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貴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會感到口苦,或口甜、口咸、口淡等。祖國醫(yī)學認為,口味的異常與否主要取決于心、脾兩臟,其他臟腑有病也會影響脾胃功能,使口味發(fā)生變化。如何才能消除口中異味呢?
口甜 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陰兩虛口甜。治療宜清脾瀉火。驗方可選用瀉黃散,藿香15克,梔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風2克;或清胃散,黃連、當歸、天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均為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煎液,分早晚溫服。
口苦 多為肝膽有熱所致。藥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15克,柴胡、車前子、木通、茯苓各10克,澤瀉2克,牛膝、藿香各12克,砂仁(打)、炙甘草各8克,水煎,每日1劑,水煎2次,藥液混勻,早晚分服。用龍膽瀉肝丸(片)亦可。
口咸 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shù)等癥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藥用知母、黃柏、懷山藥、茯苓、丹皮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澤瀉各12克,肉桂8克,附子12克(先煎半小時)。每日1劑,水煎2次,藥液混勻,分早晚溫服。
口酸 指口中自覺有酸味,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藥用人參8克(或黨參16~24克),茯苓、白術(shù)、黃連(打)、吳茱萸各10克,法半夏、甘草各8克,陳皮15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口臭 指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若是胃火上蒸,治宜清胃火,藥用大黃、黃連、黃芩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若是胃腸食積,治宜消食化積,可用中成藥保和丸和山楂丸合服,每日2次,每次各1丸。若是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癥,用黃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口淡 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fā)淡,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脾虛型者尚可見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驗方選用六君子湯加砂仁、焦麥芽、焦谷芽等。濕阻型者可見口腔黏膩,惡心胸悶,苔膩脈濡,藥用藿香、黃芩、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樸各10克,半夏8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