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菊
(海南省農墾總醫(yī)院心內科,???570311)
慢性心力衰竭是現(xiàn)在臨床發(fā)病率逐年升高的易發(fā)疾病,是所有心臟疾病的最終綜合征。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是左心衰竭,右心功能會隨著左心衰竭相繼發(fā)生損害,最終導致全心衰竭,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臨床上根據患者的病況給予相應的治療,護理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護理方式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護理上起著關鍵性作用[2]。作者選取自愿參與研究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18~65歲、平均(42.67±14.28)歲,體質量52~70kg、平均(55.73±1.73)kg;試驗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17~68歲、平均(43.78±1.89)歲,體質量53~69kg、平均(58.83±1.87)kg。入選標準:(1)所有患者根據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進行心臟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50%,均屬于Ⅱ~Ⅳ級;(2)患者的病程在8個月至10年,平均病程(6.78±2.26)個月;(3)所有患者具有心臟病史,如高血壓、冠心病等;(4)均不具有嚴重其他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5)均自愿參與研究,均簽署協(xié)議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性質、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
1.2.1 臨床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實行臨床常規(guī)護理。具體如下:根據患者病況對患者的休息時間、食物使用進行安排,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對患者的液體輸注進行嚴格控制,及時給予患者吸氧,根據需要進行氧流量調整,藥物應用上要完全按照醫(yī)生的囑咐進行,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和記錄,出現(xiàn)嚴重現(xiàn)象的患者要及時向主治醫(yī)生匯報。
1.2.2 臨床護理路徑 試驗組患者在入院起就開始實行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護理主要內容如下:(1)每個患者都由護理人員進行入院指導和健康教育,主要關于患者疾病的知識的介紹,包括概念、誘發(fā)原因、臨床表現(xiàn)、危害性及預防和治療措施等;告知患者有關醫(yī)院內的規(guī)章制度和相關細節(jié),向患者解釋臨床護理途徑相關問題以及臨床應用原因,得到患者同意后即實施。(2)由專業(yè)的醫(yī)生和護士組成的評估小組,針對患者基本狀況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制訂有關檢查、生活、吃藥等多個方面計劃,每天在記錄表上詳細記錄患者完成的護理項目。(3)護理人員按照計劃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恢復環(huán)境,定時給予患者藥物,并告知藥物的名稱、作用等,讓患者了解治療的目的,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療,緊密觀察藥物的臨床反應,對于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患者給予及時救治措施。大多數患者對于疾病十分畏懼和緊張,不利于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因此護理人員要常與患者進行友善的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對患者進行開導、安慰和鼓勵,同時還可以引導患者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調節(jié)患者的心理,為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自信心。(4)每天都對患者進行評估,保證治療和護理措施落實直到達到了護理目標。對于完全符合出院患者在出院前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指導,安排患者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對疾病進行自我監(jiān)控,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護理人員跟隨患者辦理出院手續(xù),囑咐患者定期進行復診,按照醫(yī)生規(guī)定用藥,出院后定期電話回訪。
1.3 評價標準
1.3.1 心功能評價指標 主要有心率、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LVEF、腦尿鈉肽(BNP),在護理前后對兩組的指標進行測量并觀察其變化情況。
1.3.2 滿意度調查 制訂有關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健康知識和護理質量滿意度的調查問卷,主要內容為有關冠心病的基礎知識和注意事項,飲食、運動、藥物應用等方面的控制問答題,采用百分制方式進行計算,所得分數越高患者健康意識水平越高。
1.3.3 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SF-36生活質量調查表,對患者的總體健康、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活力等方面進行百分制評分,分數越高患者的情況越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心功能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健康意識程度、住院情況、對護理服務滿意度以及臨床轉歸狀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在健康意識程度評分、住院時間、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臨床復發(fā)率和入院超過2次的發(fā)生率均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 n 時間 心率(次/分) LVED(mm) LVEF(%) BNP(pg/L)對照組 45 護理前 66.72±22.72 77.45±24.78 31.78±10.25 437.34±129.53護理后 76.87±25.39 63.67±21.23 35.67±11.84 156.78±52.23試驗組 45 護理前 66.56±22.17 78.98±26.56 32.45±10.83 432.98±142.78護理后 83.89±18.63 58.43±16.83 38.69±12.74 122.67±26.78
表2 兩組患者的健康意識程度、住院情況、對護理服務滿意度以及臨床轉歸狀況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生活質量±s,分)
表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生活質量±s,分)
組別 n 時間 軀體功能 生理職能 身體疼痛 總體健康 活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對照組 45 護理前 43.89±13.89 42.67±16.48 24.89±8.27 31.67±10.73 48.73±15.73 53.89±16.83 26.78±8.63 58.35±16.83護理后 85.34±29.56 87.34±28.53 73.93±28.36 68.93±27.45 68.23±26.49 83.29±27.56 74.69±27.59 66.93±22.32試驗組 45 護理前 42.89±17.39 39.67±18.48 23.79±8.87 33.97±11.73 46.71±16.38 54.73±18.83 28.78±9.83 60.35±20.83護理后 97.34±32.47 95.78±32.56 84.83±26.45 86.69±28.58 93.67±31.38 97.78±32.74 93.67±31.67 95.38±32.63
2.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生活質量水平相對較低,在進行臨床不同護理后存在明顯差異,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價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3。
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病死率極其高,特別是在感染、勞累、心律不齊等誘因下可加重病情的發(fā)展,自身機體不能主動緩解而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3]。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均起到顯著的臨床效果,同時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臨床護理路徑是現(xiàn)在臨床護理中具有顯著優(yōu)勢的護理方式之一。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針對患者的病況,對患者進行有計劃、有預見性的院內護理方式,在入院、診斷、治療、檢查、護理、飲食、生活等多個方面進行指導,使得護理目標更加清晰明確[4]。每個患者的護理路徑都是由院內通過評估后進行詳細計劃和選擇的,患者可以對護理的整個方向進行全面了解,可以主動參與護理整個過程,這樣不僅有利于護理工作的有效進行,還可以增加患者對自我健康的護理意識,使得護患相互促進,從而形成相輔相成的護理方式[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不夠,對其在不同護理階段給予相應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對疾病的接受,敢于面對疾病,減輕內心的恐懼感,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從而加快康復進程;與患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溝通要積極,這樣有利于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減少不必要的護患糾紛,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改善護患之間的緊張關系[6-7]。本研究表明,護理后試驗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在健康意識程度評分、住院時間、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臨床復發(fā)率和入院超過2次的發(fā)生率均明顯好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價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臨床護理路徑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一種先進、高效的護理手段,可以將臨床護理被動轉變?yōu)橹鲃?,滿足患者的健康需要,加強患者自身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協(xié)助護理項目的順利進行,得到患者的認可;同時還提高護理人員的自主性、自律性和責任感,保證護理工作質量得到持續(xù)性完善,將護理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以對患者進行計劃性和個體性護理服務,對護理質量進行控制,提高了護理效率,輔助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應用價值[10]。
[1] 夏麗娜.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5):120-121.
[2] 張紅.個體化健康教育在護理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9):1413.
[3] 張小菊,王家鷺,陳玉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醫(yī)院感染相關因素[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6):3876-3877.
[4] 裴利敏,李志梅,馬燕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5):157-158.
[5] 楊蕓,沈吉梅,陳泳.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護理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6):16-17.
[6] 林娜,王曉芬.呼吸訓練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1):1082-1084.
[7] 許金梅.早期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不良情緒及睡眠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6):1-3.
[8] 李麗娥,朱丹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質量變化特征與舒適護理干預效果[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3,19(4):262-264.
[9] 孫學超.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護理[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4,25(2):264,265.
[10] 黃美琴.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與臨床,2012,16(36):4833-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