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麗
十年前的一天,王全清先生第一次到我家來訪,請我先生為他寫一幅字,內(nèi)容是他指定的一首詩:“燕燕化為石,飛破桃花色。春風吹不休,夢入烏衣國?!痹娮髡呤敲魅f歷年間寧羌知州陳昌言。
為什么一定要寫這首詩呢?原來,就在不久前,他得到了一方可心的燕子石,十分喜愛,就對它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這首詩與燕子石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此,我才知道,他是一個愛石人。
后來,他和我的先生做了同事,成了朋友,我也有了更多接觸他的機會。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經(jīng)營,他的奇石收藏已經(jīng)有了相當規(guī)模,擇其精品建了一個 “山水石屋”。工作之余,坐在石屋內(nèi),靜靜地欣賞,默默地聯(lián)想,或品茶,或讀書,或練字,仿佛走進了一個清幽安閑的世界。
走 近
1992年,王全清調(diào)到寧強縣國土辦工作,第一項任務就是參與編寫《寧強縣國土資源規(guī)劃》。因為參與這項工作,他對全縣生物、礦產(chǎn)、水能三大資源有了初步了解,特別在礦產(chǎn)資源方面,了解了“陜甘川大金三角區(qū)域”和“寧略勉小金三角區(qū)域”,知道了寧強哪里有金屬礦產(chǎn),哪里有非金屬礦產(chǎn),哪兒有菊花石,哪兒有古生物化石,以及開發(fā)利用情況。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不經(jīng)意地便對石頭產(chǎn)生了興趣。為了系統(tǒng)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他向一位地質(zhì)學院畢業(yè)的大學生,借閱了全套課本,慢慢“啃”了起來。
這種知識的積累,為他日后尋石、賞石奠定了理論基礎。每見到一塊奇石,他總想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他愛它的現(xiàn)在,也愛它的過去。他把自己的感情傾注給石頭,也學習石頭的美好品德。他說,這就是人與石的移情易性。
忽一日,他從資料中看到在他曾經(jīng)工作過的雙河有零星的水晶石礦,眼前不禁為之一亮!一個尋找水晶石的念頭從此便縈繞心懷。在一次和朋友的閑聊中得知對方也對水晶感興趣,曾經(jīng)到青木川的西溝去尋找過水晶,但無功而返。這次,他自告奮勇當向?qū)?,邀約朋友一起去雙河。他們借了3輛自行車,飽受路途勞頓之苦,但是并沒有找到心中的“寶藏”,只是帶回了一點細小的水晶單晶體,雜質(zhì)較多。
朋友因為這兩次的經(jīng)歷而有些失望,興趣轉(zhuǎn)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王全清雖沒有先前那么狂熱,但興趣并沒有消退。他常想:“都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兼?zhèn)湔邩肥?。我雖算不上仁智兼?zhèn)?,但我就是喜歡那山,那水,那石。天地之間一定會有一些賞心悅目的奇石在等待我去發(fā)現(xiàn),去愛戀?!焙髞?,他獨自一人去了雞頭山,又去了小劉山,雖無重大發(fā)現(xiàn),但也小有收獲,得了幾塊晶瑩剔透的熔煉水晶,拿回家擺放在案頭。此后,興趣就成了愛好,業(yè)余時間總會抽空去親近山、親近水,在山水之間去尋覓那些千萬年的等待。
遇 見
王全清遇見燕子石,有如張愛玲筆下“哦,原來你也在這里 ”的動人一幕。
2003年的春天,“非典”在一些地方蔓延?!拔逡弧逼陂g,王全清和他的3個同學相約帶上家人到本縣毛壩河游玩。他們住在毛壩河街上一家小旅店里,一家人住一間客房。吃飯也是在街上選了一家餐館作為定點食堂,不去戶外野炊的時候就在這里用餐。餐廳對面就是清澈的西流河,還有岸邊的青山綠樹。
每天早餐過后,他們一大路人下到河壩,在河里釣魚,在岸邊烹茶、煮飯,在大石頭上聽水,在樹蔭下歇涼。那天正釣魚時,聽到上游垂釣的同學大聲叫喊:“王全清,快來看!快來看呀!”他以為出了啥事,急忙放下釣竿就往上跑,上去才知道是讓他看水中的一塊石頭。他趕緊把石頭從水里搬上岸仔細觀察,心里一陣驚喜,仿佛遇見了故人,他激動地說道:“這就是燕子石,我找它很久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你在這里呀!”他很小心地將石頭挪到醒目位置,大人小孩都來觀看,并聽他講解:
“這塊石頭的底色呈青灰色,上有許多粗細不勻的白色弧線,形成了展翅飛翔的燕子圖案,又好像有很多燕子在飛,俗稱“燕子石”。它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遠古海洋里腕足綱動物的化石,簡單說就是貝殼化石,白色的弧線就是貝殼的殼形成的,活體貝的殼是鈣質(zhì)組成的,石化以后就形成了白色的方解石,青灰色的石底部分是包裹古生物化石的生物灰?guī)r。這塊石頭說明,在遙遠的地質(zhì)年代,這里是一片海洋,海洋里生活著各種各樣的貝殼和其他海洋生物。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海平面下降形成了陸地,大量的貝殼沉積在一起被掩埋后形成了化石,又因地震滑坡等地質(zhì)事件坍塌在河道里,被河水沖刷的石頭表面形成了燕形的圖案。這塊化石是遠古生命留下的印記,是滄海桑田的見證,是值得收藏的一方觀賞石。”
聽了他的介紹,大家對他刮目相看,沒想到一塊石頭竟然有這么多學問,王全清有這么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一下子激起了大家尋寶的樂趣。
后來,他在查閱《寧強縣志》時看到明萬歷十一年(1583)任寧羌州知州的陳昌言寫的《燕子河》,就是他讓我先生書寫的那首詩。他說,燕燕就是燕子,又名石燕。傳說石燕遇雨即飛,雨止則化為石。石燕迎春雨而飛,春雨催桃花盛開,這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啊。還說,詩中的“烏衣國”指的就是燕子國。他思念古人,敬佩古人,我卻羨慕他的博學多才。
迷 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地質(zhì)單位在位于嘉陵江上游的寧強至略陽段發(fā)現(xiàn)了大型砂金礦。90年代初,不允許私人挖金的限制逐漸取消。從嘉陵江底挖上來的除金子之外,還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彩色石頭,有人就把一些自認為好看的石頭從金窩子搬回工棚、搬回家,不為別的,只是感到稀罕。
嘉陵江出奇石的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外地的淘石人。幾個廣西人在陽平關和燕子砭駐扎下來,他們每天都會往有金窩子的地方跑,去金窩子里撿石頭,遇上不好說話的就遞上一支香煙套個近乎,有時也買下別人撿到的石頭,那價錢便宜得簡直沒法說。收集多了以后,他們就用集裝箱發(fā)走了。
寧強的愛石人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也積極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嘉陵江奇石被發(fā)現(xiàn),被收藏,被流通。后來,它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嘉陵彩”,身價也不斷攀高,曾有一方石頭賣到14.5萬元。嘉陵江奇石色彩豐富,綠紅黃黑紫皆備,以綠色居多,其造型、圖紋、褶皺等特質(zhì)優(yōu)秀,為眾多玩家所追捧。2012年10月,寧強石友的兩方嘉陵江彩參加中國柳州第七屆國際奇石展,分獲銀獎和銅獎。
其實,王全清早就迷上了嘉陵彩。他曾多次踏勘嘉陵江,留連忘返。淘到過許多茶葉石、綠彩石等精品。而最難忘的還是收獲“劍尾龍”。
那是一個晴朗的星期天,他約了四五好友,借了一輛漢江微汽,直奔燕子砭。他們先是在江邊撿拾,一會兒就有了不小的收獲。時近正午,6月的太陽很毒,同伴們有的受不了,建議到附近石農(nóng)家休息一下。燕子砭江邊的人家?guī)缀跫壹覔焓^,戶戶算石農(nóng)。說是休息,其實也是在石農(nóng)家里挑選中意的石頭。他們每人都買了好幾方。這時,不知從哪里來了一個人,說是他家也有好石頭,請他們?nèi)タ纯础4蠹乙宦犨@家住得較遠,太陽又大,都不想動了,只有王全清一人愿隨同前往。過了一陣,當王全清抱著一方奇石興高采烈地歸來時,大家一看全都羨慕不已,同時又后悔自己身懶未行,錯失良機。
這是一方紫紅色的嘉陵彩石。清晰的白色圖案恰似一頭奔跑的恐龍。腳下飛揚的塵土,頭上風吹的云紋,纖毫畢現(xiàn),尤其是那利劍一樣的尾巴更是它的靚點。于是,他給它起名“劍尾龍”。2010年,他帶著“劍尾龍”參加了陜西省觀賞石協(xié)會舉辦的迎世博奇石精品展,獲得銀獎。
2015年6月1日晚,當我提出利用晚上采訪一下王全清先生時,他說得等到8點以后,因為每天晚飯后他都要登一趟東山公園,這是他的日課。當我們面對面,品茗聊天,他沉穩(wěn)的性格,儒雅的談吐,令人十分舒暢。忽然,我感覺眼前這個人就像一眼清泉,在明月當空的夜晚,正輕輕地從石上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