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樹波
玉米病蟲害識別與防治技術
胡樹波
1、粘蟲。鱗翅目,夜蛾科。別名粟夜盜蟲、剃枝蟲、行軍蟲。俗名五彩蟲、麥蠶等。分布除新疆未見報道外,遍布全國各地。
形態(tài)特征:老熟幼蟲長36—40毫米,體色黃褐色到墨綠色。頭部紅褐色,頭蓋有網(wǎng)紋,額扁,頭部有棕黑色“八”字紋。背中線白色較細,兩邊為黑細線,亞背線紅褐色。
危害狀:3齡后咬食葉片成缺刻狀,5—6齡達暴食期,很快將幼苗吃光,或?qū)⒊芍耆~片吃光只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chǎn),甚至絕收。
發(fā)生規(guī)律:1年2—8代,遷飛性害蟲,33度以北地區(qū)不能越冬,長江以南以幼蟲和蛹在稻樁、雜草、麥田表土下等處越冬。翌年春天羽化,遷飛至北方為害,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畏光,白天潛伏在心葉或土縫中,傍晚爬到植株上為害,幼蟲常成群遷移到附近地塊為害。
防治方法:消滅在3齡前,早晨或傍晚噴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殺蟲劑1500—2000倍噴霧防治。利用糖醋盆、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或楊樹枝把等誘殺成蟲。
2、金針蟲。叩頭甲蟲、鐵絲蟲、姜蟲、金耙齒等,鞘翅目叩頭蟲科幼蟲的總稱,常見有溝金針蟲和細胸金針蟲。此外,還有寬背金針蟲和褐紋金針蟲。
形態(tài)特征:老熟幼蟲20—30毫米,細長圓筒形,體表堅硬而光滑,淡黃色到深褐色,身頭部扁平,口器深褐色,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彎曲,各叉內(nèi)側(cè)有1個小齒,各體節(jié)寬大于長。幼蟲在土中取食播種下的種子、萌出的幼芽、為害玉米根部和莖基部,使植株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斷壟。
3、地老虎。地老虎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
形態(tài)特征:老熟幼蟲體長33—45毫米,頭部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深褐色網(wǎng)紋,體表多皺紋,臀板有兩大塊黃褐色斑紋,中央斷開,有較多分散的小黑點。
危害狀:初孵幼蟲在小苗上取食,出現(xiàn)許多半透明的小斑點。幼蟲長大后,從地上轉(zhuǎn)移到地下為害,白天潛藏在土里,晚上出來取食,將莖基部咬斷,使田間缺苗斷壟。大齡地老虎危害造成空心苗。
4、亞洲玉米螟
成蟲褐色,雄蛾體長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體背黃褐色,腹末較瘦尖,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黃褐色,有兩條褐色波狀橫紋,兩紋之間有兩條黃褐色短紋,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態(tài)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鮮黃,線紋淺褐色,后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老熟幼蟲,體長25毫米左右,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顏色有淺褐、深褐、灰黃等多種,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jié)背面有兩排毛瘤,前后各兩個。
危害狀:在玉米心葉期,初孵幼蟲大多爬入心葉內(nèi),群聚取食心葉葉肉,留下白色薄膜狀表皮,呈花葉狀;2、3齡幼蟲大多爬入心葉內(nèi)潛藏為害,心葉展開后,出現(xiàn)整齊的排孔;此后,陸續(xù)蛀入莖稈繼續(xù)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糞渣;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食,會造成缺粒和秕粒;莖稈、穗柄、穗軸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nèi)水分、養(yǎng)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籽粒產(chǎn)量下降(初孵幼蟲可吐絲下垂,隨風漂移擴散到鄰近植株上)。
5、玉米蚜蟲
以玉米蚜為主,還有禾谷縊管蚜、麥二叉蚜、麥長管蚜和棉蚜。
同翅目,蚜科,俗名膩蟲。分布廣。為害玉米、高粱、小麥、狗尾草等。
形態(tài)特征:分有翅孤雌蚜和無翅孤雌蚜2型。體長約1.6—2毫米。觸角4—6節(jié),表皮光滑、有紋。有翅蚜觸角通常6節(jié),前翅中脈分為2—3支,后翅常有肘脈2支。
危害狀:群集于葉片背面、心葉、花絲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狀物,發(fā)生在雄穗上常影響授粉導致減產(chǎn)。此外蚜蟲還能傳播玉米矮花葉病毒和紅葉病毒,導致病毒病造成更大損失。
6、薊馬
秦皇島夏玉米田薊馬以花薊馬和禾薊馬為主。
形態(tài)特征:體長一般為1—1.7毫米,通常具兩對狹長的翅,翅緣有長的纓毛。
危害狀:通常在心葉中為害,以其銼吸式口器刮破玉米表皮,口針插入組織內(nèi)吸取汁液。葉片抽出后,葉片上呈現(xiàn)斷續(xù)的銀白色條斑,伴隨有小污點。嚴重時心葉卷曲畸形,呈馬尾狀,易導致細菌性頂腐病。
發(fā)生規(guī)律:一年1—10代。在禾本科雜草根基部和枯葉內(nèi)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遷到玉米上為害。干旱發(fā)生重。
1、玉米大斑病
發(fā)生部位:大斑病菌侵染玉米葉片、苞葉和葉鞘。
病斑特征:長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型病斑,一般大小為50—100×5—10毫米,有些長度可達200毫米。濕度大時,病斑表面產(chǎn)生灰黑色霉狀物??剐云贩N上,病斑呈褪綠、淺灰色,較少霉層。
2、玉米小斑病
發(fā)生部位:小斑病菌侵染玉米葉片、苞葉和葉鞘。
病斑特征:葉片上常見癥狀有3種:①病斑受葉脈限制,橢圓或近長方形,黃褐色,緣深褐色,大小為10—15×3—4毫米;②病斑不受葉脈限制,多為橢圓形,灰褐色;③病斑小點狀壞死斑,黃褐色,周圍有褪綠暈圈。
3、灰斑病
發(fā)生部位:病菌主要侵染玉米葉片、苞葉和葉鞘。
病斑特征:初期為淺褐色,逐漸變?yōu)榛疑?、灰褐色或黃褐色。病斑沿葉脈方向擴展并受葉脈限制,兩端較平,呈長方形,大小為3—15×1—2毫米。田間濕度高時,在病斑兩面產(chǎn)生黑色霉層。感病品種上,病斑密集,相連成片造成葉片枯死。
4、銹病
發(fā)生部位:發(fā)生在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葉片為主。
病斑特征:葉片上常產(chǎn)生長條狀、略突出葉片表面的孢子堆,葉片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的粉末。
5、絲黑穗病
發(fā)生部位:雌穗和雄穗。
病斑特征:玉米絲黑穗病屬苗期侵入的系統(tǒng)性侵染病害,一般在成株期表現(xiàn)典型癥狀,癥狀分兩種類型:黑穗型和變態(tài)畸穗型。發(fā)生部位:穗部籽粒和穗軸。病斑特征:籽粒或穗軸霉變、腐爛。
1、幼苗期的病蟲害防治
蟲害防治:用25%辛·氰70-80毫升/畝加水40公斤噴霧,防治薊馬和粘蟲;73%的炔螨特乳油1500倍液噴霧、8%阿維·噠螨靈EC和5%噻螨酮WP對紅蜘蛛防治效果好。
地下害蟲的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加水1公斤拌種,陰干后播種;毒土、毒餌誘殺,用50%辛硫磷乳油每畝50克,拌炒過棉籽餅或麥麩5千克,傍晚撒在作物行間;用50%辛硫磷乳油0.2—0.25公斤/畝兌水500公斤左右順壟灌根。
生理性病害防治:主要是缺鋅癥,表現(xiàn)為幼葉基部和中部出現(xiàn)黃色條紋,這些條紋的寬度不斷擴大,并逐漸集中到葉片中脈兩側(cè),葉片其它部分仍顯綠色,一般在玉米幼苗20—40厘米時出現(xiàn)。
防治方法:可用0.2%—0.3%的硫酸鋅溶液25—30公斤在玉米4—5葉期葉面噴霧防治。
2、心葉期和穗期的病蟲害防治
主要害蟲有亞洲玉米螟、粘蟲和蚜蟲。
玉米螟可造成玉米花葉、鉆蛀莖稈、危害雌雄穗。防治方法:可1.5%辛硫磷顆粒劑按1.5—2公斤/畝用量丟心,也可用菊酯類農(nóng)藥兌水1000倍液,摘掉噴霧頭,將藥液噴入心葉叢中防治效果顯著。
對于蚜蟲,可用40%的樂果乳油或吡蟲啉1000倍液噴霧防治;粘蟲:應消滅在3齡前,早晨或傍晚噴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殺蟲劑1500—2000倍噴霧防治。利用糖醋盆、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或楊樹枝把等誘殺成蟲。
主要病害有大小斑病、絲黑穗病、銹病等。
大小斑病防治:初期可摘除病葉,中期可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銹病防治: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8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50倍液在發(fā)病初期噴霧;絲黑穗病防治:咪鮮胺(使百克)或咪鮮胺·錳鋅(使百功)1500倍浸種或50%甲基硫菌靈粉劑,按種子重量的3%—5%拌種。
(作者單位:盧龍縣盧龍鎮(zhèn)農(nóng)業(y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