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 周周
眼睛是人們認識大千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時也能映射出人的內心世界。也許我們很難想象,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有90%以上都是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實現的,其中眼神溝通又是重中之重。那么,對于一些簡單的眼神溝通你又了解多少呢?什么樣的眼神能讓人覺得有信任感,什么樣的眼神又能讓人覺得比較舒服呢?
了解一些簡單的眼神溝通的原則,有助于溝通和交流。比如,研究發(fā)現通常情況下,如果是在一個群體中,盯住一個人看的時間在3~5秒比較合適;如果是一對一的溝通,一次注視的時間在7~10秒比較合適,不會給對方造成不適的感覺。
眼神傳遞信任
法國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的一項研究關注的是在街上做問卷調查時的眼神接觸問題。結果發(fā)現,如果發(fā)放問卷者在接觸的過程中較多地注視對方,有66%的個體同意完成問卷調查;如果在邀請時眼神接觸少,總是躲避眼神交流,僅有34%的個體愿意參加問卷調查。研究者認為,直接的眼神接觸可以避免旁觀者產生跟自己無關或者是自己的參與與否得不到重視的感覺。通常我們僅和自己熟識和信任的人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因此如果發(fā)放問卷者和潛在的實驗參與者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對方無法拒絕這種眼神接觸所伴隨的一貫的信任感,對發(fā)放問卷者的印象較好,就更愿意參加問卷調查。
另一方面,眼神交流也能夠傳遞交流雙方的一些人格特點。比如:主動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多被認為是自信的表現,更有領導能力,更有權力。因此,一方面注視的特點可能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另一方面可能與文化背景也有關系。在東方文化里,特別是在日本,人們認為避免和對方進行直接的對視是表達尊重,而西方人則會認為這樣的人鬼鬼祟祟、不值得托付,因為西方文化中鼓勵眼神接觸,并認為這樣是自信的表現。
眼神改變對方的態(tài)度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fā)現,當事件與個體的態(tài)度和立場密切相關時,眼神接觸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態(tài)度。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實驗參與者觀看一些觀點有爭議的演講視頻,比如核能的開發(fā)、安樂死、高等教育收費等。在實驗參與者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研究者使用眼動儀追蹤他們的眼球活動,觀看結束后對眼動軌跡的分析則發(fā)現:當實驗參與者的意見和演講者的態(tài)度基本一致時,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注視演講者的眼睛,并且更容易接受演講者的意見;如果他們對該議題的態(tài)度與演講者不一致時,注視時間長度和個體對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關性。實驗也發(fā)現,如果演講者更多地注視前方而不是眼神躲避,實驗參與者更傾向于接受他們的觀點。
研究者受此啟發(fā),又開展了第二項研究,同樣是觀看一些有爭議的視頻議題,但一部分參與者被要求關注演講者的嘴巴,而另外一部分被要求關注演講者的眼睛。在觀看視頻前后,讓實驗參與者就視頻中的議題表明他們的態(tài)度。研究結果發(fā)現,如果事先就與演講者觀點不同,關注演講者眼睛的參與者更難被說服,更難去接受演講者所傳遞的信息。究其原因,可能和實驗參與者對事件的態(tài)度有關。因此這部分研究傳遞的信息是,如果你想改變對方比較模糊的觀點或者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觀點,不如更多地注視對方;但也要注意,如果對方已經確認和你的觀點不一致,那么和你產生的眼神接觸越多,反而抵觸越深。
雖然我們發(fā)現了一些眼神的小秘密,但現實中眼神能夠傳遞的信息太多,目前的研究還不足以徹底解讀關于眼神的一切。人類的愛、恨、悲傷、驚恐都可以通過眼神傳遞,同時信任、懷疑和諷刺也可以完美地用眼神表達,而更重要的是眼神交流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也使得它更為復雜、難解和捉摸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