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敢,1958年生,廣西合浦人。詩歌評論家,廣西師范學院教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現(xiàn)代格律詩學會理事。
這是一部紀實性與文學性完美融合的長篇報告文學。作者用真實細膩的筆調(diào)給我們娓娓講述了杜麗群與其團隊許多生動真切栩栩如生的人生故事。作品并沒有壯闊的洪波巨瀾,沒有縱橫捭闔的風云人物,但透過激揚飛濺的一朵朵生活浪花,閃爍著時代的波光,折射出超拔的人格魅力。在那些人們習察不焉、尋常平凡的故事背后,蘊含著激動人心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蘊含著對人類終極關(guān)懷的浩大情懷。杜麗群和她的團隊,用愛創(chuàng)造了人間的奇跡,用大愛撐起生命禁區(qū)的一片藍天,彰顯出超越世俗超越親情的人間大愛。因此她先后榮獲國家頒發(fā)的“白求恩獎”和國際性的“南丁格爾獎”。作品為我們展示這兩枚金燦燦沉甸甸獎章背后鮮為人知的艱苦人生與辛酸故事,讀之令人熱淚盈眶,情懷激蕩,心海久久不能平靜。
面對“世界瘟疫”艾滋病,許多醫(yī)護人員不敢問津,畏懼退縮躲避,有時,連患者的親屬也不敢接近,甚至有的恩斷義絕斬斷親情,離得遠遠的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杜麗群卻隱瞞著家人挺身而出,主動請纓出任四醫(yī)院艾滋病科的第一任護士長。顯然,她作出這樣的選擇來自其內(nèi)心最本真、最原始、最質(zhì)樸的愛。
俗話說,選擇容易成事難,萬事開頭難。在建團隊時困難重重,步履維艱,剛開科時,患者與其家屬都不信任并不配合治療。杜麗群硬是憑著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鉆研精神很快熟悉業(yè)務適應新的環(huán)境,熟練掌握麻醉師的深靜脈穿刺技術(shù),化解了醫(yī)院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又及時為患者服務,減少患者病苦。八年以來,她用深沉的愛感化患者,贏得“杜媽媽”的美譽,她用堅定的信念凝聚團隊,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執(zhí)著堅守,由剛建科時只有九人的小團隊如今已發(fā)展成為有三個病區(qū)五十多人并獲得多項榮譽的大集體。省市主要領(lǐng)導、衛(wèi)生部副部長和彭麗媛都曾到她們的科室進行慰問,可謂美名遠揚,令人羨艷。
大愛無疆,真情無涯。無論是什么樣的患者,杜麗群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都對他們傾注滿腔的熱情和真摯深沉的愛。對幼小的患者,僅一歲多的男孩小亮,對只有五歲的女孩小雨,她視同己出,以母性的慈愛柔情進行精心的呵護,讓這些年幼無辜的生命感受人世間的溫暖,沐浴愛的光輝。對那些白發(fā)蒼蒼的垂暮患者,她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悉心照料,嘔心瀝血。有的患者,親屬在他們患病時不在身邊陪護,臨終也沒有親人為他送行,她卻堅定地說:“沒人為他們送行,我們醫(yī)護人員為他們送行”,“讓生命有尊嚴地離開”。讓死者在往生的路上依然享受人世間的真情,為亡者祈福。杜麗群告誡同志們說:“對他們我們要多忍讓,多遷就,多體諒?!币粋€艾滋病并發(fā)癥患者叫小紅,有人說她是患病后就被家里趕出來的,身邊沒人陪護,沒人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身臭氣熏天。杜麗群同樣斬釘截鐵地說:“她的親人不管我們管!”而且說到做到,以一顆仁愛之心擔起了照看護理小紅的責任。
更有甚者,患者中,有的呼天搶地,拒絕就醫(yī),要死要活,鬧得四鄰不寧。有的鋌而走險失去理智,瘋狂地把刀架在醫(yī)生的脖子上。令人最可怕的是那一對年輕的艾滋夫妻,簡直形同無賴流氓,不僅上街敲詐勒索錢財,而且在醫(yī)院用帶血的針頭揚言要刺殺醫(yī)護人員。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杜麗群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勇敢面對威脅面對死神。她深知自己不僅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zhàn)士。病房就是戰(zhàn)場,稍一遲疑彷徨后果就會不堪設(shè)想。于是她耐心地做工作,用真誠無私的愛感化患者,使他們漸漸地冷靜下來,轉(zhuǎn)變態(tài)度,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重新回到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
杜麗群和她的團隊八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善待患者,在科室建立“紅絲帶中心”和“溫馨病房”,使所有的患者住院時非但不被歧視,生活在異樣目光和重重精神威壓之下,相反,那絕地的陽光穿越濃霧射進他們灰暗的心靈,使他們的內(nèi)心宇宙頓時燦爛高遠,使他們仿佛傾聽到曠野里真誠的呼喚和高原惠風的歡暢,一種從未有過的求生欲望和做人的尊嚴油然而生,如草原烈火在胸中熊熊燃燒。驀地,他們分明地覺得杜麗群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可信賴的親人,四醫(yī)院就是他們的家,就是他們?nèi)峄療辣茱L的港灣。正如患者小田在一封感謝信中所寫的那樣:“在我人生最黑暗、最痛苦的時候,是杜大姐,是艾滋病科的醫(yī)護人員在精神上鼓勵我,在生活上關(guān)心我,給我活下去的勇氣。這里不是家,卻更像家,甚至比家還要溫暖......”。
杜麗群在抗艾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風順,“職業(yè)暴露”的潛在危險,失去理智偏激瘋狂患者的死亡威脅,使她曾想過要放棄退卻:“絕望到極點時,一度想到了自殺,想到一個沒人的地方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吶喊:艾滋病人也是人,艾滋病人無罪,生而平等這是天賦人權(quán)。善待一切人,尤其是那些心靈特別脆弱脾氣極壞的病人,讓他們感受人間溫暖,領(lǐng)略絕地陽光是杜麗群堅定的信念。更為重要的是,她深刻的意識到,當今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在不斷擴大,艾滋病病毒不再局限在某種人群里傳播, 不論你從事什么職業(yè),“只要影響艾滋病病毒流行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因素沒有得到改變,你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想到這些,杜麗群立刻改變?nèi)松鷳B(tài)度,打消退卻的念頭,堅定抗艾的決心。
還有一種壓力來自家庭。當丈夫得知杜麗群所從事的工作之后,不僅連連叫屈,進而威脅分居離婚。杜麗群并不為所動,沒有絲毫妥協(xié),相反她據(jù)理力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最終贏得了丈夫的大力支持。雖然他常掛在嘴里說:“作為妻子,她是不‘合格的。”但他畢竟和杜麗群青梅竹馬風風雨雨走過來,誰也離不開誰。此后,識大體顧大局深明大義的丈夫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的工作,使她沒有后顧之憂。在杜麗群生日的那天,她自責地說:“我欠老公很多,欠女兒很多。我不是‘合格的母親?!痹捳Z中有些感傷,充滿愧疚,令人動容。但她卻是許多患者的“好媽媽”“好大姐”,是一個不懼艾滋的白衣戰(zhàn)士。
作品還告訴我們,在四醫(yī)院不止一個杜麗群。艾滋病科是一個團結(jié)戰(zhàn)斗的堅強集體,這其中有那些懷孕的護士就連孕期也不愿離開,表現(xiàn)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其中有從不被困難嚇倒,專揀重擔挑的二病區(qū)護長謝彩英,還有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的保潔員游阿姨和陸姐等等。
從藝術(shù)性的角度看,作者別出心裁,匠心獨運。開篇推出特寫鏡頭,艾滋病患者小龍把刀架在何醫(yī)生的脖子上,制造恐怖氣氛,設(shè)置懸念,吸引讀者,從而引出主人公杜麗群,可謂語出不凡,先聲奪人。結(jié)尾通過一個禪宗故事揭示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的生活哲理,昭示著主人公絕不會安于現(xiàn)狀止步不前。相反,她將把成績和榮譽拋在腦后,重新出發(fā),攜夢執(zhí)著前行。因為遠方有無限廣延的瑰麗圖景,有更壯闊的人生。這樣的結(jié)尾含蓄雋永,余味無窮。其次,作者對材料的選擇使用極見功力。所選取的材料真實生動,新穎典型,富有表現(xiàn)力。尤其在描寫刻畫杜麗群這一人物形象時,選材精當,以一當十,并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進行刻畫,使人物形象鮮活靈動,雕塑般躍然紙上。此外,作品的語言簡潔洗煉,自然流暢,給人予審美的享受,增強了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