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張慶費
>ECO-DESIGN本期專題·生態(tài)設計
野生動物友好型綠地的設計理念與思路
文·圖 ◎ 張慶費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建筑物取代了自然原野,城市人與自然的連接出現(xiàn)了斷裂,人們很少有機會享受與野生動物相處的樂趣。作為從自然走出來的人類,與大自然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難以割舍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因此,理想的城市理應是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家園。
綠地作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擔負和承載重建自然、回歸自然的主體功能。營造碧水青山,芳草萋萋,鳥語花香,蜂蝶翩然的城市綠色空間,重現(xiàn)生機勃勃的怡人景象,在喧囂混濁的都市,讓城市人的心靈保持一份純潔和寧靜,不僅是市民的期盼,更是園林人的責任。
本期專題策劃 ◎ 陸紅梅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生態(tài)意識的勃興,中國城市綠化取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大量的公園綠地崛起,綠地覆蓋率大幅增長,很多城市的綠地覆蓋率都達到30%以上,地綠已不再是夢想。
在普遍綠化的基礎上,人們對城市綠地提出更高的期待和渴望。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成為都市人的迫切期盼。然而,我們看到的綠色空間卻不乏“死寂”的情景。在快速成景和一次成型的綠化思路下,貪快求簡,違背植物生長和群落發(fā)育規(guī)律,一味在有限的綠地空間內堆砌苗木,結構單一和密度超高的綠地比比皆是。雖達到即時景觀效果,植物生長發(fā)育卻受到制約,更缺乏野生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綠地難以有效提供生態(tài)服務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當?shù)木G化可謂都市的“偽綠”,甚至導致“綠色沙漠”相伴相生。
“綠色沙漠(Green Desert)”是指人工營造的綠地,由于植物種類單調,尤其高度密集,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和群落自然更新過程;營養(yǎng)循環(huán)阻斷,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無法依靠自身抵抗力和恢復力維持動態(tài)平衡;病蟲害猖獗,城市綠地往往陷入無休止的調整和改造過程。同時,這種綠地更無法為野生動物提供適宜棲息的生境,生物多樣性低,形成“有綠無鳥”的寂靜空間。
圖片說明
1. 上海辰山植物園:自然駁岸與卵石結合,形成多空隙生境
2. 灌木層密集的色塊,野生動植物缺乏生長空間
因此,如何改善綠地健康狀態(tài),提升綠地的自然保育功能,是城市綠化轉型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設計作為綠地建設的龍頭,更應遵循綠地發(fā)育的自然規(guī)律,摒棄盲目追求景觀效果的手法,提倡生態(tài)設計,增加生態(tài)內涵,讓有限的綠地蘊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綠地形成是有序而漸進的生命系統(tǒng)發(fā)育和功能完善的過程,綠地設計的真正作用應是將自然潛力發(fā)揮到極致,使綠地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良性循環(huán),而不是隨意改變自然規(guī)律和過程。
在人工輔助干預和控制下,綠地設計時應盡可能使綠地群落發(fā)育過程與潛在植被的自然關系相接近,接近自然生態(tài)發(fā)生和發(fā)育,為更多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廣闊的生境空間,增加總體物種潛在的共存性,為野生動物營造良好的棲息和繁衍場所。
原始的自然生態(tài)不一定適宜人的生存、生活和發(fā)展,人對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不應完全被排斥。園林是人為過程與自然過程的友好協(xié)調,人作為自然系統(tǒng)的一分子改變自然而創(chuàng)造的新環(huán)境應對大自然是友好的,體現(xiàn)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因此,將生境營造與植物應用有機結合,通過多樣、健康和穩(wěn)定的植物群落配置,體現(xiàn)區(qū)域潛在群落的主要本源物種,為多樣化生物共存培育友好的綠色空間。
3. 蘇州金雞湖:岸邊保留蘆葦、水蓼等野生植物
4. 上海崇明陳家鎮(zhèn):保護原生蘆葦,岸邊增添塊石,形成多空隙生境
多空隙生境營造是基礎
良好而多樣的生境是生物多樣性培育的基礎,正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城市綠地也不例外。在綠地設計中,異質多樣的復合生境可以為野生生物營造豐富多樣的棲息地,滿足野生生物的需求,增加物種多樣性。
生境是指適宜生物棲息的場所,即在某種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滿足某些生物形成共同棲息繁殖的生存空間。因此,不同的生境滋養(yǎng)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生物也同樣需要不同的生境??梢姡鞘芯G地生境設計的意義在于營造有利于城市生物多樣性恢復與重建的多樣化棲息空間,如設計師越來越關注的陸地與濕地的結合、起伏地形、生物通道等。
從普遍性的意義上講,多空隙生境設計尤其值得重視和探討。野生動物多棲息于孔洞的世界,如蚯蚓、鳥類、兩棲爬行類、昆蟲、魚類、小型哺乳動物等多喜愛棲息于巖洞、樹洞、樹根、枯木、土壤空隙,這些多空隙空間有利于筑巢藏身、儲存食物、繁衍后代等;而很多植物也喜歡棲息于多空隙的生境,如藤本植物、野花野草等。還有很多鳥類喜愛在枯木和枯枝落葉層筑巢,而寄生性花卉(如蘭花)也喜歡在陰濕多孔的枯樹上生長。因此,豐富的多孔隙生境空間對生物多樣性培育不可或缺。
5. 上海新江灣城自然保育區(qū):復層群落結構,保留倒木,為野生動物創(chuàng)造綠化棲息生境
然而,隨著所謂“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不遺余力地清除多空隙空間,坑洼的地形填平了,硬質地坪更加普及,而枯木、樹洞、灌木叢、草地、亂石堆等也在清理“衛(wèi)生死角”的口號中消失,空隙生境在城市急劇減少,造成依附在孔隙空間生存的生物消失。城市生物鏈阻斷,甚至有的花卉缺乏傳粉昆蟲而影響開花結果,城市生物多樣性也失去了源頭和基礎。
因此,在生態(tài)設計中,不能忽視生物鏈的完整性,針對目前城市的“無隙化”趨勢,設計師應盡量保留和創(chuàng)造“多孔隙生境”,形成復雜多樣的小小生態(tài)鏈,讓小小的區(qū)域內就能形成豐富的生物棲境。如人工適當堆置瓦礫、石塊和木頭等,讓蜈蚣和蚯蚓藏身,讓鳥類和昆蟲筑巢;利用砌石或石屑營造園路,減少混凝土園路比例;水體岸邊放置石塊,并保留石縫,尤其應改變駁岸硬質化做法,為魚類、蛙類、蟹類創(chuàng)造躲藏、穿行與棲息空間。另外,設計也要避免園路布滿綠地的各個角落,保留一些足跡難以企及的空間,放任局部綠地的自然演替,維持自然的多空隙生境和野生動物的隱蔽屏障。
圖片說明
6. 蜜源植物:柳葉馬鞭草
野生動物的友好植物是保障
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衍需要充足的食物來源和安全的庇護空間,合理利用野生動物友好的植物,是綠地設計能否達到野生動物保育目標的重要條件。
多樣化的植物食源是野生動物生存與繁衍的保障。在綠地設計中,增加鳥嗜和蜜源植物,不僅可以豐富觀果和觀花植物景觀,也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值得指出的是,為了避免游客采摘,保持景觀整潔,減少管護工作量,一些綠地主管部門往往有意避免將這些植物應用于綠地設計中,而更傾向配置省事的觀葉植物。
7. 蜜源植物:穗花牡荊
蜜源植物多為管理粗放的觀花植物,如大花醉魚草、美麗月見草、大吳風草、石竹、紫茉莉、二月蘭、紫蘇、蛇目菊、絲瓜、甘藍、馬兜鈴等,具有良好的誘蝶作用,有利于形成蜂蝶翩然的城市綠色空間,最受少年兒童的喜愛。我們常常看到不少人在不起眼的路邊、野花小草邊,觀察蜂蝶起舞的行為;也常常看到人們蹲在草叢邊,關注在其四周忙碌搬運的螞蟻,重拾鄉(xiāng)野的趣味,喚醒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
植物果實成熟期多數(shù)具有醒目的紅色、黑色或黃色等色彩,容易被鳥類發(fā)現(xiàn)和取食。一般來說,夏秋季多數(shù)植物結實,也是昆蟲大量繁殖活動的季節(jié),鳥類食物比較豐富;而11月至翌年3月的冬季和早春,鳥類獲得食物的機會明顯減少,能否獲得植物果實是鳥類生存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合理配置食源植物,確保四季有果,尤其滿足鳥類冬季生存的取食要求,應該成為綠地設計的重點。該時期的結果植物有苦楝、莢蒾、香樟、八角金盤、火棘、珊瑚、闊葉十大功勞等。
當然,招引鳥類除了必須的食物外,還需要筑巢。鳥類喜愛樹冠大而濃密、樹皮粗糙的樹種,如鳥類比較偏好棲息在香樟、垂柳、水杉、雪松、銀杏等樹種,在植物配置選擇中應予以考慮。
8. 鳥嗜植物:冬青
9. 鳥嗜植物:山桐子
植物多樣性配置是關鍵
植物多樣性不僅是目標,更是手段。植物栽植多樣性意味著植物種類的豐富性,在城市綠地設計中,應避免少數(shù)物種的大量栽培,如某一種植物數(shù)量不應超過總數(shù)的25%,最好各種栽植植物數(shù)量小于總數(shù)的10%。一些以大規(guī)模單一植物打造特色植物景觀的做法,雖在開花或色葉期比較壯觀,但以少數(shù)樹種取代多樣化的植物群落并不利于培育城市的生物多樣性。而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否讓更多植物配置于綠地之中,這也是設計師是否擁有尊重少數(shù)、欣賞弱勢、愛惜本土的博大胸懷。
同時,樹齡的多樣性也不應忽視,在目前城市綠化已經(jīng)奠定較大綠量的情形下,城市應提倡多栽植小樹,讓小樹自然長大、老化,乃至死亡,形成老年、中年、幼年樹木共存的植物群體,都市人不僅能在人生路上感受樹木的生長發(fā)育,實現(xiàn)與樹木一起長大的美好情感,也是促進群落異質性和培育物種多樣性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由于過分強調通透和視覺效應,加上有些植物配置確實存在不當情形,喬灌草結合的群落結構形式遭遇冷落,甚至被視為雜亂無章,樹木草坪的配置方式漸占上風。多物種與多層次混交是源于大自然的植物配置方式,由喬木、亞喬木、灌木、草本等組合構成的多層次、多樣化群落,最適于多樣性生物的棲息。如有的鳥類喜歡棲息于樹冠,而有些則喜歡筑巢于樹干,還有的則喜愛游走于灌木草叢之間。只有豐富的群落結構,才能滿足多樣生物的棲息需求。而整齊劃一的樹木、修剪整形的灌木色塊、干凈的樹形、開闊的草坪并非大自然的“真生態(tài)”,而是“貧瘠”的生態(tài)。如果我們的園藝達到了寸草不生的水平,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沖擊就無以復加了,又怎能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huán)境?
因此,植物配置設計不僅要考慮綠化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更要從生態(tài)系統(tǒng)層面考慮如何維護物種的多樣性與結構復雜性,充分利用自然拓殖的植被和野生花草,建立接近自然的綠地群落,更好地吸引鳥類、蝴蝶和小型哺乳動物等,增加物種潛在的共存性。
其實,生物多樣化與每個人的生活非常貼近。我們常常為熊貓、藏羚羊、非洲大象的生存窘境而慷慨激揚??墒牵苌儆腥岁P注家門口石縫、水池和樹林里的螞蟻、蚯蚓、蟾蜍、蜻蜓、螢火蟲、野鳥的生存權利和境況。我們對遠在千里之外青藏高原藏羚羊的同情心往往更勝于自家門口的蟾蜍。不客氣地講,絕大多數(shù)都市人對野生動物的了解幾乎來源于電視的野生動物頻道以及國家地理雜志類的精彩野生動物圖片。因此,我們常常以為野生動物只存在廣袤的荒野之中,可望而不可及,為了欣賞野生動物,可不惜耗費千金遠赴肯尼亞欣賞獅子和斑馬。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都市人不僅履行對遙遠自然界的道義責任,更要深刻認識我們生存在活生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自然”就在我們身邊,野生動物可與你我同行,不僅需要關注,更要愛護和保育。
“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那里有紅花呀,那里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兒時的童謠唱出都市人的幸福含義和生活追求。生活在紅花綠草環(huán)繞和小鳥婉轉歌唱的綠色環(huán)境中,不僅是小朋友們的幸福,能在嬉戲追逐小生命的過程中,幫助兒童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也是大人們的幸福,能夠親近和享受返璞歸真的自然魅力,更好地審視自己的行為方式,培育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和行動。而對于設計師而言,更要擔負讓野生動物回歸都市的責任和義務,不僅需要改變觀念,增強對自然的惻隱之心,認識野生動物的意義和價值,更要讀懂大自然這本渾厚的大書,找到城市自然保育之道。
張慶費 上海辰山植物園教授級高工,博士,本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