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文麗
?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增強品德教育實效
文/劉文麗
增強實效性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永恒追求。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總目標,包含有情感與態(tài)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四個分目標。這四個分目標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全面把握目標,整體實現(xiàn)目標,才能增強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更有效地促進兒童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的形成。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一課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親歷探究活動過程,在探究活動中把知的學習、情的激發(fā)、行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課程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知識更多地用以說明某種“道理”,教材通過一系列知識的介紹來教示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明確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才能增強兒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自覺性。明理可以包括兩個階段:一是直接明理階段,即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理解課文所體現(xiàn)的道理;二是深化明理階段,即直接明理的升華,也就是在理解課文體現(xiàn)的道理的基礎上,聯(lián)系兒童生活實際,更透徹、更廣義地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更深刻的道理。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一課時,學生除了通過學習課文知道了紙的用途廣,還通過搜集、展示用紙做的物品,調查、統(tǒng)計、估算生活中的用紙量,了解到紙的運用廣、用量大,應該節(jié)約用紙的認識因此油然而生。這樣,學生對“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這個“道理”的體會就更深、更透徹了。
道德情感是人們用自己所認識和掌握的道德規(guī)范去衡量別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時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道德情感在人的品德結構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它對道德認識的提高有直接推動作用,對道德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jié)作用,是聯(lián)結“知”與“行”的中介和橋梁。因此,品德與生活課標強調要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的傾向。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的教學中,我設置多處體驗點,進行“多點有序”激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態(tài)度。
第一,情感引發(fā)。即在開課揭題時,借助必要的手段,配合導入環(huán)節(jié),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之關注于課題。上課伊始,我以多媒體課件出示了幾幅色彩鮮艷、造型別致的紙制品實物圖,學生馬上被吸引過來,都情不自禁地“哇”了起來,開始議論紛紛,“這是什么做的?”“紙也能做出這么漂亮的東西?!薄凹堖€能做什么呢?”,學生對紙有了探究樂趣,這為后面的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調。
第二,情感體驗。即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前提下,配合“學文明理”的主題教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種內心體驗,使之與教育要求相適應,達到共鳴的效果?!段覀兊纳铍x不開紙》一課的課堂中,我特意拿起能報出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的計算器統(tǒng)計學生的用紙量,清晰的報告聲,逐漸增大的用紙量,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不斷強化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一步步加深。此外,我們還讓學生試著在“絹”上和紙上寫字,比較體驗紙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學生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感嘆:絹上寫字“太難了”,紙上寫字“好寫多了”,從內心深處體驗到紙對生活的重要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情感深化。在學生產生與道德要求相聯(lián)系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拓展開去,引導學生形成對一類道德現(xiàn)象較為穩(wěn)定的態(tài)度。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一課時,根據教材的要求,引導學生體會用紙量的大,緊接著進行進一步拓展,通過調查、搜集、交流來引導學生體會用紙范圍的廣,使學生對紙的重要性認識更深了,情感有了進一步地深化。
總之,道德情感是人的品德結構中關鍵的一環(huán),道德情感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在一堂課教學中既設置多處體驗點,又使各處體驗為達到情感教育目標而相互配合,有序地展開和深入。實現(xiàn)“多點有序”的情感體驗是提高教學整體效益的基本保證。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思想道德認識和情感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動,它是衡量一個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好壞的重要標志。品德教育的終點在“行”,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尚在逐步形成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大。所以,教師要把注意力放在導行上,教學中盡量把書中的道理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為學生設置特定的環(huán)境,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段覀兊纳铍x不開紙》一課的導行我這樣做: ( 1)孕育話題為導行做準備?!段覀兊纳铍x不開紙》一課,書中有四幅圖體現(xiàn)出沒有紙給學習、生活帶來很多的不便。我引導學生觀察圖意、理解圖意,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確實離不開紙。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或看到過別人遇到過想要紙卻沒有紙的情況,進一步體會紙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不浪費紙”的話題。(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導行。盡量把有關道理與學生的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行為。引出“不浪費紙”的話題后,引導學生評價自己或他人的用紙行為,對良好的用紙行為習慣進行初步引導,為下一課《保護森林,節(jié)約用紙》的學習做好鋪墊。
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一課的教學中,我全面把握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目標,組織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親歷探究活動過程。在活動中了解基本知識,明確基本道理;在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在活動中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改變了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偏重追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等傾向,比較全面地完成了課程目標,增強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
作者簡介:劉文麗( 1977.04-),女,福建省南安市人,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小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及小學品生(品社)學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 ( 2015) 08-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