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征 陳丹 閆瑋娟 代新年 陳杰
上肢機器人輔助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
李遠征 陳丹 閆瑋娟 代新年 陳杰
目的 觀察上肢機器人系統(tǒng)對于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訓練的療效觀察。方法 將60例腦卒中康復期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組增加上肢機器人訓練。結果 實施上肢機器人訓練后,治療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FMA評分及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分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P<0.05)。結論 上肢機器人訓練能加速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上肢機器人;腦卒中;上肢功能
腦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腦循環(huán)障礙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腦功能缺損綜合征或稱為急性腦血管病事件[1]。上肢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最常見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目前在臨床康復治療尚無較好的方法,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上肢機器人的引進開辟了新的有效的康復治療技術,上肢機器人是上肢多關節(jié)復合運動系統(tǒng)的簡稱(MJS),本科室自2010年來利用康復機器人治療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礙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共選取2010-06—2014-06我院康復中心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60例。年齡30~65歲,男33例,女27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有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左側偏癱17例,右側13例。對照組患者30例,其男16例,女14例;左側偏癱14例,右側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我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①床上體位擺放治療。②滾筒訓練。③拍打肌肉、擠壓關節(jié)。④磨砂板訓練。⑤熱敷。⑥患側肢體肌力訓練。⑦向心性按摩、推拿。⑧理療。每次康復訓練持續(xù)約半小時,1次/d,每周治療6 d,連續(xù)治療2個月。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上肢機器人治療,根據(jù)評估的結果選用不同模式,可以調節(jié)輔助力量。每次康復訓練持續(xù)約半小時,1次/d,每周治療6 d,連續(xù)治療2個月。
l.3 評定方法 采用功能FMA評分及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分[2],于治療前后進行評定,康復評定都由專人負責。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包,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兩組上肢FMA和MB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功能FMA評分及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分,與治療前FMA、MBI評分比較均有提高,但以治療組提高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特定的功能訓練能促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重組和功能代償,有利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3]。上肢機器人存儲有大量的任務導向訓練,讓患者重復相同的訓練,使大腦皮質重組和儲存正確的運動模式,同時增加了腦的可塑性。20世紀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神經(jīng)功能能進行重組,而且可以持續(xù)的進行功能重組,運動學習、運動實踐和“使用”可以誘發(fā)腦的可塑性[4]。
上肢機器人具有動態(tài)畫面,具有很好視覺反饋作用,采取生動的虛擬場景和動畫設置及科學合理的游戲設計,內部具有肌電反饋系統(tǒng),肌肉解剖動態(tài)圖,可以檢測到患者某一塊肌肉的收縮,然后給予顯示,患者可以通過助動、主動運動訓練完成上肢運動功訓練能的同時達到生物反饋的效果。生物反饋療法可以限制活動中不必要的動作,通過視覺信號反饋,使患者注意到肌肉的收縮,進而完成動作,使受抑制的神經(jīng)通路開通,最大限度地動員仍然殘留的那部分神經(jīng)肌肉組織的潛力,使其重新發(fā)揮正常生理功能[5]。
同時上肢機器人內部存有若干的游戲,比如網(wǎng)球、閃燈以及ADL的廚房設備操作,訓練肌力和關節(jié)活動度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不同于以往枯燥的訓練方式,綜上所述,上肢機器人的確是一種比較好的上肢訓練方法,值得各單位引進進行推廣應用。
[1]賈建平.神經(jīng)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
[2]燕鐵斌.現(xiàn)代康復治療學[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05-119.
[3]龍耀武.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29(2):261.
[4] 王茂斌,Bryan J,O'Young,Christophcr D.Ward.神經(jīng)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55-57.
[5]劉俊梅.神經(jīng)損傷儀配合生物反饋治療臂叢神經(jīng)損傷的療效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9,38(7):645-646.
2014-06-29)
1005-619X(2015)01-0057-02
10.13517/j.cnki.ccm.2015.01.026
266071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二療養(yǎng)院
濟南軍區(qū)后勤科研立項課題(CJN12L062)
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