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
【摘要】目的 探討丹紅注射液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抗血小板凝聚、抗凝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丹紅注射液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凝血指標改善程度以及心絞痛改善程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丹紅注射液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各項凝血指標。
【關鍵詞】丹紅注射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化熜в^察
【中圖分類號】R972 【文獻標識碼】A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阻塞,導致缺氧或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臟病[1]。目前,該疾病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安全。針對此研究目的,本文選取我院8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采用丹紅注射液療效顯著,現(xiàn)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58.36±2.31)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3.26±1.15)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57.49±3.27)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3.11±1.04)年。這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抗血小板凝聚、抗凝治療,治療時間14天。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采用丹紅注射液40 mL注入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行靜脈滴注治療,1次/d,治療時間14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心絞痛持續(xù)時間、凝血指標、心電圖效果等變化。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心絞痛癥狀消失或是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高于80%;有效:心絞痛癥狀明顯改善,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低于50%。
1.5 心電圖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心電圖復查結果中ST段波以及T段波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心電圖復查結果中ST段波以及T段波明顯得到改善;無效:心電圖復查結果中ST段波以及T段波無好轉跡象。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并利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n(%)]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 40 30(75.00) 7(17.50) 1(2.50) 38(96.00)
對照組 40 15(37.50) 12(30.00) 5(8.00) 32(80.00)
注: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心電圖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患者心電圖治療總有效率為55.00%,兩組患者心電圖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效果比較 [n(%)]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 40 20(50.00) 12(35.00) 3(7.50) 35(87.50)
對照組 40 10(25.00) 6(15.00) 6(15.00) 22(55.00)
注: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效果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凝血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治療比較(x±s)
組別 時間 FIB(g/L) PT/s
觀察組 治療前 4.24±0.54 11.37±1.28
治療后 2.73±0.69 14.67±1.59
對照組 治療前 4.18±0.61 11.94±1.34
治療后 3.42±0.71 12.99±1.32
注: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指標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在臨床上又被叫做冠心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臟疾病,在發(fā)病時患者冠狀動脈會發(fā)生功能性病變,導致出現(xiàn)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發(fā)心肌缺血,故又被稱作缺血性心臟病[2]。導致冠心病發(fā)病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占到發(fā)病人數(shù)的90%以上。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部位為中型肌型動脈以及彈力型動脈[3]。同時冠心病還具有以下發(fā)病特點,患者病灶部位主要在動脈分叉處,并且內(nèi)皮細胞功能性最先發(fā)生病變,逐漸延伸至平滑肌細胞,同時冠心病因病灶部位的嚴重程度會在細胞內(nèi)外出現(xiàn)不同的脂質(zhì)層。針對冠心病的治療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硝酸甘油,其可以有效增加患者冠狀動脈中的供血量,采用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方式治療,可降低患者心肌中對氧氣的消耗量[4]。隨著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冠心病的療效得到了醫(yī)生了廣泛認可,經(jīng)研究表明,丹紅注射液是紅花提取物,是一種中藥丹參,并經(jīng)現(xiàn)代工藝所制成的復合類型制劑,其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心肌細胞的增長,并明顯改善心肌缺血的癥狀,同時對降低纖維蛋白原濃度以及血液粘稠度都具有非常顯著的療效。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行常規(guī)抗血小板凝聚、抗凝治療基礎上利用丹紅注射液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患者心電圖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患者心電圖治療總有效率為55.00%,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以及心電圖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凝血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采用丹紅注射液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丹紅注射液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療效顯著,并可明顯改善患者各項凝血指標,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羅海明,陸華棟,余尚才,等.丹紅注射液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其量效關系的實驗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5(6):504-506.
[2] 齊艷紅,宋璐秦,張曼力.丹紅注射液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5(20):93-94.
[3] 付 櫻,何 娟.丹紅注射液對實驗動物抗凝抑栓作用的研究[J].世界中醫(yī)藥,2011,2(6):367-369.
[4] 王津文,史衛(wèi)國,畢建亭.丹紅注射液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病人炎癥反應物及纖溶活性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5(6):6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