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梅 (河北省昌黎縣泥井鎮(zhèn)莫各莊完全小學 066600)
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淺談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趙秋梅 (河北省昌黎縣泥井鎮(zhèn)莫各莊完全小學 066600)
多年來,我一直反復思考,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呢?
教師的滿堂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就像鸚鵡學舌一樣。成功的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學,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fā),素質(zhì)得到提高,最終使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漢字形聲字占得比重較大。我首先鼓勵學生結合字的意思認識字的形旁,讀準字的讀音再讀聲旁,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聲旁”,逐步滲透“聲旁表音”和“形旁表義”的功能。這樣的字很多,如:園(四周都有柵欄的花園)、披(用手披)等。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區(qū)別許多形聲字組:喧(用嘴做宣傳),浩(水很大),伏(狗趴在人身邊),胞(身體中的細胞),漣(小水紋),杖(用木頭做的杖),凄(讓人感覺凄涼),蛟(蛟龍是大蟲),嚀(用口叮嚀囑咐),跑(用腳跑步)抱(用手抱),霧(像雨一樣的霧氣)等等。
二年級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查字典,但需逐步掌握具體查字方法。每學一篇課文都首先讓學生預習,找出生字,然后查字典,讀準字音的同時更準確地掌握字的含義,學會字的應用。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訓練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首先我讓學生過漢語拼音關;然后在新學期伊始專門上好兩至三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識字能力的理論課。講漢字的特點規(guī)律,講自學漢字的方法,并進行個別輔導。歸納識字方法:找(找出生字)、查(利用工具書查字義)、讀(讀準字音)、記(記住字形)、寫(能準確默寫)。經(jīng)過一段獨立性學習,學生完全養(yǎng)成習慣,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學生完全掌握,就連課外閱讀中發(fā)現(xiàn)的生字,學生也主動學習掌握準確。學生提高了識字能力,學習興趣就相應提高了,從而閱讀、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在閱讀方面,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講是一個新的開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我告訴學生不要懼怕,只要跟老師認真學,“你能行”。為此學生們滿懷信心,我也滿懷信心,師生開始了學習閱讀的旅程。
首先我為學生印刷了一小冊閱讀短文。我們每天利用十五分鐘來學習一篇短文。在學短文前讓學生課前預習,把生字排除。上課先請一位學生讀短文,然后大家齊讀。之后由學生歸納出每自然段的段意。開始時,學生概括段意的準確性有些問題,這樣的學習經(jīng)過半月之后。情況就有了轉(zhuǎn)變,半數(shù)以上學生已學會了怎樣去閱讀短文,一個月后有了起色,大多數(shù)學生學會了閱讀,全班學生閱讀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思維和學習的情趣,是發(fā)展智力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成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中,“導入語”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把“舊知”與“新知”連接起來,還有著思維定向的作用。因此,恰當?shù)膶дZ就是學好新知識的鑰匙,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的新穎別致的或精彩紛呈的開場白,其目的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情景設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從而開啟他們探索知識的心靈之門。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我采用實物、圖像、錄音等聲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勢身形等直觀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閱讀活動中,創(chuàng)設活躍而有秩序的課堂氛圍,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品味到閱讀的情趣。比如舉行講故事比賽,古詩背誦,成語接龍,名言交流,歇后語對接等等。
閱讀與寫作是緊密相關的,有了閱讀能力就有了閱讀興趣,從而就提高了寫作能力。
(一)多讀
1.我在班里開了個“讀書角”,有故事、散文多種優(yōu)秀讀物,供大家課余時間閱讀,并鼓勵大家摘抄好的詞、句、段;充分利用每周五去校圖書館閱覽時間,幫助他們找好書、看好書;節(jié)假除了要求他們多寫日記,還要求用至少半小時時間閱讀書籍。他們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增長了知識。
2.每星期抽一節(jié)語文課,由教師或?qū)W生介紹一篇好文章,師生共同細細欣賞。各種文章見多了,寫起文章來得心應手。學生還堅持寫日記。這樣,學生思路會開、詞語會精。
3.改革指導和批改作文的方法。寫作量一大,指導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課間時間面批,批改效果不錯。學生寫作積極性越來高,自然水平也越來越高。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終于獲得了學習的主動權
(二)加強評講
1.讀好的例文。
2.找出病句寫在黑板上,全班同學當小老師幫其改正。
3.學生互相評閱。
除了上述所說,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還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知識實際出發(fā),這樣學生才能寫出體會最深、感情最真的作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解放”了教師,又“救活”了學生,何樂而不為呢?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