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要:中國自古便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國人的禮儀也體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人在稱謂禮儀方面非常講究,其中謙敬語又是中國稱謂禮儀中的主要部分。中國社會在不斷演變,出現(xiàn)了文言與白話之爭,繁體到簡體之變,到如今網(wǎng)絡語言的蔓延,中國的稱謂禮儀發(fā)生了巨變。隨著漢語熱在全球席卷,漢語的非本族語學習者日漸增多,在漢語稱謂禮儀尤其在謙敬語教學上遇到了各種問題。本文主要介紹古今常用的謙敬語,探討在漢語國際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稱謂教學所面臨問題與教學方法。
關(guān)鍵詞:稱謂禮儀;謙敬語;對外漢語教學
一、古今稱謂演變
(一)分類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
在稱謂方面很講究,主要有尊稱和謙稱,其它就有自稱、他稱、鄙稱、專稱、代稱、慣稱等。而千百年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多使用敬辭和謙辭,因此本文對稱謂禮儀的研究偏重于謙敬辭的研究。
(二)謙敬語的作用
1、表上下尊卑何為“禮”,《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足也”,引申之意為凡所依皆曰履??梢钥闯龉湃怂f的“禮”和現(xiàn)在我們說的“禮”是有所區(qū)別的,我們現(xiàn)在的“禮”即“禮儀”只涉及一般的行為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而古代稱謂禮儀最初的目的則是為了表示長幼及尊卑關(guān)系。其中有大部分的謙敬辭是為了表示對君王的尊敬,如王,大王,君,公,天子,萬乘,主上,大家……這些是直接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即為“敬辭”。而通過貶低自己來表示對君主的尊敬常見的有愚臣,微臣,卑職,奴才……這些即為“謙辭”。古人常用“家”來對別人稱比自己輩分或年紀高的親戚,如家父,家母,家?guī)?。“舍”用于對別人陳述比自己的輩分低或者年紀小的親戚如,舍妹。
2、人際交往的需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是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中國自古便有“孔融讓梨”的典故,中華民族崇尚謙讓,在這種文化的環(huán)境下,謙敬辭的使用是合乎傳統(tǒng)交際環(huán)境的。在交際中,中國人常常為了讓對方消除壓力,產(chǎn)生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而故意的抬高對方,貶低自己。這樣既表示了對他人的尊敬,又讓人感覺語氣緩和利于避免沖突,這樣就會產(chǎn)生讓人滿意的交際效果。
(三)古今稱謂禮儀對比
隨著中國歷史文化的演變,漢語出現(xiàn)了文言與白話之爭繁體到簡體之變,再到如今網(wǎng)絡語言的蔓延,中國的稱謂禮儀也發(fā)生了巨變。首先,古代一些表示自謙的詞慢慢從稱謂禮儀中消失。例如“賤”,在古代不僅用于對自己的謙稱也可用于對自己至親及所屬物的謙稱,但現(xiàn)代這種用法較少。男子不可隨意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妾,賤內(nèi),拙荊等,這不符合現(xiàn)代男女平等的基本禮儀。從鴉片戰(zhàn)爭,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后,一些國外的稱謂禮儀不斷影響中國,其中的表現(xiàn)為音譯或意譯外來稱謂,或直接從日語中借形的借形詞,如對男女的尊稱“先生”“小姐”“女士”?;蛘呤前言械脑~語賦予新的表示謙敬意義,使之成為謙敬語。如“同志”一詞,在古漢語中不是表謙敬的稱謂,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但到了近現(xiàn)代,“同志”成為政黨內(nèi)部成員之間的尊稱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的禮儀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
二、漢語國際教育中的謙敬語教學
(一)研究背景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漢語熱”的不斷升溫,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謙敬語教學一直成為一個教學難題,對外漢語教育界一直存在“教與不教之爭”。從語言的交際性功能這方面來講,稱謂禮儀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當因地制宜因時而異的教授學生謙敬語。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討論:1.學習目的,動機是決定第二語言學習成功與否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Gardner認為,動機包括目標,努力的行為,達到的愿望和在相適應的活動中表現(xiàn)的積極態(tài)度,如果是以在中國生活與中國人接觸交往密切或急需融入華人圈為主要目的學習者,在漢語教學時就應該進行必要的中國稱謂禮儀教學。2.學習環(huán)境:第二語言的學習環(huán)境分為目的語語境和非目的語語境。每一種語言都有一套表示謙敬的語言系統(tǒng),有的是有規(guī)則的通過外部形態(tài)變化來表現(xiàn)如英語,用過去式would,should,could等表委婉,有的是通過附加粘著成分表委婉如日語。而漢語則是通過具體的詞和稱謂的變化來實現(xiàn)的,所以漢語的謙敬辭較多較之其它語言復雜。所以對于漢語語境外的學生學習漢語稱謂禮儀及其中的謙敬辭是較困難較復雜的。比較之下,漢語語境內(nèi)的留學生日常都和華人打交道,接觸此類用法較多,學習起來也相對輕松。3.學習程度:對外漢語教學分為基礎班,初級,中級,和高級班,不同等級學習的內(nèi)容有所區(qū)別逐層加深。而對于留學生的謙敬語教學,可根據(jù)學習者的漢語水平?jīng)Q定,零基礎不宜教授稱謂禮儀,到初級時可教授當代常用的簡單的謙敬語如先生,女士等,到中級高級時對稱謂禮儀的教學課應逐步加深適當介紹一些現(xiàn)代常用的及常出現(xiàn)的古代謙敬語,如令兄,賢弟等。
(二)謙敬語教學法
1、對比教學通過分析漢語的稱謂語與學生母語稱謂語的異同,明確作為第二語言謙敬語教學的特點和重難點,讓學生通過與自己母語稱謂語的比較找出學習規(guī)律從而更好的學習漢語謙敬語。這可以分為二種情況。第一種就是漢語中的謙敬詞與學生母語中的謙敬詞在詞義或使用語境方面相似或有聯(lián)系;比如說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禮儀的影響,現(xiàn)代漢語中的先生,小姐,女士等稱謂語與英語中的Sir,Miss,Lady在語義跟語言使用環(huán)境的符合度都很高,在教學時可直接使用語法翻譯法教學。第二種情況則是漢語中的謙敬詞與學生母語中的謙敬詞意義用法不符甚至在學生母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及用法;在古代漢語謙敬詞中的某某君,“春秋四君子”中的“君”指的是才華出眾品格高尚的一類人,在現(xiàn)代漢語謙敬詞中此類用法已經(jīng)消失,但是日本受到中國傳統(tǒng)稱謂禮儀影響把君這個詞吸納到日語中為稱謂語。但是用法與中國有所不同,君這個意義被泛化了用在男性姓名之后表示對男子的尊重,在教授此類稱謂語時要注重對比找出異同避免學生在使用時出現(xiàn)混淆的情況。
2、交際法教學交際法教學認為學生習得不是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語言行為的過程而是把具體語言知識用于恰當語境進行交際的過程,我們這里提到的漢語謙敬詞不管是古代傳統(tǒng)稱謂還是現(xiàn)代的其主要目的都是要達到某種交際效果使交際更有效。在交際教學法下的漢語謙敬詞的教學呈現(xiàn)出一個顯著特點即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謙敬詞的掌握程度較好使用頻率較高而對古文中學習的古代謙敬詞的了解甚少出現(xiàn)了不用或者亂用的現(xiàn)象。這個特點的出現(xiàn)肯定是必然的,因為古代謙敬詞在現(xiàn)代交際中使用較少甚至有的已經(jīng)退出交際舞臺了,但是學生在學習中國古文或者觀看中國影視作品中又會常常接觸到,就造成了一些外國學習者不懂且亂用的情況。像這種古代稱謂語在教學中可采用情景再現(xiàn)或者古代小短劇戲曲表演的教學形式給學生進行教學展示。這樣不僅生動靈活也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禮儀進行更深層的理解。
每一種語言都有屬于自身的“禮貌用語”,這些“禮貌用語”在人類交往史上曾經(jīng),正在或未來都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偨Y(jié)研究漢語的稱謂禮儀,深入挖掘漢語謙敬語的用法和規(guī)律,不論是對研究漢語國際教育,還是對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禮儀文化的傳播都有重要意義。(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辭源(縮印本)[Z].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292.1941.
[2]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
[3]洪成玉.謙辭,敬辭,委婉辭概說.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8.
[4]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5]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4,1305.
[6]楊伯峻.文言文法[M].北京:中華書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