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振宇
摘 要:航標文化源遠流長,被人們推崇頌揚。艱苦、忍耐寂寞、孤寂的航標勞模是人們學習的榜樣,激勵著航標工作者不斷將航標事業(yè)推向前進。社會在發(fā)展,科技在進步,時代的變遷賦予航標文化新的元素,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引領航標文化,是我們航標工作者的責任。
關鍵詞:航標傳統(tǒng)文化 創(chuàng)新 發(fā)展
人是文化的源泉、根本。文化離開人,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航標文化源遠流長,從誕生航標的那一刻起,就隨之誕生了航標文化。航標文化就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的影響下而長期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是航標工作者在長期的航標建設、維護和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共有的精神體系,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1.我國航標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
文化,不是短時間內(nèi)形成的,它是經(jīng)常長期的、恒固不變的堅持,才逐步形成的。文化也是需要載體的,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看的見、摸得著的。在我國古代,烽火、寶塔、碣石、旗桿都是航標文化的載體。中國的航標文化是隨著人類航?;顒又鸩浇⑵饋淼?。艱苦、行善、崇拜,“點燃自己、照亮別人”,孤寂、忍耐寂寞的勞模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航標文化代表。
1.1中國古代航標文化
中國最早的航標記載是《尚書·禹貢》:“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講的是今東北遼東半島的少數(shù)民族,沿著渤海北部航行時,看到黃河口右邊有碣石,就開始轉向駛入黃河的意思。在這里,碣石就是航標,不過它如岸邊的山峰、夜晚的星空等都屬于自然航標。
隨著人類航?;顒拥脑黾樱嫉淖匀缓綐艘呀?jīng)不能滿足人類航行的需要,因此,人工航標出現(xiàn)了。我國古代從自然航標到人工航標,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演變,先后經(jīng)歷了“刻石示警”、“立標指淺”、“烽火引航”和“寶塔指路”階段。我國的航標文化也是跟隨著這四個階段逐漸形成起來的。
在長江流域,有“鑿石作塔,以為舟標”的記載。講的是在長江山區(qū)航道兩側的懸崖上,人們雕刻巖石,作為記號,來標記航行的做法。從這里可以看出,人工航標從誕生起,就深深的鑿上了艱苦的烙印。
文化是群體行為,個體行為形成不了文化。天然的石頭也不會形成文化,只有經(jīng)過人們有目的的加工、改造,并賦予一定的意義時,再加上人們在加工改造過程中形成的共識、習慣,才會形成文化。
在我國浙江沿海的舟山地區(qū),有個“烽火引航”的民間傳說。講的是一個叫陳財伯漁民的故事。他原是福建一帶的漁民,在一場海難后漂流到廟子湖島,棄漁為農(nóng),在荒無人煙的島上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來往船只燃燒領航的篝火。于是,每當陰霧和黑暗籠罩,狂風暴雨肆虐大海時,漁夫們總會看到這座荒島最外側的山包上有一叢熊熊燃燒的火,為他們導航。每每看見這火,漁夫們就跪拜,焚香祈禱,在甲板上遙遙呼喊“菩薩!”“菩薩!”人們還在他居住過的茅屋上為他蓋了一座廟,以陳財伯點燃的火來作為香火,永續(xù)不斷。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立標指淺”。在元代,因為漕運需要,海道府根據(jù)常熟州船戶蘇顯的建議,自備兩只船舶拋泊在劉家港西暗沙嘴兩處,豎立旗纓,指引糧船繞過淺灘,防止擱淺。正是人們在航海過程中,在孤島、暗礁、淺灘附近或危險水域設置航標,成為安全的標記,慢慢的就形成一種精神印記,成為一種安全信仰,形成一種精神上的祈禱。以上兩個事例都說明,建設維護航標行為是一種善舉,人們感恩它,像信奉神靈一樣崇拜它。因此,行善,崇拜也成了航標的一種烙印。1.2中國近代航標文化
鴉片戰(zhàn)爭推開了中國與世界聯(lián)系的大門,拉開了我國燈塔建設的新時代。同治七年(1868年)開始,由外國列強把持的海關自長江口開始,分別向南北展開建設燈塔。自此,我國燈塔建設開始與國際接軌。著名的花鳥山燈塔、鹿嶼燈塔、老鐵山燈塔等就是在這個時間建成的。
這個時期的燈塔采用人工值守的管理模式。燈器能源的添加,開關時間,燈器的清潔和維護都需要人工來操作。建設的燈塔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往往處于偏遠、交通不便的孤島。因此,燈塔成了孤獨、奉獻、光明的代名詞。
一個燈塔,就是一個故事。硇洲島燈塔的陳義,1955年復員時,他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自愿到硇洲島當了一名燈塔管理員,他守了整整30年燈塔。“燈塔光照大地,革命精神永存”12個大字,概括了老人的一生。1985年8月12日凌晨,硇洲燈塔管理員陳義在他值守的燈塔里安然逝世,享年80歲。遮浪燈塔的蘇貴聰,1976年高中畢業(yè)就來到遮浪燈塔做養(yǎng)護工。從燈塔的燈守房到遮浪島有一千多米的水路,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只小木船,蘇貴聰每天至少要在燈守住房和燈塔之間往返兩次。30年里,蘇貴聰就是用這只小木船來回運交通、送著器材,他們搖船的距離相當繞地球兩周!還有廣州舢板洲燈塔世代守燈人黃燦明。除了他們響當當?shù)娜珖鴦趧幽7痘蛉珖逡粍趧营務芦@得者等榮譽稱號外,還有孤寂、忍耐寂寞和奉獻。
這個時期航標精神集中體現(xiàn)為“航標燈精神”和“勞模精神”?!昂綐藷艟瘛奔斜憩F(xiàn)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默默奉獻”。正是有這種航標燈精神的鼓勵,“艱苦奮斗、英勇作戰(zhàn)、開拓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的航標勞模榜樣作用,才鼓舞著人們不斷克服國家建設、管理過程中的層層困難,取得了我國今天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成就。另外,這個時候,燈塔在文人眼中也是光明、希望的代名詞。著名作家巴金就常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人生旅途中將燈塔比作對新生活的信念和對光明理想的追求。
2.發(fā)揚新時代航標精神文化
2.1技術創(chuàng)新是航標新時代文化特色之一
“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航標燈精神,孤寂、“忍耐寂寞”的航標勞模精神需要繼承,但是隨著航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航標管理理念的進步,這些精神已經(jīng)不能滿足航標發(fā)展的需求了,應該不斷豐富和弘揚新時代航標精神。
目前,航標管理機構人員總數(shù)和維護管理航標數(shù)量的比例發(fā)生很大變化,以北海航標處為例,人標比由原來的不到1∶1,達到現(xiàn)在1∶5.7,今后還會繼續(xù)增加,偏遠的燈塔樁,都采取無人值守方式進行管理。傳統(tǒng)的航標人工現(xiàn)場巡檢由航標遙測遙控電子巡檢系統(tǒng)所代替,巡檢周期由原來的一個月延長到三個月。包玻璃鋼外襯浮鼓技術使燈浮標的保養(yǎng)周期由每兩年延長到每五年。這些航標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減輕了航標工作者的工作量,增加了航標穩(wěn)定性,節(jié)省了航標維護經(jīng)費,省人省力省物,還減少了航標作業(yè)的安全隱患。
目前,一大批航標新技術在行業(yè)內(nèi)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如為防止蓄電池被盜發(fā)明的蓄電池位置追蹤技術、防止鼓體生銹的非鋼質(zhì)材料浮鼓、施工安裝簡單方便的聚脲一體化燈樁等等。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在2014年開展了“智慧航保我創(chuàng)造”科技創(chuàng)新展示活動,評選出了十大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赌虾:胶1U现行闹虚L期發(fā)展戰(zhàn)略》也明確提出要完成航標維護管理從汗水型向智慧型的轉變。目前,在南海各個基層航標處,也在不斷進行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研究,也都取得了初步成果,給航標維護管理工作帶來的益處。因此,技術創(chuàng)新應成為航標新時代文化的特色之一。
2.2航標的國家主權象征意義應成為航標文化特色之一
在我國,人們“藍色國土”概念尚未深入人心,大多數(shù)人知道我國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卻不知道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根據(jù)國際慣例,燈塔是主權國家在自己的領土和領海上設立的重要助航設施。為了宣示國家主權,越南、菲律賓等國紛紛在有爭議島礁、海域設置燈塔,把設置燈塔作為其宣示主權的重要方式。越南在我國南海島礁上大肆設置燈塔宣示主權,先后在侵占的我國島礁上設立了17 座燈塔。
我國在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設有燈樁8座,在珍珠港設有白蘇巖燈塔,這些既是助航標志,也是國家主權的象征。
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航標的特性,加快邊境航標的建設,通過在沿?;c及敏感島嶼設置航標,宣揚領土主權,弘揚航標作為國家主權象征的文化特色。
3.結論
航標精神文化是具有時代特征的。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fā)展,航標文化也應在社會發(fā)展中不斷拓展、豐富,因此,我們既要發(fā)揚傳統(tǒng)航標文化,還要創(chuàng)新、引領、豐富航標文化新內(nèi)容,與時代接軌,這需要我們每一個航標工作者的努力。
參考文獻:
趙鑫珊.海島航標文化的根基.珠江水運.2012.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