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杰,江香梅,楊海寬
(1.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國家林業(yè)局樟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2;2.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樟樹(Cinnamum camphora (L.)Presl.)為樟科(Lauraceae)樟屬植物,是常綠高大喬木,集藥用、用材和觀賞等多種價值于一身。樟樹精油是樟樹的一種主要次生代謝物。樟樹精油所含的化學物質(zhì)主要有芳樟醇、樟腦、1,8–桉葉油素、檸檬醛、龍腦、異橙花叔醇和黃樟油素等[1]。據(jù)文獻[2–3]記載,植物精油所含的化學成分大多數(shù)是化工、食品、醫(yī)藥和香料等工業(yè)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的開發(fā)利用價值。按照葉精油中所含主成分的不同,可將樟樹劃分成腦樟(主含樟腦)、芳樟(主含芳樟醇)、油樟(主含桉葉油)、異樟(主含異橙花叔醇)和龍腦樟(主含右旋龍腦)5 種化學型[4]。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異樟的研究文獻非常少,僅見于異樟精油的抑菌活性[5]及其化學成分[5–7]的報道。筆者對異樟葉精油及其主要成分含量進行研究,探索異樟生長期葉精油及其主要成分含量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以期為異樟的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采用聞香法,在異樟自由授粉群體中,按葉精油中主要化學成分的含量,對3 000余個單株進行初步化學分類,作好分類記錄。再從異樟中隨機選擇100個單株進行標記和編號,作為固定取樣株,繪出位置圖,同時建立取樣檔案。
每個單株分別于1、3、5、7、9、11月(即不同生長期)的中旬,分別在同部位的東、西、南、北、中不同方位采集葉片,并充分混合,每棵樹每次采樣不少于500g。葉樣采集后做到隨采隨蒸餾,以免葉精油揮發(fā)。
準確稱取異樟新鮮葉200g,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葉精油。提取按照優(yōu)化出的條件(預試驗結果,提取時間為65min,水料比為 2 500mL︰200g,加熱功率1 200 W 時提取率最大)進行,收集精油,并計算精油含量(以質(zhì)量分數(shù)計)。
采用Perkin Elmer Clarus 680 型氣相色譜儀和Perkin Elmer Clarus 600C 型質(zhì)譜儀對提取的葉精油進行主成分含量檢測。色譜柱為Elite–5 MS,石英毛細管柱 30 m × 0.25 mm,0.25 μm。色譜升溫程序為:進樣口溫度 280℃,柱溫 50℃保持 2min,以3 ℃/ min升至 140℃,保持 2min,再以 15℃/ min 升至 280℃,保持 10min,共運行 53min,載氣為He, 流速 1.0mL/min,進樣量 0.5 μL,分流比 10∶1。質(zhì)譜條件為:EI–MS,EI 離子源溫度 180℃,接口溫度260℃,掃描范圍(m/z) 50~600。
采用Nist 譜庫、文獻檢索和人工解析等方法,鑒定精油中的各種成分;利用峰面積歸一法計算出各成分的相對含量;采用SPSS 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得油率(%)作arcsin變換。
由表1 可以看出,異樟葉平均含油量年變化分為2個階段:一是3—9月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二是9月后至下一個生長期到來之前的1月,呈逐漸下降的趨勢。9月葉平均含油量最高(0.51%),是最低月份(1月)的1.89 倍,為最佳采集時期。不同月份異樟葉含油量方差分析結果(表2)顯示,異樟葉不同月份平均含油量差異極顯著(P=0.000 1),說明以葉含油量為指標進行最佳采收期的篩選,可以獲得顯著選擇效果。
表1 異樟葉不同月份的含油量 Table 1 The oil content from isonerolidol type leaves in different months
表2 異樟不同月份葉含油量的方差分析結果 Table 2 Result of variance analysis of oil content from isonerolidol type leaves in different months
通過 GC–MS 檢測,異樟葉精油中有9 種成分在6個批次樣品中都檢測為主成分(相對含量大于1%),即異–橙花叔醇、三甲基–2–丁烯酸環(huán)丁酯、1,8–桉葉油醇、異丁香酚甲醚、α–松油醇、甲基丁香酚、檜烯、匙葉桉油烯醇和石竹烯氧化物。這9種固定主成分相對含量的月變化趨勢存在較大差異,且相對復雜,但呈現(xiàn)一定規(guī)律性(表3)。由表3可知,異–橙花叔醇相對含量從3月開始逐漸升高,至7月達到最大值(41.13%),7月后開始逐漸下降;三甲基–2–丁烯酸環(huán)丁酯相對含量從5月開始逐漸升高,11月達最大值(24.39%),之后開始降低,并在1—3月保持較穩(wěn)定水平的變化趨勢;1,8–桉葉油醇相對含量5—11月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在1月升到最大值(14.93%)后,又開始急速下降;異丁香酚甲醚的相對含量總體上相對穩(wěn)定,僅7月和11月相對較低,但變化幅度很??;α–松油醇相對含量從1月至5月呈逐漸升高趨勢,5月達到最大值(2.09%),5月后又開始逐漸下降;甲基丁香酚相對含量從1—5月呈逐漸下降趨勢,5月后又開始升高,9月達到最高點(1.54%),9月后相對含量變化趨勢相對平緩;檜烯相對含量從1月至3月呈逐漸升高趨勢,3月至5月呈急劇下降,5月后下降趨勢較平緩;匙葉桉油烯醇相對含量從1月至5月呈下降趨勢,5月至7月呈上升趨勢,7月后呈下降趨勢,各月份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石竹烯氧化物相對含量的變化趨勢與匙葉桉油烯醇剛好相反,各月份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異樟葉精油主成分含量不同生長期差異顯著性分析 Table 3 Significant analysis of main components contents of isonerolidol type leaves oil during thegrowing periods
進一步對異樟葉精油中方差分析差異顯著的7個固定主成分進行不同生長期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表4)表明,第一主成分異–橙花叔醇相對含量最高的月份為7月(41.13%),其次為5月(41.07%),這2個月的異–橙花叔醇相對含量之間的差異不顯著,而與其他月份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由此認為,異–橙花叔醇的最佳采收期為5—7月。第二主成分是三甲基–2–丁烯酸環(huán)丁酯,其相對含量最高的月份為11月(24.39%),其次為9月(22.80%),兩者之間的差異不顯著,與其他月份之間的差異則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說明三甲基–2–丁烯酸環(huán)丁酯的適宜采收期為11月。第三大主成分是1,8–桉葉油醇,其相對含量最高的月份為1月(14.93%),與其他月份之間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認為1,8–桉葉油醇的最佳采收期為1月。第四大主成分是異丁香酚甲醚,其相對含量最高的月份為3月(10.68%),與其他月份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因此,認為異丁香酚甲醚的最佳采收期為3月。α–松油醇、甲基丁香酚和檜烯3 種主成分在異樟葉精油中的相對含量均低于5%,但其相對含量在不同生長期有著顯著差異,其中α–松油醇相對含量最高的月份為5月(2.09%),與其他月份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甲基丁香酚相對含量最高的月份為1月(1.54%),與其他月份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檜烯相對含量最高的月份為3月(2.41%),與其他月份之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因此,α–松油醇、甲基丁香酚和檜烯3 種主成份的最佳采收期分別為5月、1月和3月。
表 4 異樟葉精油主成分相對含量生長期方差分析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main components contents of isonerolidol type leaves oil during thegrowing periods
本研究結果表明,全年中不同生長期的異樟葉平均含油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性,即最高值出現(xiàn)在生長季節(jié),最低值出現(xiàn)在非生長季節(jié)或休眠期。異樟葉平均含油量3—9月呈逐漸增加的趨勢,9月葉平均含油量達到最高峰(0.51%),隨后至下一個生長期到來之前的1月,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與張國防[3]對化學型芳樟葉片含油率季節(jié)變化的研究得出的結果相似,而與張國防[3]、胡文杰[8]分別對不同化學型腦樟、油樟不同生長期葉片含油率的變化趨勢有所不同。這可能與樟樹不同化學型、氣候、栽種地域等不同有關。在芳香植物中,精油是次生代謝的產(chǎn)物,也是光合作用的最終產(chǎn)物[9],在7—8月高溫時,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影響了精油的合成。分析原因主要有3個:一是受環(huán)境脅迫,導致精油分解加快[10];二是在高溫季節(jié)光合作用不理想,直接導致精油的合成下降[11];三是幼葉所占的比例較低[12],幼葉的量較少,而成長的老葉較多。由于9月平均含油量較高,因此,較適宜在這個時期采收。
異樟葉精油中9 種固定主成分相對含量的月變化趨勢存在較大差異,且相對復雜,但呈現(xiàn)一定規(guī)律性。異樟葉精油的主成分相對含量也受到環(huán)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在環(huán)境脅迫下,植物次生代謝往往生成更多的穩(wěn)定的化合物[13–15]。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 5月和7月,有更多的異–橙花叔醇、石竹烯氧化物和α–松油醇,說明異樟葉精油的主成分相對含量與月平均氣溫有一定關系。
樟樹異樟葉精油的形成、轉(zhuǎn)化和積累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的過程,受植物所處的生長條件、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和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氣候因子決定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一年中不同季節(jié)氣候表現(xiàn)出節(jié)律性的變化,各種植物的生長發(fā)育也表現(xiàn)出規(guī)律性的生長節(jié)律,其體內(nèi)的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含量、主成分及其含量也必然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3],因此,了解和掌握異樟葉精油的主成分及其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對異樟的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1] Pino J A,F(xiàn)uentes V.Leaf oil of Cinnamomum camphora (L.)J.Presl from Cuba[J].Journal of Essent oil Research,1998,10(5):531–532.
[2] 段博莉.樟樹葉片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遺傳變異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6.
[3] 張國防.樟樹精油主成分變異與選擇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6.
[4] 石皖陽,何偉,文光裕,等.樟精油成分和類型劃分[J].植物學報,1989,31(3):209–214.
[5] 胡文杰,李冠喜,曹裕松,等.異樟葉精油的抑菌活性及其化學成分[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4,28(6):69–71.
[6] 胡文杰,高捍東,江香梅,等.樟樹油樟、腦樟和異樟化學型的葉精油成分及含量分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2,32(11):186–194.
[7] 劉星星,張茜,郭夏麗,等.不同化學型樟樹葉揮發(fā)性成分組成的多變量分析[J].植物學報,2014,49(2):161–166.
[8] 胡文杰.樟樹不同化學型精油主成分時空變異規(guī)律及優(yōu)良單株選擇[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3.
[9] Croteaur.Biosynthesis and catabolism of monoterpenoids [J].Chemical Reviews,1987,87:929–954.
[10] Banthorpe D V,Ekundayo O,Mann J,et al.Biosynthesis of monoterpenes from14C–labelled acetate and CO2[J]. Pytochemistry,1975,14:707–715.
[11] Salisbury F B,Ross C.Plant Pysiology[M].Delhi:Prentice-Hall of India Private Limited,1974.
[12] Rajeswara Rao B R,Bhattacharya A K,Kaul P N,et al. Changes in profiles of essential oils of rose-seentedgeranium(Pelargonium sp.) during leaf ontogeny[J]. 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1993(5):301–304.
[13] Yamaura T,Tanaka X,tabata M.Lighat dependent formation ofglanular trichomes and monoterpenes in thyme seedling[J].Phytochemistry,1989,28:741–744.
[14] Voirin B,brun N,Bayet C.Effests of day length on the monoterpene composition of leaves of Menthaхpiperta[J]. Phytochemistry,1990,29:749–755.
[15] 李大紅,姚 雷,梁建生.不同月份香葉天竺葵精油的含有率與成分變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科學版,2006,24(4):3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