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學界對南宋所編古文選本的重視,對樓昉及其《崇古文訣》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文章對樓昉的生平、《崇古文訣》的版本、評點符號、選評特色等研究進行梳理,提出大膽設想,以期方便今后研究。
關鍵詞:《崇古文訣》 古文選本 評點
之所以對樓及其《崇古文訣》的研究進行梳理,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政策的不斷開放,學界對于散文的研究越來越重視,與此同時,研究散文理論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旨在構建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散文理論體系。具體的研究上,對南宋的詩文選本,尤其是古文選本研究日益興盛,人們對南宋四大古文選本(《古文關鍵》《崇古文訣》《文章軌范》《文章正宗》)的研究日益深入。呂祖謙的《古文關鍵》開文學評點之先聲,為以后的評點選本提供了體例、符號上的示范。樓的《崇古文訣》繼承其師而踵事增華,四庫館臣謂:“……此書篇目較備,繁簡得中,尤有裨于學者,蓋受業(yè)于呂祖謙,故因其師說,推闡加密;正未可以文皆習見,而忽之矣?!??譹?訛在“評”上更加深入細致,“點”上更加全面完備,有繼往開來之功。近年來學界對樓及其《崇古文訣》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旨在對前輩們的研究進行梳理,從而探索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樓生平研究現(xiàn)狀
樓,字叔,號迂齋,生卒年不詳,南宋慶元府鄞縣人。樓為光宗紹熙四年(1193)陳亮榜進士,歷官鎮(zhèn)江通判、宗正寺主簿、知興化軍等,一生仕途不顯,卒追謚直龍圖閣。樓氏為寧波望族,樓少時,曾師從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呂祖謙(1137—1181),是南宋時期浙東學派的重要人物。樓也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門生眾多,其學生鄭清之、應、王為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理宗朝鄭清之為相,為祀其師而專立甬東書院,傳播樓思想,使其學影響甚廣。
因《宋史》中并未給樓立傳,歷史上對樓的記錄只能在地方志中尋求。《浙江通志》和《延佑四明志》中對樓的記載都偏重于對樓文的評價,“其文汪洋浩博,宜于論議。援引敘說,小能使之大,而統(tǒng)宗據(jù)要。風止水靜,泊然不能以窺其,故從其學者,凡數(shù)百人?!保孔r?訛這些記載只是一個突出樓文佳的概括描述。近年來,對樓人生事跡考述比較詳盡的主是慈波的《文話發(fā)展史略》。在此篇文章中,作者專立一節(jié),稱為“樓考”,對樓的履歷進行了詳盡的考察和敘述,將其學習、中榜、為官、傳學等經(jīng)歷都詳盡地做出了交代。此外,童笑笑的《樓研究》也對樓的一生進行了比較清晰的梳理,不過她的研究更偏重于樓所處的大時代及浙東的地域文化。據(jù)目前可考的資料,不能確定樓的生卒年,期待新資料的出現(xiàn)。
樓的著作涉及歷史、文學、文獻等各方面。除《崇古文訣》外,還有《東漢詔令》《宋十朝綱目》《紹興正論小傳》《過庭錄》以及編纂《宗忠簡集》。史學方面流傳下來的僅《東漢詔令》一書。文學批評方面,只有《崇古文訣》和《過庭錄》的一部分。樓善于為文,遺憾卻未有文集留世?,F(xiàn)在《全宋文》中僅輯錄有其文六篇,分別是《宗忠簡公文集序》《東漢詔令后序》《陰符經(jīng)講義序》《童蒙訓跋》《僧師瑞銘敘》《符氏義田碑陰記》。?譻?訛
二、《崇古文訣》研究現(xiàn)狀
《崇古文訣》在古文選本中的地位,《四庫全書總目·崇古文訣提要》曾有云及:“宋人多講古文,而當時選本存于今者,不過三四家……。世所傳誦,唯呂祖謙《古文關鍵》,謝枋得《文章軌范》及此書。”?譼?訛可見此書的價值。然《崇古文訣》的版本眾多,要對其進行研究,首先要梳理版本,以便確定研究對象。
據(jù)資料載,《崇古文訣》在宋代就有四個版本流行于世,分別是五卷本、十卷本、二十卷本和三十五卷本。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作五卷本,后《文獻通考》亦同。劉克莊《迂齋標注古文序》:“迂齋標注者一百八十有八篇……既刊標注十首卷。”?譽?訛此外,每個版本所收錄的文章篇目從一百六十篇到二百多篇不等。四庫館臣認為:“是集(指《崇古文訣》)乃所選古文凡二百余首……唯《書錄解題》作五卷,《文獻通考》亦同。篇軼多寡迥異,疑傳寫者誤脫三十二字也。”?譾?訛四庫館臣認為,《崇古文訣》本是三十五卷本,出現(xiàn)五卷本的是因為傳抄脫字,針對現(xiàn)實傳抄中的各種可能,對出現(xiàn)不同版本的原因進行逆測,但對所收篇目不同并沒有做出解釋。所以傳抄脫字仍是臆斷。而且,當時不同書商將同一文本分割成不同卷數(shù),再印刷出版,也是常有之事,因此,四庫館臣脫字之說不可信。
2001年,張智華博士發(fā)表了《樓〈崇古文訣〉三種版本系統(tǒng)》?譿?訛。是文歸納介紹了《崇古文訣》的三種版本系統(tǒng),即五卷本、二十卷本和三十五卷本。文章認為三個版本皆為樓所編,且五卷本成書早于二十卷本,二十卷本成書早于三十五卷本。二十卷本所收篇目多于五卷本,三十五卷本所收篇目多于二十卷本。對《崇古文訣》在不同時代的刊本及刊本的體例、流傳、現(xiàn)收錄情況作了全面的總結,不過,張智華博士做的主要是文獻整理工作,并沒有對版本的流變、真?zhèn)芜M行考證,也沒有解決為什么會有不同版本及各版本中收錄篇目不同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隨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從修辭學和文學評點的角度對《崇古文訣》進行研究。作為評點本,《崇古文訣》中的“評”固然重要,但是“點”也不容忽視。
張秋娥2005年發(fā)表了《樓評點中的圈點符號及其修辭指向》?讀?訛。就是研究《崇古文訣》中的“點”的修辭指向。文章從修辭學的角度切入,概括分析了樓在評點中所使用的五種圈點符號(字旁月牙形點、字旁直線、字旁斜點、字旁小圓圈、字上大圓圈)以及他們的分工和修辭指向。文章認為字旁月牙形點是樓最常使用的,此符號雖有時是對文章核心內(nèi)容的標示,但更多的時候是標示有修辭特色的句子。字旁小圓圈是樓較多用的又一種符號,它的主要作用是標示有修辭特色的字,有時也標示好句子。字旁直線使用也較多,分短直線和長直線兩種,長直線大多是從語言角度標示有修辭特色的句子、詞語。短直線是標示描寫形象,用語新鮮的句子,或表達有力的句子。字旁斜點主要作用是標示描寫生動、比喻形象的詞語和句子。字上大圓圈是標出文章中具有修辭作用的關鍵字。從上述可知,張秋娥女士對于各個符號的分工并不明確,有很多是交叉的,修辭指向自然就不明確。從符號中看修辭指向,視角新穎。不過,存在一個根本問題:當時的評點符號是否已經(jīng)具有了系統(tǒng)性和修辭指向性?這還有待考證。在評點文學的初期,這些符號似乎更像是古人讀書習慣的保留。
《崇古文訣》在南宋評點史上以至于中國評點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孫琴安的《中國評點文學史》指出:“樓評文……用極輕松自然、通俗淺顯的文字來表達,在他之前的詩文評點中,尚未見到過,與殷、高仲武、呂祖謙等人的評點文字比較起來,顯然有莊嚴和詼諧之分、雅正與通俗之別。后來,樓的這種評點風格,又為明代人所接過,在小說、戲劇的評點中大加發(fā)揮,愈演愈神。實際上,樓的評語,已肇其先,有著開風氣的勞績?!保孔y?訛孫先生單從其評點風格說明了《崇古文訣》的轉折性地位。實際上,《崇古文訣》在選文、評點符號、評語的精辟和開拓性上,有具有典范意義。
2013年,李建軍發(fā)表了《宋人古文選評之典范——〈崇古文訣〉選評特色及價值考述》。作者認為《崇古文訣》是南宋時期頗有文學眼光的評點類古文選本,具有典范意義。在文中,首先,肯定了《崇古文訣》選文時注重文法的示范性,注意文本的文學性;其次,總結了《崇古文訣》的文章評點體例及文章評點特色;最后,總結評文中所體現(xiàn)的文學批評因素,得出“《崇古文訣》的評點,很多時候已經(jīng)越過文章評點的藩籬,跨入文學批評的園囿”?輥?輮?訛的結論。給予《崇古文訣》很高的認可:既寫出了《崇古文訣》作為古文選本的特色,又將《崇古文訣》這種古文選本作為文學批評的一部分來研究,對建立我們自己的散文理論體系十分有利。另有鄧建《影響的抑制與超越——論宋代選本〈崇古文訣〉的選評特色》,其觀點與該文大致相同。
此外對于《崇古文訣》的研究主要是放在南宋古文選本整體中進行的。羅書華《中國散文評點“三宗”論》?輥?輯?訛、張智華《南宋人所編古文選本與古文家的文論》?輥?輰?訛、《南宋人所編詩文選本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輥?輱?訛、孫武軍《南宋文章選評思想研究——以五部選評本為例》等??梢詮摹冻绻盼脑E》與其他選本的橫向比較中,了解到此選本的真正意義。童笑笑的《樓研究》中也是采用對比《崇古文訣》與《古文關鍵》的異同,闡明了《崇古文訣》對《古文關鍵》的繼承和發(fā)展,強調(diào)了《崇古文訣》在選文及評點上的超越與規(guī)范性。
三、對樓及《崇古文訣》研究的反思及對今后研究的設想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學界對《崇古文訣》的研究已經(jīng)從版本、圈點、概括地在南宋人所編古文選本的視野下研究,逐漸具體化、細致化。開始對《崇古文訣》本身的思想和價值進行研究。這是一個由粗到精、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不斷深入過程。我們可以沿著這樣的思路,不斷深化對《崇古文訣》及其他南宋古文選本的具體探索。
寧俊紅在《20世紀古代散文批評范式的演變與反思》一文中曾說:“文學批評目的是闡釋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而從文體研究的角度還應突出其特性。在這個意義上,古代散文的批評大致可以分為審美特征批評和文化批評兩個大的范式?!??輥?輲?訛推而演之,我們在研究古代文論的時候也可以分成這樣兩大類:從審美特征的角度進行研究;從文化的角度進行研究。以《崇古文訣》為例,我們除了之前的版本、評點特征、價值等的考述,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入手,探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評點本出現(xiàn),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審美趣味、學術氛圍進行更深層次的索本探源。也可以從文章學的角度入手,總結出《崇古文訣》中的句法、章法、字法,更全面地了解《崇古文訣》的選評及創(chuàng)作思想。筆者受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成書過程的啟發(fā),在此作一大膽設想:對南宋各個評點本甚至是對金、元、明、清時期的評點本所提倡的為文之法進行分別探索和總結,或許可以構建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散文創(chuàng)作和鑒賞理論體系。
?譹?訛?譼?訛?譾?訛 (清)永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87,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本,第2169頁,第1699頁,第1699頁。
?譺?訛 袁桷:《延佑四明志》卷5《人物志·樓》,《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15—416頁。
?譻?訛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6772,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譽?訛 (宋)劉克莊:《迂齋標注古文序》,《全宋文》卷329,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頁。
?譿?訛 張智華:《樓〈崇古文訣〉三種版本系統(tǒng)》,《文獻》(季刊)2001年第3期。
?讀?訛 張秋娥:《樓評點中的圈點符號及其修辭指向》,《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讁?訛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5頁。
?輥?輮?訛 李建軍:《宋人古文選評之典范——〈崇古文訣〉選評特色及價值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年第1期。
?輥?輯?訛 羅書華:《中國散文評點“三宗”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輥?輰?訛 張智華:《南宋人所編古文選本與古文家的文論》,《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輥?輱?訛 張智華:《南宋人所編詩文選本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輥?輲?訛 寧俊紅:《20 世紀古代散文批評范式的演變與反思》,《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1卷第6期。
參考文獻:
[1]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2] 童慶炳主編.文化與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0.
[3]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 張智華.南宋人所編古文選本與古文家的文論[J].文學評論,1999(6).
[5] 張智華.南宋人所編詩文選本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0(5).
[6] 寧俊紅.20世紀古代散文批評范式的演變與反思[J].蘭州大學學報,2003,11(6).
[7] 祝尚書.南宋古文評點緣起發(fā)覆——兼論古文評點的文章學意義[J].四川大學學報,2005(4).
[8] 寧俊紅.中國古代散文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思考[J].文學遺產(chǎn),2009(3).
[9] 王水照,慈波.宋代:中國文章學的成立[J].復旦學報,2009(5).
[10] 慈波.文話發(fā)展史略[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1] 童笑笑.樓研究[D].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
作者:尉倩倩,山西大學研究生。
編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