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威 (吉林省博物院 130000)
寓教于樂
——博物館中兒童空間設計探索
翟 威 (吉林省博物院 130000)
本文通過分析博物館兒童教育的不同模式,總結其對博物館兒童空間設計的影響及要求。并深入研究第三種教育模式下,即在博物館內(nèi)開展專題教育活動的兒童空間設計問題,包括展廳和專屬活動空間的展示手段和表現(xiàn)方法的運用。希望能夠?qū)窈蟮膶嵺`工作起到指導作用,塑造出富于趣味的博物館兒童空間,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目標。
博物館;教育模式;兒童空間設計
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叭舨仄肥遣┪镳^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可見,博物館教育職能的重要性。按教育對象分,博物館的教育分成人教育和兒童教育。而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在兒童觀眾中尤為明顯,博物館被譽為“連接社會的課堂”、學校教育的延伸。而今,國內(nèi)很多博物館都在積極探索豐富的兒童教育實踐形式。無論社會還是博物館都十分重視博物館教育對兒童的影響。但遺憾的是,博物館內(nèi)兒童空間及配套設施的落后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育職能的發(fā)揮,影響了教育的成效。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兒童的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huán)境,讓兒童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所以,應該在博物館中拓展兒童空間,營造一種“寓教于樂”的空間氛圍,為兒童搭建一個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平臺,提升博物館兒童教育品質(zhì),激發(fā)兒童在博物館學習的興趣,促進博物館兒童教育之發(fā)展。
周婧景在《博物館兒童教育實踐模式初探》中總結,“博物館兒童教育實踐模式分為三類:創(chuàng)辦專門面向兒童的博物館;博物館內(nèi)設立兒童利用的空間;博物館內(nèi)開設兒童教育項目?!?這三種模式的實施在國外較為成熟,而且對博物館兒童空間設計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一)模式一
第一種模式是建立面向兒童的、獨立的博物館。目前美國已有300多所這樣的博物館,兒童博物館的設立成為鑒別一個地區(qū)兒童意識的標尺。但在國內(nèi)由于資金短缺、技術經(jīng)驗不足等客觀原因,兒童博物館依然屈指可數(shù),其中有些經(jīng)營已經(jīng)捉襟見肘。所以,當前在國內(nèi)大力推行第一種模式還不太現(xiàn)實,對于兒童博物館空間的設計研究也有待進一步摸索。
(二)模式二
第二種模式是在專門博物館內(nèi)設立兒童利用空間,這點比較有可行性,有條件的博物館可以做“館中之館”的設計。這種教育模式對空間設計的要求側重在空間與主館的延續(xù)性和自身的整體性、趣味性。選擇適合兒童的展覽內(nèi)容,運用多媒體、互動設備豐富展覽形式,策劃符合兒童心理和審美特征的兒童展覽,甚至獨立的展廳和配套活動區(qū),讓兒童在游戲玩樂中體悟歷史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
(三)模式三
第三種模式是博物館的教育服務部門組織設計展覽延伸教育活動。配合展覽內(nèi)容,設計符合兒童興趣和心理特征的展覽和游戲。組織這些活動的前提首先是兒童參觀相應展覽,其次是對這個展覽產(chǎn)生興趣并愿意主動了解相關知識并參加活動。要使這種教育模式獲得良好的成效,博物館的教育空間必須做好準備,這里主要包括展廳空間和兒童專屬活動空間。首先,傳統(tǒng)的以成人為主要參觀對象的展示形式要作出調(diào)整,在展廳空間設計上充分考慮兒童認知和行為特征,使空間充滿娛樂性和探索性,達到成人與兒童的通用設計效果。另外,組織活動還需要設立兒童專屬活動空間,這個空間在設計時既要滿足功能要求,又要符合兒童的審美需求,并能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除此之外還要完善館內(nèi)功能空間,做到處處體現(xiàn)兒童關懷。本文主要探索第三種教育模式下兒童空間的設計方法。
博物館開展兒童教育的空間主要包括展廳空間和兒童專屬活動空間。博物館兒童教育模式直接影響著這兩類空間的設計,空間不僅要具有教育性還要有娛樂性、體驗性、探索性等特點??臻g設計要結合地區(qū)文化特色,立足本館展覽內(nèi)容,符合兒童認知特點和行為特征。
(一)展廳空間
傳統(tǒng)的博物館展廳空間設計主要考慮成人參觀對象,無論是內(nèi)容設計的選擇,還是展示手段的運用,抑或是說明文字的闡釋,都很難引起兒童的興趣。曾被認為是“掛在墻上的書”。
當展覽的服務主體包括兒童時,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特征成為制定展覽評價標準的前提,進而直接影響了展覽的設計?!皟和菀着d奮,非常好奇,充滿想象力,有強烈的參與欲望,但又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認知水平有限?!?所以在展廳空間應該盡量避免使用乏味的大段說明性文字,取而代之豐富的參與式展示形式,并且關注磁石點理論的應用。
1.參與式展示形式
“所謂參與式展示是相對于傳統(tǒng)展示而言的,這類展示形式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觸摸、傾聽、操作、互動、體驗等,是一種更有趣、更有效、更多層次的展示形式?!?由于兒童觀眾的特殊性,“參與”成為更加不可或缺的因素。“聽到的,過眼煙云;看見的,銘記在心;做過的,刻骨銘心?。↖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4這句鐫刻在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的話,說明了多感官體驗的“參與式展示形式”可以提高兒童的認知效果。
在德國歷史博物館,展覽內(nèi)容多為實物展,對于兒童而言,展品本身就比較有吸引力。同時又結合照顧兒童的參與式展示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的各種感覺器官和信息通道,強化兒童對展品的認知。在一個展覽中“鐵甲衣”采用裸展的方式,打破了禁止觸摸的禁律,孩子可以通過觸摸實物展品,感受它的材質(zhì)機理。這種參與方式不僅使孩子增強了真實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激發(fā)他們對這件衣服背后故事的聯(lián)想??梢?,“參與是展示方式”使孩子們在充滿樂趣的體驗中,掌握了知識,達到了博物館教育“寓教于樂”的目標。
2.磁石點理論
“磁石點理論”是一種典型的陳列理論,是賣場、超市有效的經(jīng)營方式。指在賣場中最能吸引顧客注意力的地方,配置合適的商品以促進銷售,并能引導顧客走遍整個賣場,最大限度地增加顧客購買率。
“磁石點理論”在博物館空間中的應用,主要針對觀眾參觀疲勞,特別是兒童觀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在展線上設置有特色、有亮點的展品、輔助道具或新穎的展示手段等,引導、刺激參觀。例如,吉林省博物院的《關東百年老幌》展覽中手繪小商販剪影板的設置,在100米環(huán)形展線上設置7組小商販剪影板。每隔十來米出現(xiàn)一組,突出于背板,不僅豐富了展墻層次,而且像一個個磁石吸引著觀眾駐足、細賞,與文物相得益彰,活躍了展覽氛圍、刺激了參觀欲望。這種不斷地磁石吸引、亮點刺激解決了兒童注意不集中、參觀容易疲勞的問題,在大展廳、長展線的空間中應用效果更加明顯。
(二)專屬活動空間
21世紀始,越來越多的公立博物館專屬活動區(qū)騰空出世,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南越玩國”、黑龍江省博物館“兒童少年活動室”、四川博物館“兒童活動區(qū)”、上??萍拣^“彩虹兒童樂園”等兒童專屬活動區(qū)。這些區(qū)域強調(diào)互動體驗和高參與度的展品組合,反對傳統(tǒng)式展示,強調(diào)主動探索,采用“探究式、游戲化、互動參與”的展教方式,為兒童營造“寓教于樂”的學習環(huán)境。
1.展示手段豐富性
兒童活動區(qū)要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目標,在進行空間設計時,首先要考慮展示方法的趣味性。結合本館的地域特色、展覽內(nèi)容、教育模式等特點選擇合適的展示手段,比如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的展示手段都比較吸引兒童的關注?!皬V州南越王墓博物館”在常設展廳和臨時展廳出口分別設置一個與展覽主題相關“兒童活動區(qū)”。在“南越王墓文物展覽”的兒童區(qū),采用多媒體軟件、拼圖游戲、制玉作坊、粘貼畫的互動式展示手段,讓兒童通過動手動腦了解廣州文物歷史知識;“云南印象” 臨時展的兒童區(qū)運用竹子做隔墻,采用手工轉輪、拓片、印章等形式吸引兒童參與。豐富的展示手段為兒童創(chuàng)造了學習文化的空間情境,提升了教育質(zhì)量。
2.表現(xiàn)方法趣味性
兒童活動專區(qū)的設計必須充滿活力和新奇,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使他們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達到人與空間情感上的溝通,并由此引發(fā)人對空間的興趣,進而實現(xiàn)在歡樂的氛圍中收獲知識、培養(yǎng)愛好。所以,在具體的空間環(huán)境氛圍塑造方面,設計師應該在設計實踐中捕捉使用主體的心理需求,充分發(fā)揮設計師的想象力、超越傳統(tǒng)方式,選擇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方法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造。比如一些趣味性的表現(xiàn)方法,包括夸張、擬人、仿生、超現(xiàn)實、理性倒置等等。例如,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前的40米高的大奶瓶裝置,就運用增大比例的夸張設計手法。它的效果是顯著的,超出理性和現(xiàn)實的趣味設計使博物館產(chǎn)生了濃濃的驚異之美、奇幻之美,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波士頓的標志??臻g在尺度、色彩、材質(zhì)方面也需要適宜兒童并展現(xiàn)出奇趣特點,以促進并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探索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實現(xiàn)“寓教于樂”。
博物館兒童專屬活動區(qū)采用豐富的展示手段和富有趣味性的表現(xiàn)方法,塑造出適宜兒童的奇趣教育空間。兒童在這個空間中親身體驗、主動思考,從而激發(fā)出對歷史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的好奇和愛好。
隨著博物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不斷深入,幾乎已經(jīng)成為博物館服務的基石。不同的教育模式對博物館兒童空間設計提出各異的要求。對于開展專題教育活動模式的博物館,應該充分考慮這種模式下空間設計的要求,結合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選用富有趣味性的展示手段和表現(xiàn)方法,塑造充滿體驗樂趣的展廳空間和兒童專屬活動空間,使兒童在快樂中獲得知識,從而實現(xiàn)博物館“寓教于樂”的目標。
注釋:
1.周婧景.博物館兒童教育實踐模式初探[J].博物館研究,2011(1).66.
2.姜瑩.面向兒童的藝術展覽中的參與式展示及其評價標準研究——以波特蘭兒童博物館“ChagallforChildren”展覽為例[J].中國藝術,2013(5).123.
3.姜瑩.面向兒童的藝術展覽中的參與式展示及其評價標準研究——以波特蘭兒童博物館“ChagallforChildren”展覽為例[J].中國藝術,2013(5).122.
4.胡琳.試論報兒童博物館特點及設計要求[N].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2).111.
翟威(1982年-),女,吉林松原人,吉林省博物院展覽部,助理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陳列展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