,你覺得這個創(chuàng)意怎么樣?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應該符合初中生活潑好動的特征。生活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動態(tài)畫面組成,結合這種狀況,生活化教學要以一個個活動為載體,將靜態(tài)的地理知識轉(zhuǎn)化為生動的生活場景。初中地理新課程也要求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要多讓學生動手實踐。如,讓學生用乒乓球、鐵絲、橡皮泥手工制作地球儀,動手實踐更能促進學生對地球形狀以及經(jīng)緯網(wǎng)性質(zhì)的理解;學習中國省級行政區(qū)時,先讓學生動手制作中國省級區(qū)劃拼圖,同時教師就具體省份請熟悉情況的同學進行點評,再在班級組織拼圖比賽。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考慮到學生喜動不喜靜的特點,對地理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設置一些類似腦筋急轉(zhuǎn)彎的題目或謎語,在課堂上進行有獎競猜。
三、教學氛圍做到“生活化”,讓學生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首先,師生關系和諧,形成良好氛圍。構建新時期和諧的師生關系,將有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心情放松,能拋開顧忌,根據(jù)理解,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觀點;教師對學生的體諒,適時的鼓勵,恰當?shù)狞c評,又會反過來調(diào)動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生活化的地理課堂,融洽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帶來的是愉悅的、成功的體驗。學生往往會因為親其師而信其道,彼此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其次,創(chuàng)新教學“語言”,營造良好氛圍。初中地理教學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準確、生動、得體。生活化的地理語言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這一點,例如,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見諺語、詩歌等。如有關天氣預報的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因為彩霞是陽光照射在云朵上散射形成,朝霞出現(xiàn)說明日出東方時,東側無云,西側有云,能對光線散射,霞光越深說明云層越厚隨著時間推移,云朵會移到觀測者所在的位置,容易形成降水,為防被雨淋濕,不要出門;晚霞出現(xiàn),說明觀測者西側無云,否則光線會被云遮住,也就看不到晚霞了,沒有云,自然降水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由此可見,民間的一些言語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詩句如“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積”,描述的是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植物差異,實質(zhì)是說明氣候的差異,這里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這些生活化的地理語言,拉近了地理和學生的距離,將他們帶入美好的地理生活情境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地理知識、激發(fā)了學習地理的熱情。第三,運用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現(xiàn)代化多媒體,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將抽象難懂的教學內(nèi)容以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顯得直觀具體。而且,多媒體將聲音、視頻集合在一起,調(diào)動學生的耳朵、眼睛和大腦一起參與學習。進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總之,地理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課程理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就應將學生己有的生活經(jīng)驗與地理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中,不斷激發(fā)自己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