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我進大學,已是58年前的事了。那時,正值“反右”之后。大學師生里出了那么多的“右派”,這還了得!大學應該怎么辦,成了上上下下領導們大傷腦筋的事情。
于是,提出了“教育革命”的口號。但“命”怎么“革”?煞費腦筋。方案提了很多,我們這些剛進大學、尚不知大學為何物的“學生”,也被發(fā)動起來提方案,什么方案都提了出來:
有說,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分界,既然就在是否同工農結合,那么大學就應該搬到工廠、農村去辦。文科去農村,理工科去工廠。
有的說,學習的目的就在于解決問題。大學就應該以社會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作教材,學習就是解決問題。能夠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一分成績。解決的問題越多、越普遍、越深刻,成績就越好,就可以畢業(yè)。
還有的說,現在這樣的大學,只能培養(yǎng)出理論與實際脫離的書呆子,應當打破。要到農村去辦黃芽菜大學、卷心菜大學。能夠把畝產提高到一萬斤、十萬斤,才叫大學。
各種非非之想,都叫“敢想敢說”,而且都有領袖的話語作依據,似乎天經地義。但想到后來,說到后來,似乎又都不可行。把幾十年行之有效的文理科教學大綱、教材體系統(tǒng)統(tǒng)打爛,勇則勇矣,可惜難行。實踐出真知,固然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但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若不能在學習期間,掌握所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即便到生產實際中去摸爬滾打,也是事倍而功半。
于是,討論的方向又轉向如何在學校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人才。譬如,我所在的中文系,便提出了“以黨校精神辦中文系”的口號。核心不再是把學校搬到哪里去辦,而是教什么,學什么。
要以黨校精神辦學,靠現有的教授們似乎不行了,于是提出請市委領導兼任教授。恰巧那時主席也說了不要怕資產階級教授,黨的領導干部也可以當教授一類話,于是學校便給市委書記柯慶施等頒發(fā)了聘書,這當然都是無產階級教授了。教授有了,教材用什么呢?以往的文學史、語言學史,文藝理論那一套,都是資產階級教授們寫的,當然不行,但無產階級教授又沒有這些著作。
怎么辦?有了主意:以黨的文藝政策和黨的語言政策為主要教材。文藝理論就學毛澤東的《講話》,語言學理論就學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似乎有了這些“理論”,只要到實際斗爭中去應用,批判資產階級文藝,批判文學作品中的“毒草”,批判那些反對漢字改革、反對拼音化等語言學領域的錯誤思想,就可按學生在批判斗爭中的表現作為評斷成績的標準。
但是,問題又來了。《講話》也好,斯大林著作也好,都只講了文藝學或語言學中的幾個一般性問題,研究中外文學和語言,如果連中外文藝學、語言學的歷史發(fā)展、作家作品、基本理論、主要著作全無所知,光靠幾篇文章,就真能應對這些領域中的各種問題嗎?就能確立馬克思主義在這些領域中的領導地位嗎?因此,想來想去,說來說去,這些辦法或根本沒能實行,或行而不能久長,喊了一陣,也就偃旗息鼓了。譬如,請領導同志當教授的事情,只請柯慶施來校作了一場形勢報告,根本未涉及各學科的實際內容,而其他市委領導則連面也沒有見過。又譬如把“資產階級教授”當反面教員,他們講,學生則對他們講的內容開展批判,但靠幾篇馬克思主義的入門書,就要批倒教授們幾十年研究的結論,談何容易。那時,蔣天樞教授憋不住,說了一句“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先獨立而后思考”,就被批了一通。但批幾句話容易,一涉及專業(yè)內容便束手無策了。蔣先生關于楚辭的考證,積數十年心力,我們尚未能看懂,又談何批判?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可以包括但不能代替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嗎?就說“投入戰(zhàn)斗”,也得有充足的彈藥啊。所以,以黨校精神辦中文系,也只是說說罷了,最后,還是要我們老老實實向老師學習,恭恭敬敬向老師學習。留下一個“尾巴”,就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批判”。同蔣先生說的“先獨立而后思考”,在意思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
回想當時那些想法,實在也有其時代背景。剛經過“反右”,以擴大化的思維反思教育,總以為問題出在思想不純。如果培養(yǎng)的學生思想純之又純,不受其他思想影響,似乎就是高等教育的成功。為此,不但發(fā)動了教育革命大討論,而且也經常搜集教師講課中的問題,并接二連三地發(fā)動了對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批判。
但是,后來發(fā)現,這樣做收效不佳。古往今來,思想的發(fā)展(包括文藝思想的發(fā)展)總是在不同思想、不同學派、不同見解的相互吸收、相互詰難、相互批評中向前推進的。學生只有對人類社會思想的發(fā)展歷程有清晰的了解,并對當前世界的社會思潮有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明白應當接受什么,揚棄什么,創(chuàng)造什么。這也就是說,只有用人類的全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站在人類先進思想的前沿,知所因革,知所棄取,知所創(chuàng)造。背誦或重復某些文章、詞句并不難,面對紛呈的主義、理論、思想、學說,有擇善而從的能力,能兼取其長、融會貫通、自鑄偉詞,才是本事。所以,簡單地以為只讓大學生接觸某一種指定思想,便能防微杜漸,阻斷錯誤思想,其實是一種簡單幼稚的想法。先前的實踐證明,這個不許進課堂,那個不許進課堂,看起來保險得很,妥當得很,其實,一個大學生如果只知道背誦一種思想,一旦接觸其他思想,便會目迷五色,根本喪失辨別的能力,處于一種無抵抗的境地。這恰恰是高等教育的失敗。這方面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我所在學校的黨委宣傳部長,還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對我說過一句至今未曾忘懷的話:“密封罐頭,一旦打開,腐敗得更快?!边@是經驗之談,也是沉痛之言??上в浀没蛘咧肋@個深刻教訓的人,似乎并不多。
密封罐頭式的教育思想,其結果,無論對于人才培養(yǎng),對于思想建設,對于社會發(fā)展和國家進步,都是不穩(wěn)妥的下策。
【宏偉薦自《同舟共進》2015年第6期/閻廣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