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陽
(一)學生對集體活動參與度不高。在大學生活中除了課堂學習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各種社交活動,在新生入校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社團在招納新員新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來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除了社團之外,在大學還會有一些需要全體同學共同參與的項目。比如:運動會以及各種代表班集體參加的競技項目等。但是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學生對這一類集體活動參與度不高的情況,比如參加運動會的之前需要學生自主報名,但是報名的人數(shù)非常少,甚至有一些有體育特長的學生都對此事興趣了了,這種情況在其他賽事中也平凡出現(xiàn)。
(二)學生對班級事務關心少。在大學學生已經(jīng)是一個成人,關于班級的有關事務幾乎都是由班級內部處理了,主要班級事務包括:學科成績及加分項、班級費用情況、班級內部管理、宿舍衛(wèi)生情況等,這些事務與每一個學生都有密切的關系,但是由關乎整個班級。按理而言,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主要關心的問題,但是事實上關心這些事務的學生非常少。學生的成績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利益,但是能拿到獎學金的畢竟是少數(shù),所以大部分學生對于成績是抱有無所謂態(tài)度的。在班級費用的管理上,有少數(shù)班干部掌握,費用的走向也基本與學生個人的愿望沒有關系,所以學生也不太關心。衛(wèi)生問題更是走一個形式,自然沒有人關心。
(三)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很弱。在中學時候經(jīng)常出現(xiàn)兩個班的學生因為某個比賽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打架的情況,但是這種現(xiàn)象在大學發(fā)生的概率簡直少之又少,歸結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生思想成熟,比較冷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生的班級榮譽感不強,大學生沒有因為班級沒有得到榮譽而懊惱、氣憤,甚至在面對榮譽之時也不如中學生來的酣暢淋漓。很少有學生因為要參加一個團體的項目而放棄自己的事情。
(一)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少而單調。在大學,學校賦予了輔導員與班干部自己組織班級活動的權利,但是學生們卻各有各的事情,很難聚集在一起,對于活動又各有想法,很難統(tǒng)一,所以活動開展起來比較難,也就很少有人去開展活動。但是正是因為集體活動少而單調又帶有強制性所以才遭到學生的反對,班級組織的活動基本上都是一些非常老套的活動,比如參觀博物館、開展社區(qū)服務等,無可否認這一些活動非常有意義,但是缺乏趣味性,許多學生在活動開始之前就告假離開了,留下來的學生基本上也把活動當做任務來做,而且這一類的活動對于增強班級凝聚力并沒有太大的作用,而是在過程中各干各的,并沒有團結一心,也不知道一起做什么事情。
(二)學生有個人追求。在大學生活中,學習不再是學生的唯一追求,從一進入校門的那一刻起,大學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大學就像一個小社會,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要學習好,所有的事務都無需自己來處理。大學需要事事親為,需要學生走進別人的世界,見識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有一些同學在不斷的成長中就會找到自己的方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大一、大二的學生更多的在享受自己的青春,享受愛情、友情、物質生活;大三、大四時有些學生就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有的會選擇繼續(xù)深造,有的開始在社會上打工掙錢,養(yǎng)活自己,總之大學的學生非常忙,因為個人的追求不同,而無法集中在班級事務上。
(三)交際圈單一且有排斥性。在大學校園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成群結隊的,也有個別落單的,基本上交友全部是來自同一個宿舍。其實這一現(xiàn)實很容易解釋:在大學,同一個宿舍的同學真正是生活在一起,從早到晚,睡在同一間房間,上課坐在一起,吃飯也是一起,見證彼此的成長與淚水,這份情誼是其他人比不上的,是時間和空間決定的,所以同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非常要好,正是因為同宿舍之間要好的關系,所以別的人才很難進到別人的圈子里面。在大學,宿舍代替了班級,宿舍成員是一個小團體,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而且人數(shù)有少,大家利益相當,有任何的事情都可以宿舍內部解決,根本不需要班集體。
(四)學生之間競爭大于合作。大學同學之間相較于中學時代的同學關系更為復雜。大學生之間存在更多的利益關系,與班干部關系好的同學可以獲得一定的好處,成績好的同學可以拿到獎學金,同學之間經(jīng)常會參加同一個個人項目的比賽進而成為彼此的競爭對手,更或者是喜歡同一個對象,明爭暗斗,有時候兩個人之間的競爭又會將兩個宿舍的成員帶入其中,成為更大范圍的爭吵,破壞班級凝聚力。
(一)承辦形式多樣的活動。作為輔導員有權利也有義務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雖然大學學生有各自的事情,但還是有許多學生無所事事、每天躺在宿舍睡覺的,所以可以開展活動將這些同學調動起來。首先是競技類的活動,這一類活動以班級作為一個整體,同別的班級進行競爭,全體學生參與,每個人都要盡到自己的一份力,只有自己親手參與了,得來的榮譽才會變的有意義、有價值。還可以在特殊的節(jié)日組織大家一起活動,大學生出門在外,除卻寒暑假,長時間不在家,因此有一些節(jié)日難免感覺孤單,組織大家一起為某個同學慶祝生日、慶祝元旦、共度中秋等等,在這些特殊的節(jié)日中讓學生感受班級大家庭的溫暖。
(二)塑造班級文化。文化是象征,通過班級文化塑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在集體的獨特性,進而產(chǎn)生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班級文化的塑造形式是多樣的,但是要求要獨特、要正能量,比如支持學生組成個地方小組,放假期間針對地方文化實地考察,各司其職,認真完成考察報告,通過這樣的形式既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又使學生感受到有別與其他班級的地方。
(三)走進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作為班級的輔導員,要走進學生中間,深入學生,及時了解學生所需,在學習上關心學生,生活上關愛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尊重學生,維護學生,不跟學生抬架子,學生才會愿意走進管理者,真心的交談彼此的想法,才會在集體需要個人的時候堅定的站出來。
(四)組建有能力的班級干部班子。班干部是一個班集體的主要管理者,好的干部班子,能組織形式多樣、意義深刻的活動,能帶動同學之間的氛圍,能得到同學的擁護。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班級的凝聚力是一股內部力量,但是這股力量在面對外來力量時卻能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但是首先要求內部團結,而一個好的干部班子,能完滿的處理班級內部事務,學生個個滿意,班級凝聚力自然會增強。(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1]蔡鄂.中職學校班級凝聚力的調查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卞薇.校園微博文化視野中的高校班級管理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張文惠.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探討[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4]李小玲.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5]朱廣生.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現(xiàn)狀與對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6]代芳芳.大學班級管理研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0.
[7]熊子健.獨立學院班級凝聚力建設[J].今日科苑,2010(04):23-24.
[8]鄭罡,張志堅.淺談高校班級凝聚力建設[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2(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