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媛 王芯宇 謝彥君
高校學生干部一般包括共青團學生干部、院系學生干部、社團學生干部以及班委等,是學校黨政領導聯(lián)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他們在校園文化建設、學風、校風建設中,在大學生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干部隊伍的素質狀況總體來說是好的,但也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何提高學生干部工作的積極性是本小組的研究重點,本文將從高校學生干部工作積極性缺失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證并給出建議。
學生干部的任職動機等直接影響著學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及其工作積極性的穩(wěn)定性。有部分學生干部,他們的任職動機完全出自于功利目的。為了得到一些個人榮譽而選擇擔任學生干部,并沒有設身處地為廣大學生服務的意識,把自己當做“學生官”來對待,久而久之便失去的學生們的擁護,學生工作開展不順,自然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
學生干部學習能力的限制。學習應該是學生的第一要務,學生干部也不能例外。學習成績常常成為衡量一個學生的首要標準。而學校的評獎評優(yōu)、發(fā)展黨員,都會首先考慮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不是學生干部的經歷。
管理者主要指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有少部分教師,注重對學生干部的使用,卻忽略了對他們的培養(yǎng)。他們只關心交給學生干部的事辦得怎么樣,卻很少關注學生干部為此付出了多少辛勞。這些對于學生干部工作的積極性,都是極大的傷害。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在中國逐漸與國際接軌的情境下,青年人通過電視、報刊、書籍以及社交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對西方的教育生活等模式產生好奇并模仿。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這無疑是我國青年在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上的巨大進步。但在此同時,青少年容易放大自己的情緒,看待個人利益大于集體價值,使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下降,更有甚者完全摒棄和抨擊民族傳統(tǒng)美德,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習慣。然而大多數(shù)老一輩人仍固守傳統(tǒng)思維模式,難以接受西方文化,僅刻板要求工作的質與量而忽略了當代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難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獨立意識即獨立人格,指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獨立意識的養(yǎng)成會讓人既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的現(xiàn)實政治力量,具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擺脫僵化的教條和精神上的奴役。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的覺察,使人對自我的思想、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從而形成完整的個性。加強彼此間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發(fā)掘對方的獨立人格,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缺點,構筑合理的人際邊界,增進雙方的信任與好感,并能靈活運用對方的才能,為其安排更合適的崗位。
解決問題:
工作積極性之所以變得消極,是因為長期處在壓力環(huán)境下,做最基礎的學生工作,過程中可能不被大多數(shù)同學理解,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工作成果很可能不被老師認可,多次的重復會將學生干部的耐心消磨殆盡。
工作積極性之所以變得消極,是因為長期處在壓力環(huán)境下,做最基礎的學生工作,過程中可能不被大多數(shù)同學理解,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工作成果很可能不被老師認可,多次的重復會將學生干部的耐心消磨殆盡。還可能是工作方法有問題,對自己期望值過高,但個人能力有限導致內心挫敗感過強。據(jù)調查,很多學生從事學生工作后話費明顯增長,學生交際所花費用也明顯升高。學生的收入渠道有限,這就給學生干部的經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從而,大部分學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且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的今天,每個人的努力與付出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回報,學生干部長期處于高壓力的工作環(huán)境下、還要兼顧學習任務,校園時代是學生們思想、抗壓能力、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的最好時光,但是如果給學生帶來過大的壓力,反而會起到反作用,不僅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很可能會帶來心理上的隱疾,這將很可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學生干部本就是拔尖的一部分人才,如果是因為沒能好好引導其思想發(fā)展方向而導致后期發(fā)展出現(xiàn)問題,這就是教育的失敗了。
在當今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想要正確引導學生干部的思想以及其工作態(tài)度,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要想提高學生干部工作積極性,首先要加大對其的獎勵力度,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不一定是金錢,可以為其創(chuàng)造與其他高校學生干部接觸的機會,以促進他們的共同進步)。加大獎勵機制,必將大大激發(fā)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對其思想上以及精神上也必定有促進作用。
要任人唯賢。在選拔干部時,要堅持民主,深入師生中了解情況,廣泛聽取老師的意見,同時也要征求學生本人的意見,把真正有能力的人選拔為學生干部。在選拔方式上避免以往選舉所帶來的盲目性和主觀傾向性,真正做到“擇優(yōu)錄用”。
心理學方法是指在管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了解個人和集體的心理活動特點,按照人們的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加以管理的方法。學生干部管理應該符合人的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考慮人們的“心理效應”問題。運用心理學知識作好干部工作,就是根據(jù)干部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規(guī)律,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使干部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在行為上和心理上的連接而產生的關系。我們做好干部管理就需要與被管理者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管理環(huán)境。為此,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一是管理者要學習了解心理學知識,加強對干部心理變化規(guī)律研究,進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管理工作。二是加深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感情基礎,保持融洽的內部關系和愉悅的精神狀態(tài)。管理是引導,不是強制。大部分學生干部都會自覺遵守各種紀律和行為規(guī)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基礎。
激勵性原則是了解干部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其工作動機。干部管理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就是要看是否有效地調動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用來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多種措施,按照實質說,要采取各種形式的激勵手段。一個有效地激勵手段一定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的模式是:需要引起動機,動機引起行為,行為又指向一定的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良好心理素質,以先學習后掌握為前提普及心理科學知識。因此,加強學生干部的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教育是做好干部的管理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掌握心理基礎知識,做好自我調節(jié),這樣可以有效地防范由于心理問題而導致的心理異常及重大死亡事件。(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
[1]喬麗娟.如何建立高校學生干部的激勵與約束機制[J];考試周刊;2009年31期
[2]宗彪;刁志強;祁陶.高校學生干部激勵中所存問題及其對策[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S1期
[3]胡均.激勵理論在高校學生干部管理中的應用[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0年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