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滿
【素材一】
退伍老兵替犧牲戰(zhàn)友盡孝30年
今年50歲的黨英存和49歲的陳秋生,是陜西省洛南縣景村鎮(zhèn)車塬村和景村人。1983年10月,兩人和向新平一同入伍并被分到了某部服役。1984年,三個人所在的部隊奔赴到了老山前線參戰(zhàn)。在一次戰(zhàn)前訓練結束后,黨英存、向新平、陳秋生互相囑托:三個人中不管誰在打仗中發(fā)生意外,活著的要照顧犧牲者的父母。在一次戰(zhàn)斗中,年僅19歲的向新平犧牲了,而這個承諾也開始兌現。
1985年底,黨英存、陳秋生兩人退伍返鄉(xiāng)。兩人回到家鄉(xiāng)后第一時間就趕到戰(zhàn)友向新平家里拜望其父母?!巴尥抟贿M門就跪在地上喊爸媽,說以后我倆就是你們的親兒子,有啥事兒就盡管說?!毕蛐缕降哪赣H說。在隨后的年月里,黨英存、陳秋生兩人牢記諾言,精心照顧戰(zhàn)友的父母。30年來,黨英存、陳秋生兩人隔三差五到向新平家里看望其父母,并做一些家務,細心照顧兩位老人。向新平的父親感動地說:“英存家里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平日靠著開拖拉機拉貨掙點錢,孩子還要上學,但不管我兩個誰生病了,他都會來醫(yī)院照看,逢年過節(jié)還給我們送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薄坝龅睫r忙時候,他們都是先不收自己地里的莊稼,來幫向新平家收割,每年的5月和8月兩人還會召集其他當過兵的人來為老向兩口熱熱鬧鬧地過生日,這份孝心真是難得?!贝甯刹抠潛P地說。
黨英存說,新平的父母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母親有腦梗,父親心臟一直有問題。2012年為了圓老人家的夢,就帶著他們專門到云南麻栗坡縣烈士陵園去看安葬在那里的新平,老人家一直念叨著兒子,而且我們會一直照顧他們,讓他們安度晚年。(選自《西安晚報》,2014年11月5日,有刪改。)
角度一:孝悌之心。百善孝為先!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時代精神的重要體現。兩個退伍的軍人,為犧牲的戰(zhàn)友盡孝,其行為實在難得。退伍返鄉(xiāng)時,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向新平家里拜望兩位老人,并一如繼往地盡孝。還記得那個“最美孝心少年”吳林香嗎?面對家庭的不幸,她沒有放棄,也沒有退縮,而是選擇微笑面對。在她幼小的心里,親情是支撐她走下去的力量?!袄衔崂弦约叭酥稀?,他們做的雖然只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卻彰顯出一顆美好的心靈。帶著孝心上路,讓人生被溫暖包圍。
角度二:信守諾言。如果說孝敬老人是做人的前提條件,那么信守諾言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可以沒有金錢,沒有社會地位,但不能缺少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戰(zhàn)
角度三:敢于擔當。擔當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氣魄,更是一種使命。敢于擔當的人,往往無視困難的存在,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擔生活的重負與壓力,而給別人帶去溫暖和幸福。當戰(zhàn)友犧牲以后,他們沒有退縮,而是默默地照顧兩位老人,將他們視為自己的父母,這種行為彰顯了擔當的力量。兩位老兵不僅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還帶他們去烈士陵園看望死去的戰(zhàn)友,濃濃的情義融入其中,使人收獲感動。
角度四:堅持不懈。兩位老兵30年如一日,替犧牲的戰(zhàn)友照顧父母,不曾間斷過,譜寫一首贊歌。一日盡孝容易,30年都如此卻很難,但是兩位老兵堅持下來了,用樸素的行為感染著周圍的人。其實,每個人都在面對生活的坎坷,而生活需要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堅持會使人生柳暗花明,會使腳下的路越走越寬。從兩位老兵身上,我們看到了堅持的力量,堅持使孝心大放異彩,給人性添光增色。
【素材二】
為報恩贍養(yǎng)陌生老人11年
20年前,一位七旬老人在都江堰岷江河畔救起一個醉酒小伙兒,并將他帶到家里休息。這名男子叫林依學,醒來后想起老人救他的經歷,感激不已,并決定認這個和藹的老人為“干爹”。之后,家住青城山鎮(zhèn)的林依學有事沒事都會到城里來看望吳恩全。有時候干爹家里沒有米面,他就會捎帶上。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吳恩全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2003年林依學將干爹接回了自家照顧。11年來,每天吃飯時,夫妻倆都會把老人請到餐桌主位上來。自己吃什么,老人就吃什么。而本無兒無女的吳恩全更是看重這一份來之不易的親情,每到過年都要給林依學女兒壓歲錢。女孩也非常喜歡這個“爺爺”。
2011年初,吳恩全突發(fā)腦溢血病倒。為了能更方便地照顧“干爹”,在外打工的林依學辭去手中的工作,趕回家照顧。由于病情過重,吳恩全隨后癱瘓了,手腳不能動彈。根據醫(yī)生的建議,林依學和妻子每天用手一點點兒幫“干爹”做推拿,并扶著老人在病床上做保健操。夫妻倆的努力,最終有了成效:2011年底,本已癱瘓的吳恩全漸漸恢復了知覺,甚至可以自己拄著拐杖下床行走了。但因年事已高,今年10月中旬,吳恩全再次病倒。本來在山西打工的林依學趕緊再次辭職,火速趕回家中照顧老人。林依學說:“干爹就是我的家人,我們不照顧誰又照顧他?”當地村民楊建軍說:“林家照顧老人,孝順得很,比有的親兒子都還做得到位。”(選自《華西都市報》,2014年11月3日,有刪改。)
角度一:做忠信之人?!叭藷o忠信,不可立世。”“忠”是指一個人要忠心,不會背叛真理、道義和親情;“信”是說人要講誠信,能一如繼往地兌現自己的諾言。林依學和妻子都是普通的農民,卻在質樸的生活中堅持一份道義,能做到“忠信”二字,實在令人欽佩。面對一個七旬老漢,他們不僅不厭煩,反而接到家里盡一片孝心,使老人安度晚年。“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泵恳环莞冻龆紩幸环菔斋@,老人當年的付出得到了回報,而林依學夫婦的付出,也必然譜寫一首愛的贊歌,在當地傳誦。
角度二:懂得知恩圖報。感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揭開了心靈上的一層帷幔,顯露出人性之美。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睂τ谑芏髡邅碚f,別人的恩情要時刻牢記于心;而對于施恩者來說,給予并不是為了回報,而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為了感恩,林依學和妻子將這個無兒無女的老人接到家里,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關懷備至,而這一照顧就是11年。
角度三:演繹人間真情。這是一個精彩紛呈的社會,也是一個充滿愛的人間。眾多事件交織在一起,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人與人之間也發(fā)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贍養(yǎng)陌生老人的林依學夫婦,在都江堰奏響了一曲愛的贊歌。愛是一種拔節(jié)的聲音,在潤物細無聲的春天里傳播;愛是一段跋涉的小路,在彎彎曲曲的行進中延伸;愛是一份割舍不斷的真情,在彼此的依靠中傳遞……11年的堅守,使愛變得越來越濃!
角度四:身邊的平凡之美。美有很多內涵,它可以像綻放于枝頭的花朵一樣燦爛,也可能是隱藏在黑暗角落里的一縷清香,抑或是一次友好的幫助,一句善意的勸告或叮囑。面對老人的一次幫助,林依學銘記于心,并與妻子伸出援助之手,像親兒子一樣照顧老人。其實,林依學夫婦也沒有做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卻在平凡之舉中將愛心得以升華,彰顯了人性的光輝。這就是演繹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