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凡長
?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分析
文/孟凡長
摘要:作為教育活動的發(fā)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其主要包括智力、能力,情感、性格、意志及道德品質(zhì)、人際交往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不是與生俱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從勤于學習、經(jīng)常自省、善于走出心理誤區(qū)等角度,加強對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質(zhì);意識形態(tài)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具備的良好心理素質(zhì),分析其培養(yǎng)路徑,對意識形態(tài)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西方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通過多種信息媒介,以各種包裝形式對我國進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生活方式也隨之受到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為了應對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能力方面的心理素質(zhì)
首先,敏銳的觀察力。要注重調(diào)查研究,對教育對象的觀察全面、客觀、準確,并把觀察到的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與綜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其次,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力。要善于獨立思考,富于聯(lián)想,大膽發(fā)揮,在繼承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進行理論思考和科學認識。最后,鮮明的分辨力。要堅持黨性原則,對社會自發(fā)的、不可控的消極影響應有清醒的認識,對國內(nèi)外敵對勢力別有用心的“分化”與“西化”圖謀應保持高度警惕,對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應給予抵制。
2、情感、性格、意志方面的心理素質(zhì)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主觀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對教育事業(yè)和教育對象充滿熱愛,甘愿為之獻身,善于在教育對象最困難的時候捧出火熱的心,伸出溫暖的手。但只有情感是不夠的,還要有果斷性,要以周密的考察和準確的判斷為前提,及時作出決策,能夠堅定不移,充滿自信,敢于承擔責任,堅持真理。另外,還要保持自制力和堅毅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把握分寸、留有余地、三思而行、有理有節(ji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還要堅忍不拔、義無反顧、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為之奮斗。
3、道德品質(zhì)、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質(zhì)
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的個性對年輕心靈的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道德說教、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1]”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要愛護教育對象,循循善誘;要加強學習,塑造完善人格;要嚴于律己,遵守職業(yè)紀律。同時,還要公正、寬容、謙虛、相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人、教育人的一項工作,要廣泛地同各種類型的人員打交道,在人際交往中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引導行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有較強的社交和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一門藝術,它通過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傳遞教育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面對日益復雜的形勢和不斷涌現(xiàn)的心理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加強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zhì)。
1、勤于學習,不斷提升和改造自己
學習是提高和改善心理素質(zhì)的前提條件。列寧曾言:“一般青年的任務,尤其是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及其他一切組織的任務,可以用一句話來表示:就是要學習。[2]”如今是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和傳遞日新月異,科技水平的發(fā)展一日千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虛心學習,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以謙虛謹慎的姿態(tài),豐富知識儲備、改善知識結構、優(yōu)化知識層次,更好地滿足教育對象的各種心理訴求,更有效的完成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2、經(jīng)常自省,提高修養(yǎng)自覺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質(zhì)修養(yǎng),貴在自覺。在修養(yǎng)過程中,一定的外部條件和影響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其最終到底能發(fā)揮多大作用,歸根結底還要取決于個人的修養(yǎng)自覺性。在哲學層面上,自覺性是人的主體性,是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表現(xiàn)。具有主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覺、自主、積極地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自身價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有明確的志向和高遠的追求,分析總結教育對象心理活動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現(xiàn),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高效性。其次,要有“內(nèi)省”的自律心理,經(jīng)常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事的種種表現(xiàn),提升自我的社會價值,達到自我完善。再次,要有“慎獨”的道德心理,在“微”處下功夫,在“做”處見功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從而達到社會自我的境界。
3、走出困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誤區(qū)
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走出心理誤區(qū),也是擺脫心理困擾,提升心理素質(zhì)的重要方面。首先,走出認知的心理誤區(qū),絕對化心理、片面性心理、否定心理等要注意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緊跟時代、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把個人的認知扎根于現(xiàn)實的土壤之中,正確地認識自己所從事的教育活動,實事求是地評價教育對象和教育效果。其次,擺脫情緒困擾的心理誤區(qū)。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狀態(tài),喜歡探索問題,能熱情地對待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充滿信心,即使遇到困難,也能知難而進,在實踐中開拓新思路、提出新方法。最后,克服不良意志品質(zhì)的心理誤區(qū)。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不斷加強意志品質(zhì)修養(yǎng),培養(yǎng)開拓創(chuàng)新和競爭進取的意志品質(zhì),克服懶惰懈怠等意志缺陷,才能避免職業(yè)倦怠期,永遠充滿朝氣和活力,取得事業(yè)的成功。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社科部)
參考文獻:
[1]李瑞彩.淺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J].法制與社會,2009 ( 8).
[2]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1.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校級項目:“人文關懷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培養(yǎng)研究”( SK12-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孟凡長( 1986-),男,河北秦皇島人,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社科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 ( 2015) 08-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