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蓮
[摘 要]大學生的信仰對其自身的成長成才具有決定性意義,也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復興。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在多元文化的猛烈碰撞和沖擊下,一些“90 后”大學生出現(xiàn)了信仰迷茫和缺失、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感缺乏等情況。本文從“90 后”大學生信仰現(xiàn)狀入手,分析了信仰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和困境,提出了強化信仰教育的對策思考,希望對進一步增強信仰教育的有效性起到作用。
[關鍵詞]信仰教育;“90后”大學生;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G4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5)07-0046-03
目前,我國社會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都發(fā)生著巨大且深刻的變化,人們的心理、思想、觀念會面臨激蕩和選擇,最終會觸及到信仰問題。對于“90后”大學生而言,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理想信仰不陷入向物質(zhì)“屈服”的危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務。破解信仰教育的困境,重構大學生信仰的精神家園,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十多年來,我國大學生的信仰問題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普遍關注。相關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90后”大學生信仰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大部分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1]但在多元文化激蕩碰撞下,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他們的信仰狀況也體現(xiàn)了鮮明的特征。
(一)主導信仰受沖擊,信仰多元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不斷轉(zhuǎn)型,各種思想觀念混雜在一起,部分學生缺乏自制力和分辨力,容易迷失方向,從而懷疑甚至動搖馬克思主義信仰,產(chǎn)生多元化的信仰。當前,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中國社會主流信仰的地位并沒改變,但同時“90后”大學生的信仰選擇是主導信仰與其他信仰多元并存的,既有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信仰,也有非馬克思主義信仰;既有理性信仰,也有非理性信仰。[2]
(二)個體意識增強,信仰功利化。“90后”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大局意識不強,欠缺團隊精神與合作,忽視集體主義的時代價值。他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實際,追求的目標日趨功利,比較少考慮到社會需求和公共利益,比較重視學習成績的高低,重視付出與回報的比例,缺乏理想信念和自身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早熟、張揚,喜歡用時尚個性的生活方式來炫耀精神追求,面對快節(jié)奏、高效率、重壓力的社會現(xiàn)象,更愿“活在當下”。
(三)迷戀虛擬生活,信仰非科學化。在新媒體盛行的大學校園里,“90后”大學生的課外生活,甚至課堂時間是被虛擬生活占據(jù)。面對現(xiàn)實困惑,部分大學生對政治信仰、國家主義、民族情感等正逐步走向冷漠。一些學生的榮辱觀念淡薄,心理敏感脆弱,一旦遇到較大的挫折則或狂躁或萎靡或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一些學生的信仰盲從現(xiàn)象突出,信仰行為失范;還有一些大學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難以適應,在現(xiàn)實面前感到無力,開始迷信星座、宗教或鬼神邪說,并通過“面試看星座”、“出門占卦”等方式來尋求庇護。
(一)社會環(huán)境的矛盾與沖擊。多元文化格局為“90后”大學生的信仰形成提供了很大的選擇性空間,但他們對魚龍混雜的各種文化和現(xiàn)象又缺乏足夠的分辨和識別能力,很容易成為它們的接受者、崇尚者和傳播者,這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追求產(chǎn)生了沖擊。同時,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曲折動搖了人們的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信仰,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權威性和主導性。這使得一些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科學性產(chǎn)生懷疑,對社會主義前景產(chǎn)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從而淡漠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堅定。當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些陰暗面和丑惡現(xiàn)象,一些“90后”大學生不能正確看待、理性思考,在生活和學習中迷失了方向,從而導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此外,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契合了“90后”大學生追求新異的心理特點,在使用這些信息媒介時,感性化和感官化的理論會潛移默化的被接受,這對于馬克思主義理性化和系統(tǒng)化的思想形成了巨大挑戰(zhàn)。
(二)學校信仰教育的偏差與誤區(qū)。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還停留在灌輸?shù)膶用嫔?,很少向?qū)W生講明白馬克思主義信仰對比其他信仰好在哪里,先進在哪里。第一,觀念誤區(qū)。當前的高校信仰教育仍然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忽視了大學生對思想理論的現(xiàn)實需求,忽視大學生主體能動性作用,更忽視了信仰作為精神支柱的能力。特別在當前就業(yè)壓力空前加重的背景下,許多高校將“德”讓位于“才”,大大弱化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信仰教育。第二,內(nèi)容單調(diào)脫離社會現(xiàn)實。傳統(tǒng)的信仰教育主要涉及政治、道德、法律信仰的教育,對大學生的人生信仰、職業(yè)信仰較少關注。當信仰教育脫離大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就難以獲得其認可并扎根于內(nèi)心深處。第三,方法陳舊呆板缺少多樣性。目前大學生信仰教育主要通過“兩課”的方式展開,仍然是以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為主,一些教師授課水平不高、授課內(nèi)容枯燥、聯(lián)系實際不夠,學生主體性作用得不到發(fā)揮,被動接受的效果往往不佳,甚至出現(xiàn)逆反心理。第四,教育缺乏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信仰的形成是一個長期且持續(xù)的過程,但當前高校的信仰教育仍然較多流于形式,更多是作為一門課程出現(xiàn),成為學生應試教育和謀取職業(yè)的工具。第五,教育隊伍的自身問題。行政干部、相關課程教師和輔導員都是信仰教育的主體,同時,高校教師也必須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在具體工作中,各主體之間缺乏相應溝通和協(xié)調(diào),無法形成合力。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效果如何,教師隊伍起著關鍵的作用,但現(xiàn)實情況中的一些現(xiàn)象確實讓人擔憂。比如有的思政課教師只是把職業(yè)看作謀生手段,存在不學習、不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xiàn)象,導致課程缺乏吸引力、說服力;[3]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將自己對時勢和個人遭遇的不滿進行言語發(fā)泄,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有的教師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是否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產(chǎn)生動搖,無法做到高度的理論自信。
(三)家庭信仰教育的影響與缺失。父母作為子女的啟蒙老師,對其信仰的建立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不良的習慣、方式傳遞給子女,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自己的信仰觀念和行為方式。比如有些家長自身信仰缺失,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有的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有的崇洋媚外,其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此外,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不僅平時做事為孩子留下不好印象,而且沒有培養(yǎng)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缺乏正能量的灌輸。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90后”大學生往往意識不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作用。
(一)以人為本,確立信仰教育的主體地位。在高校的信仰教育中,必須重視作為信仰的馬克思主義。要拋開“信仰即歸類于宗教信仰”的錯誤觀念,重視作為信仰的馬克思主義,同時要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起來,唯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應對全球化對價值觀的影響和沖擊。[4]但這是總體性目標,是國家信仰、政治信仰,還應該有社會信仰、民間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等等。因此,在信仰教育中要讓“90后”大學生感受到“終極關懷”和“意義支撐”,要以人為本,能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給予精神支持和關照。“90后”大學生作為社會高知群體的一部分,理應具有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信仰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通過對國內(nèi)外典型事例和時事熱點問題的研討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信仰并堅定地踐行下去。
(二)創(chuàng)新精神,重構信仰教育的教育體系。第一,構建開放式全方位的信仰教育模式。信仰教育要取得預期效果,必須建立社會、學校、家庭和網(wǎng)絡四位一體的體系,號召“90后”大學生不斷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感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果,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同時要引導家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隱性教育,關注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教育;此外,要改進網(wǎng)絡傳播方式,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占領網(wǎng)絡虛擬陣地,積極開設內(nèi)容有趣、形式各異的網(wǎng)絡宣傳平臺。第二,教育內(nèi)容要不斷創(chuàng)新。對“90后”大學生的信仰教育一定要根據(jù)其身心特點和生活閱歷逐步展開,不脫離他們的生活實際,才能使其逐步形成獨立人格和堅定信仰。例如,許多大學生感到沉重的就業(yè)壓力,學校在進行一系列職業(yè)教育的同時也要以信仰教育為先導,幫助學生樹立理性的職業(yè)期望,樹立在為社會奉獻中發(fā)揮自己能力和專長的職業(yè)價值觀。第三,教育載體要豐富多樣化。除了理論學習,參觀考察、大眾傳播、社會實踐、網(wǎng)絡教育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教育平臺?!?0后”大學生成長在信息化時代,信仰教育要運用好網(wǎng)絡這把“雙刃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創(chuàng)造良好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當前,新媒體以不可抵擋之勢迅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高校應積極運用微博、微信、微電影、手機報等新媒體手段,增強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實效性。第四,完善教育監(jiān)督考評機制。各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進行常規(guī)化的教學效果督導與評估,從而不斷督促教師提升教學效果,促使我國高校的信仰教育真正取得實效。
(三)立足實踐,營造信仰教育的良好氛圍。在加強宏觀環(huán)境建設方面,要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結合起來,加強正面輿論的宣傳力度。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主流媒體的宣傳專欄和相關視頻,通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來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在微觀環(huán)境方面,學校更是要用心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應該加強校園文化的多層次建設,結合課程教育,通過社會調(diào)研、征文比賽、演講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多方位參與,增加感性認識;任課教師、政工干部和輔導員全部要聯(lián)動起來,統(tǒng)一安排教育計劃,避免重復、各自為政,形成思想育人的合力。同時,學生社團活動和第二課堂要開展健康、高尚的活動,起到陶冶學生思想道德情操的作用;在校園文化方面一定要不斷創(chuàng)新,結合節(jié)假日、紀念日和重大活動,弘揚正能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此外,要鼓勵學生大膽走出校園參與志愿性活動和公益性活動,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強化信仰教育的感召力和實效性。
(四)敬業(yè)修德,建設信仰教育的師資隊伍。首先,教師應進一步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信念,提高理論修養(yǎng),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隨時隨地用正確的理論解釋當今社會,用自己的社會主義堅定信念感染學生。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zhì),不斷提高教師培育人才的自豪感、責任感和自覺性,樹立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切實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統(tǒng)一于教學實踐過程中,把傳授學科知識與信仰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高校管理層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建設一支強有力的信仰教育隊伍。要重視師德的建設,加強師德信仰教育,建立師德奉獻與師德回報的相關機制,要把健全和落實教師的崗位責任制、整頓教風、評估教學質(zhì)量等工作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提高師德建設水平。這支隊伍以行政干部、相關課程教師和輔導員為主,形成合力,共同發(fā)揮作用,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效果。思政課教學的核心是信仰教育,教學是對“90后”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要途徑,必須要始終如一、旗幟鮮明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而輔導員工作是高校進行大學生信仰教育的良好平臺。除上課以外,輔導員教師是和學生走得最近的人,對學生也最了解,信仰教育要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要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比如,關心家庭困難或是家庭出現(xiàn)變故的學生,指導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學生提高人際溝通能力,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改進方法,將嚴格管理和人性化說服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幫助學生信仰的選擇并建立科學信仰。同時,輔導員應積極通過培育良好班風和學風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zhì);通過評優(yōu)評獎等環(huán)節(jié)營造公平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加強對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信仰教育。
參考文獻:
[1]萬美容,吳倩.21 世紀初我國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述評[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2]吳錦波,唐鼐.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管窺[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3]張長虹,馬福運.當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與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4]楊漢國,王莉.轉(zhuǎn)型時期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的思考[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