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華 夏書穎
摘 要: 在河南潢川的方言中共有三個動詞可以用來表示“給予”,分別是“把”、“把給”和“給”它們在語音、語法及語用方面都有差別。本文擬從這三個方面對這三個動詞進行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把”;“把給”;“給”;差異
一、潢川方言中表“給予”義動詞簡介
潢川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 南依大別山, 北鄰淮河, 居于信陽市中心[1],潢川方言屬中原官話信蚌片。由于信陽地區(qū)現(xiàn)居民大多為江西南昌、九江人及閩、粵、贛交界處的客家人后裔,之后的幾百年間,由于行政上屬于河南,且與安徽、湖北交通密切,故原方言不斷被同化,逐漸形成了以江淮官話、西南官話、中原官話及部分贛語詞匯和客家詞匯結(jié)合的方言,在學術(shù)上信陽方言被統(tǒng)一劃歸為中原官話信埠片。因此同屬中原官話信蚌片的潢川方言中有些不同于河南省其他地區(qū)的方言特點,反倒與其臨近的省市的方言有某些相似之處。本文將要討論的潢川方言中表“給予”義的動詞便與湖南、湖北等地的方言有某些相似之處。
在潢川方言中,表“給予”義的動詞一共有三個:“把”、“把給”和“給”。它們都可用來表示相當于普通話中動詞“給”所承擔的意義。例如:
①這個本子是老師把我的。
②老母雞把給玉環(huán)家一個,俺家留一個,沒有了。
③過年你媽媽給你多少壓歲錢哎?
從以上所舉例子中我們看到,潢川方言中表達“給予”義的三個動詞都可用普通話中的“給”替換。并且,它們?nèi)齻€還可以互相替換:
①這個本子是老師把我的。
→④這個本子是老師把給我的。
→⑤這個本子是老師給我的。
②老母雞把給玉環(huán)家一個,俺家留一個,沒有了。
→⑥老母雞把玉環(huán)家一個,俺家留一個,沒有了。
→⑦老母雞給玉環(huán)家一個,俺家留一個,沒有了。
③過年你媽媽給你多少壓歲錢哎?
→⑧過年你媽媽把你多少壓腰錢哎?
→⑨過年你媽媽把給你多少壓腰錢哎?
以上各句的變換在潢川方言中皆可成立,這說明這三個動詞在潢川方言中的使用環(huán)境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相同的。但是它們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還是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的。
二、“把”、 “把給”、 “給” 在潢川方言運用中的差別
“把”、“把給”、“給”等詞在潢川方言使用中的差別可以分別從語音、語法、語用等方面來考察。
(一)語音方面的差別
“把”在潢川方言中音,屬潢川方言的上聲字;把給在潢川方言中讀,其中給屬潢川方言中的陰平字。根據(jù)丁聲樹先生《古今字音對照手冊》[2]的記載,普通話中給你的給古音屬居立切,入聲字;同時普通話中供給的給也屬居立切,入聲字,由此觀之,這兩個表示不同意義的給字在古代是同音的,即在古代應讀作。與潢川方言中的“給”聲韻相似,也就是說潢川方言中“把給”的“給”字可能系古音的殘留。
第三個詞“給”字在潢川方言中有兩種讀音:一音[]與方言中“把給”之“給”音同;一音也屬方言中的陰平字,與普通話給字聲韻相似。這個字可以反映出普通話對方言的影響,第一種讀音是古音的遺留,是純正的潢川方言發(fā)音,第二種讀音屬被同化了的普通話發(fā)音,這應屬于語言學上的文白異讀。這在當?shù)厝藗兊娜粘J褂弥幸部梢缘玫接∽C,當?shù)噩F(xiàn)今25歲左右及以上的居民,日常生活中較多使用[]這一音,而小于25歲的孩子們,尤其是10歲左右及以下的孩子多使用第二種發(fā)音,這證明了普通話在當?shù)卦絹碓狡占暗氖聦崱?/p>
(二)語法方面的差別
1.“把”跟“給”。
(1)單用的時候,“把”字所受限制要比“給”字多。
在潢川方言中,可以單用一個“給”字,表示把什么東西給某人。
⑩甲:老板,拿兩包老頭果(一種餅干)。
乙:給。
在這種情形中,不可以把“給”字換成“把”字。因為“把”字的單獨出現(xiàn),必須在上一句話中有“把”字才能引入。如:
甲:我就想要你那個槍,你說你把不把?
乙:把。想要什么都把。
而“給”字卻沒有這種限制,其單用的條件比“把”字自由許多,就像上例中乙所回答的“把”字就可用“給”字替換,也不會感覺突兀。
(2)在“V給”句中,“給”字不能被“把”字替換。
如“寄給”、“寫給”“交給”、“送給”等詞中的“給”都不能被“把”字替換。其原因應該是“寄”、“寫”、“交”、“送”這一類動詞的詞匯意義中本身包含了“給予”這個語義成分[3],而“給”字的“給予”義在被這些動詞分擔后變得虛化了。而潢川方言中的動詞“把”字的“給予”義不能被虛化。例如:
我送給俺爺一點兒雞柳。
不可以說:
*我送把俺爺一點兒雞柳。
但是,如果句中的“給”不緊貼著動詞,便可以被“把”字替換。如:
我送一點兒雞柳給俺爺。
→我送一點兒雞柳把俺爺。
俺媳婦兒給我買了一個襖子。
→俺媳婦兒把我買了一個襖子。
2.“把給”和“把”、“給”。
(1)動詞“把給”后必須緊跟受事,而“把”和“給”不用。如:
這個紅包是大妗奶把的,這個是胖妗奶把的。
可以變換為:
這個紅包是大妗奶給的,這個是胖妗奶給的。
不可變換為:
這個紅包是大妗奶把給的,這個是胖妗奶把給的。
如果把例句中“把給”之后添上相應的受事,句子便可成立了:
這個紅包是大妗奶把給我的,這個是胖妗奶把給我的。
上述動詞“把給”后必須緊跟受事這一語法限制與同屬信陽的羅山方言中的“給給”[4]還有湖北長陽方言中的“把給”[5]以及武漢話中的“把得”、“把給”[6]對受事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中,羅山方言與潢川方言共屬中原官話信蚌片,而湖北長陽方言屬西南方言成渝片,武漢話也屬西南方言,而它們卻有比較相似的語法點,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信陽地區(qū)曾經(jīng)有幾種方言結(jié)合的事實。
(2)“把”和“給”都可以用于正反問句,而“把給”不行,如要用,需變換形式。
你看我在你這里買你這么多東西了,送一袋洗衣粉好不,把不把?
上述兩例中的“把不把”可換成“給不給”,但不能換成“把給不把給”,如要用“把給”作正反問,需換成:
你看我在你這里買你這么多東西了,送一袋洗衣粉好不,把不把給我?
不僅不能說成“把給不把給”而且后面相應的受事賓語也得補出,可見“把給”后面必須緊跟受事賓語的限制條件是多么的嚴格。
(3)“把給”同樣不能取代“V給”格式里的“給”,如上文的例子不可變?yōu)椋?/p>
*我送把給俺爺一點兒雞柳。
而且,即使句中的“給不是緊貼著動詞也不可輕易被“把給”替換。如上文例子:
我送一點兒雞柳給俺爺。
→我送一點兒雞柳把給俺爺。
俺媳婦兒給我買了一個襖子。
→*俺媳婦兒把給我買了一個襖子。
例是不成立的。這說明“把給”不僅不適應“V給”格式,而且對于其后的賓語有嚴格要求,除必須緊跟受事外,其賓語還不能是復雜結(jié)構(gòu),再加上它不能單用,因此“把給”一詞,在潢川方言中的使用頻率遠低于“把”、“給”二詞。
3.補充一點,在潢川方言中“把”字句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句式,三個動詞“把”、“給”和“把給”都可應用于“把”字句。
我把剩下的糖都給你了,還要怎樣呢?
把那一箱兒香飄飄把俺爺,再加一條煙不就行了嗎!
我把身上的九百塊錢都把給你姥爺了。
以上諸例中“把”字后面的“把”、“把給”和“給”都可以互換而不會影響表達。這說明把”字句的“把”跟潢川方言中動詞“把”不是一回事。理論上說凡是虛詞都是實詞經(jīng)過虛化得來的,普通話中“把”字句的“把”是由古代的動詞“把”虛化來的[7],而潢川方言中“把”字卻是表“給予”義的,并且這種現(xiàn)象不只出現(xiàn)在潢川方言中,在湖南石門[8],湖北武漢、長陽等這些地方的方言中也有這種用法,到底表”給予”義的“把”字和介詞“把”字有沒有關(guān)系,還值得考察。
(三)語用方面的差別
“把”、“給”和“把給”這三個動詞在潢川方言的使用中代表著人們的主觀態(tài)度。
在潢川方言中,“把”、“給”和“把給”有使用對象的差別。一般來說,“把”和“把給”的使用對象較多的是自己的晚輩或不如自己的人。因為它本身含有一定的施舍之意。在當?shù)兀蜇ぷ哙l(xiāng)串戶乞討,每到一戶人家會說:“把一點兒??!”是請求主人家施舍之意。同時,“把給”由于其中有一個“把”字,便也包含了施舍之意,再加上有諸多語法上的限制,其使用頻率遠低于“把”和“給”。
再表“給”字。既然“把”和“把給”都是用于晚輩的,那么“給”字在潢川方言中自然是用于平輩或長輩了,可表尊敬之意。比如在當?shù)匦履臧葑孀跁r,一般家長讓孩子給祖宗磕頭會說:“來給你老太兒磕頭!”(老太兒:太祖父太祖母)而不說:來把你老太兒磕頭!”
當然,潢川方言中“把”、“把給”和“給”這種語用上的差別只是一種宏觀理論,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并沒有嚴格去遵守,它只代表人們說話的一種傾向。在應表尊敬的場合用“把”或“把給”,在表施舍的時候用“給”都無可厚非,誰也不會去糾正,人們也不會介意,只是習慣上不太這樣用罷了。否則,本文之前所舉各種三詞可以互換的例子就不成立了。尤其是在強調(diào)人人平等的當今社會,“把”字表施舍意在當?shù)胤窖灾幸讶諠u淡去,不去思考這些差別的時候,人們甚至都意識不到這一層了。
三、結(jié)語
本文通過收集語料和查找資料并配合對當?shù)鼐用竦脑L問,從語音、語法、語用三個方面對潢川方言中表“給予”義的三個動詞“給”、“把給”和“給”作了簡要的分析。并了解到在湖南、湖北等地也有相類似的用法,這究竟是信陽地區(qū)方言融合的結(jié)果還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方言事實,還有待于研究。
參考文獻:
[1]付義琴,趙家棟.潢川方言中“得”的一種特殊用法[J].中國語文,2009(2):176-177.
[2]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朱德熙.與動詞“給”相關(guān)的句法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90(1):173-182.
[4]王東.河南羅山方言的“給給”[J].語文研究,2008(2):58-61.
[5]羅彬,王作新.長陽方言動詞“把”字試論[J].三峽論壇,2013(3):120-123.
[6]易洪川.武漢話“給給他”探源及其他[J].語文建設,1988(1):39-40.
[7]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唐玉環(huán).石門方言中的“把”、“給”、“讓”[J].婁底師專學報,2000(1):69-72.
附注:潢川方言中有四個聲調(diào):陰平213,陽平55,上聲324,去聲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