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正峰告訴我,他終于可以退休了。
???我忍不住想要照照鏡子,和我年齡差不多的他要退休了?這么快?
“二十五年了,我終于忍到可以領退休金了!”他一向疲憊的臉露出放松的微笑:“我真恨這個工作,終于可以離開了!”
我還是問了他可以領多少退休金。說實在的,如果是在臺灣,以平均壽命來算,沒有三千萬臺幣實在很難退休,他只能領到此數(shù)的十分之一。
“那么退休之后你想做什么呢?”我問。
“我還沒想到,先休息一下吧。”他說:“總之,我解脫之后,就會有很多自己時間了?!?/p>
朋友小希正為一事苦惱──她的媽媽在爸爸退休的前一天,也跟著遞出“辭呈”——她要離婚。
小希本以為他們還算是恩愛夫妻呢。爸爸因公務繁忙很少在家,在家也很少說話,通常是一臉通紅的回來,倒頭就睡;媽媽一直是個盡職的家庭主婦,對爸爸說話總是很客氣,從沒當面抱怨過爸爸。
“沒想到媽媽說,一直被爸爸當成空氣的日子她已經忍了三十年了!我們長大了,她要過自己的日子!”
這兩個例子,一是退休,二是離婚,風馬牛
不相及,卻有共同點。
一個忍了九千天,一個忍了超過一萬天──他們都因為某個“不得不”的理由,忍不下去。
正峰舍不得一個社會公認的鐵飯碗,當全職主婦的小希媽媽擔心的是孩子,還有離開之后會失去經濟上的供給。
他們都不是個案。在等退休的人很多,暗暗渴望老的時候獲得自由的伴侶也不少。
劃得來嗎?
如果我們有一點成本概念,就知道,完全劃不來!
過程中難道只有忍耐這件事可做嗎?如果他試著轉化自己的心態(tài)去愛這個工作,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如果她愿意多一點溝通,是不是可以點醒比較遲鈍的老公?
如果試著轉化心態(tài),還無法愛這個工作,愛這個人,那么,也不該忍一萬天,早該走了,不要再浪費自己的時間,或對方的時間。那個工作會找到更適合的人,而他也有機會早點找到可以陪他終老的人,這才是負責任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