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玲
新課程標準在強調交際功能的同時,也明確提出閱讀教學不應建立在語法體系之上,而應建立在話題和功能的體系之上,這就要求閱讀教學改革應該把教學指導和訓練的重點從語詞語句的教學轉變到語篇上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有不少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不愿意在話題和功能的設計上下功夫,不愿意引導學生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開展合作學習,究其原因,是這樣的設計有難度,不如老法子“得心應手”。那么,閱讀教學的課堂設計應如何體現(xiàn)在語篇教學上,我想結合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與同仁們共同探討。
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能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的語言知識,提高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為學生運用和進一步學習英語切實打好基礎。
1、糾正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學得更輕松。學生在閱讀中存在著多多少少的不良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這些不良習慣包括:1.音讀。很多人都有出聲閱讀的習慣。這種閱讀的方法的弊端是閱讀速度較慢和閱讀效率較低。2.指讀。指讀就是用手指,鉛筆等指著一個詞一個詞地讀。這種閱讀方法的弊端在于嚴重影響了閱讀速度而且會使讀者忘記這篇文章到底表達了什么。3.還有些學生會存在著心讀(在心里自言自語,逐字逐句地讀),復視(重讀,回讀)等不良的閱讀習慣。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要得以及時的糾正。
2、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讀得多了,才能把自己的語感培養(yǎng)起來,同時在閱讀過程中還能鞏固已學過的詞匯和語法知識。不求每次閱讀時間和文章篇幅的長短,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地讀下去。通過對不同題材的廣泛閱讀,對于擴展視野,還是很有益處的。總之要培養(yǎng)一個好的閱讀習慣,這樣久而久之,便可積少成多。通過對不同題材的廣泛閱讀,還能夠接受更多的信息,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及歷史地理、知名人物等多方面的知識,這對于擴展視野,促進其它學科的學習都是很有益處的。
3、正確閱讀。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理解文章,掌握信息。在閱讀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一定的閱讀技巧。閱讀技巧也就是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每篇文章所包涵的信息方法。那么根據(jù)不同的閱讀要求,我們可以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體的順序要求閱讀。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的設計中,以任務推動教學,以任務貫穿教學,設計任務時應依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問題建立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為了做到這一點,在閱讀教學之前,我們應先摸清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和現(xiàn)有水平,篩選合乎實際的語言材料,篩選時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例如語言難易程度、文化習俗、興趣和個性等,選材要力求多樣化、現(xiàn)代化和生活化,體現(xiàn)“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一重要理念。在充分考慮所選材料和實際的基礎上,再設計若干問題,盡管有些材料附有練習,但不一定完全照搬,而應看能否為我所用。老師應對課本中的問題做出取舍,創(chuàng)設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期盼、渴求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導入的另一關鍵,就是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因為背景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材料,但背景知識介紹不宜太長,不要涉及材料本身內容,而是通過介紹去讀,去理解,并讓他們將原文內容同自身經(jīng)歷,興趣聯(lián)系起來。課文導入時常采用的另一技巧就是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內容結果進行預測。學生的預測不管對與錯,都會使他們的想法很接近于即將閱讀的課文主題。開始閱讀后他們的預測就會得到確認或排除??傊陂喿x前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fā)手段根據(jù)實際采用不同方式,引入課文的話題,使學生了解話題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閱讀既有針對性,又更加容易深入。
有效練習——拓展閱讀能力的空間閱讀課后,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課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還要發(fā)展其說和寫的能力。課后練習有多種多樣,要針對不同的閱讀課而設計練習形式有表演文、縮寫、改寫課文、復述故事等。在關注課后練習的同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能,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閱讀,延伸課堂閱讀。閱讀后可以以手抄報或英語讀書筆記的形式展出。給學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語學習風采和獲得成功感的平臺。
閱讀環(huán)境——營造閱讀活動的氛圍閱讀環(huán)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閱讀的場所。在此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如文字材料、書籍、英漢雙解詞典,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以及網(wǎng)絡上的信息等。教師按學生層次的不同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得到教師的幫助與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xié)作和支持。閱讀應當被促進和支持而不應受到嚴格的控制與支配;閱讀環(huán)境則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的場所。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活動意味著給學生更多的主動與自由,充分發(fā)揮學生使用工具和利用資源的自覺性、選擇性。
師生角色——有效閱讀的策略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請學生做“老師”,解釋句子,分析文章結構和段落,綜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分析、綜合教材,難度是比較大,教師有必要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修正、補充和評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雖然學生未必能夠對課文中的句、段做出令人滿意的分析,但這一過程實踐和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積極交流,使原來由教師來解決的問題在討論中共同求解,主體意識得到進一步激發(fā),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學生在自導與互補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學習的能力。
學生主體——多樣的閱讀模式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并不等于教師喪失了作用或者擔子輕松了,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戰(zhàn)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的氣氛讓學生得以充分調動、充分發(fā)揮,這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擔負的協(xié)調作用所要求的。
因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使學生真正能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