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欽 程際道
柳永,原名三變,字景莊,字耆卿,是宋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對宋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柳永故里在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白水村。對此,史料記載,民間見證,言之鑿鑿,毫無懸念??蔀槭裁催€要尋找呢?
話題緣于最近的一次五夫行。慕名前去采訪,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接待了我們。在席間交談中,我感概地說,“五夫風水好,名人輩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自小在這里上學,北宋大詞家柳永故里也在這里?!毙麄魑瘑T接我的話茬說:“柳永不是這里人了!”我頓時愕然!經了解,柳永成了“上梅鄉(xiāng)茶景村”人了。我聽了,心里打鼓:難道柳永遷居不成?
歷史上,名人故里發(fā)生變遷是有的。比如,宋代理學家朱熹老家的婺源縣,本屬安徽省,后劃歸江西省管轄,但其故里“婺源縣紫陽鎮(zhèn)”至今仍在。而柳永故里“縣、鄉(xiāng)、村”三級全都變了。崇安縣更名武夷山市,旨在發(fā)揮旅游名山效應,自然是好事;把五夫鎮(zhèn)部分村劃給上梅鄉(xiāng)管轄,也未不可。但面對歷史文化名人柳永的故里就該慎重了,應保留“白水”村名,怎么就換成了“茶景村”呢?白水歷史上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村落,整個村落四周清秀,氣勢非凡,一條清澈的梅溪環(huán)繞村莊,堪稱“小橋、流水、人家”。這里與武夷山水地脈相連,宛如世外桃源。山川鐘靈毓秀,養(yǎng)育了這位大詞家!
柳永一生官場蹭蹬。他自詡白衣卿相,最大的官職不過是一個屯田員外郎。他生前窮困潦倒,蒙受不公正的待遇。官家不愿提其名,名不入正史,生卒年不詳,無婚配記載,死葬地不明,死時無親族相送相葬,死后無宗親相祭?;蛟S故鄉(xiāng)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感到“蒙羞”吧,如今柳永故里并沒有故居,只有遺址,找不到可憑吊的實物。柳永在官場失意后轉向市井深處,甚至是歌館妓樓。有人因此給他污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藝術天賦得到酣暢淋漓的發(fā)揮,成就了他的柳詞文名。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fā)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官詞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開創(chuàng)了市民所歌唱的自己的詞。史載,“凡有井水處,皆有歌柳詞”。毛澤東鐘愛柳詞,在一本《樂章集》里,圈畫柳永的詞達35首,有的還反復圈劃。如今讀柳詞,仍然情意無盡。
柳永所經歷的北宋4次大考共取士近千人,其中絕大多數都當了官,但卻早被歷史湮沒了,唯獨柳永至今聲名不絕。柳永是武夷山的驕傲。其實,當年申報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地,就包含著柳永及其柳詞沉甸甸的分量。如今提升武夷山旅游品位,柳永更增添了含金量。無論是從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還是發(fā)展文化旅游,抑或發(fā)揮“名人效應”, 柳永及其柳詞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資源,都應倍加珍惜愛護!
“五夫里白水村”是柳永根之所在。如此不經意地讓其消失了,不僅是辱沒了文化名人,也是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柳永在白水村度過了青少年時光, 對小時候的故鄉(xiāng)印象是深刻的,對故鄉(xiāng)的美好記憶難以忘懷。他在一首詞中訴衷腸:“一望鄉(xiāng)關煙水隔,轉覺歸心生羽翼”,“歸去來,玉樓深處,有人相憶”,表露了對家鄉(xiāng)的深厚眷念之情。他大約30歲告別家鄉(xiāng)趕考,屈指算來,迄今已逾千年了。如今故里“更名換姓”,連誕生地都陌生了,若是這位飄零異鄉(xiāng)的浪子魂歸故里,怕是再也找不到北了!如此這般,鄉(xiāng)愁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