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李義義
摘 要 本節(jié)課圍繞“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這一重要概念,采用描述概念內(nèi)涵的方式,以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生物的基本特征兩個重要概念為基礎,結合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演示實驗、視頻展示等方式,運用簡筆畫、科學史教學、自主學習等教學策略,形象生動的建構“單細胞”、“生物”到“單細胞生物”的概念,實現(xiàn)重要概念的傳遞。
關鍵詞 單細胞生物 教學策略 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單細胞生物”一節(jié)是人教版新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四節(jié)的內(nèi)容。本節(jié)教學的重要概念為“單細胞生物”,學生學起來感到抽象、空洞、難學。筆者以草履蟲為例,采用多種策略,證明單細胞生物具有細胞結構并能夠獨立完成生命活動,將學生從生物體的宏觀世界引入微觀世界,去探索肉眼很難看見的單細胞生物。
1 簡筆畫呈現(xiàn)前概念策略,導入新課
教材在第二單元第一章已經(jīng)闡述過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這部分知識是學生的前概念。教師復習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再次強調(diào)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動植物體都是有大量細胞經(jīng)過分裂分化而形成的,和學生一起回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并畫簡筆畫示意圖(圖1、2)。
2 科學史教學策略,初建“單細胞生物”概念
教師拋出問題,引發(fā)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我們?nèi)庋劭梢姷哪???/p>
投影科學史資料:著名的顯微學家列文·虎克在其1676年10月9日的一封信中寫道:“它們小得不可思議;如此之小,在我看來,我判斷,即使把100個這些小動物撐開擺在一起,也不會超過一顆粗沙子的長度;如果這是真的,那么100萬個這些活物也不夠一顆粗沙粒的體積?!边@些如此之小的生物,是列文·虎克利用顯微鏡觀察一滴水中看到的,他描述說:“他們看上去就像一個點?!?/p>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生物圈中還有不少是肉眼很難看見的生物,它們的身體只有一個細胞構成,稱這些生物為“單細胞生物”。在此,引出新課的課題“單細胞生物”,使學生建構起“單細胞生物”是“很小的”概念特征的基本印象。
3 形象思維策略,認識各種“單細胞生物”
本課教學內(nèi)容針對的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由于年紀小,大腦興奮中心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要教師利用視覺促進接受生物形象信號,在大腦中形成感知表象。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想一想,議一議”欄目,用PPT補充展示形態(tài)各異的“單細胞生物”圖片,如桿狀的大腸桿菌、發(fā)酵用的酵母菌、會變形的變形蟲、像太陽的太陽蟲、喇叭蟲、鐘蟲、衣藻和像草鞋的草履蟲,并講授它們與人類的關系,讓學生知道生物圈中存在著千姿百態(tài)、功能各異的“單細胞生物”。教師利用豐富的感知表象,建立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對“單細胞生物”的概念有更豐富的認識。
4 自主學習和圖形對比策略,建構“單細胞”概念
學生帶著“草履蟲是否有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問題,自主學習教材中的“草履蟲結構示意圖”(此時教師簡筆畫“草履蟲結構示意圖”),結合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找出草履蟲作為細胞的基本結構(圖3),即草履蟲具有表膜、大核和小核、細胞質(zhì),教師在黑板上,把“草履蟲結構示意圖”這3個結構名稱,用紅色線條與左側“動物細胞示意圖”的細胞膜、細胞質(zhì)、細胞核相連接,從而證明草履蟲具有細胞結構,為學生建構起“草履蟲”是“單細胞”的概念,即單細胞生物具有類似于細胞膜、細胞質(zhì)和細胞核的細胞結構。
5 實驗競賽與激勵評價策略,直觀感受“草履蟲的形態(tài)和運動”
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顯微鏡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也愿意動手進行實驗操作,有熱情。老師可采用演示實驗法和探究性實驗的教學策略,“觀察草履蟲的形態(tài)和運動”,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認識草履蟲這種單細胞生物。在學生清點材料用具的基礎上,教師演示具體的實驗步驟,強調(diào)臨時裝片制作和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
(1) 由于草履蟲需要氧氣進行呼吸,多聚集在培養(yǎng)液表層,為此從草履蟲培養(yǎng)液的表層吸一滴培養(yǎng)液。
(2) 用放大鏡觀察草履蟲培養(yǎng)液時,放大鏡需與觀察物體平行放置。
(3) 取幾絲棉花纖維,成“井”字形放于臨時裝片上,可將草履蟲圍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利于觀察。
(4) 顯微鏡的基本操作步驟的注意事項:取鏡和安放;對光: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觀察: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再左眼向目鏡內(nèi)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整理實驗臺。
實驗員教師已采集到草履蟲并在實驗室進行培養(yǎng),但受課程時間限制,不能在課堂上觀察到草履蟲全部的生命活動,因此學生和教師搜集了相關草履蟲生命活動視頻輔助教學。教師播放“觀察草履蟲的運動視頻”,展示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草履蟲運動狀態(tài)。整個實驗采取競賽的方式進行,即對實驗操作和觀察結果做得又快又好的學生給予平時分加分表揚,并請這部分學生幫助檢查和指導周圍的同學。這樣的教學可以較好保證全體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習得,保持實驗課堂的高效性,避免出現(xiàn)課堂混亂的局面。
通過對單細胞生物生命活動的觀察,學生不斷體會和品嘗到“發(fā)現(xiàn)”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后的喜悅,有助于學生親身體驗“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這一重要概念。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這些科學探究活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滲透了科學的態(tài)度與世界觀的教育。
6 合作學習和簡筆畫板書策略,建構完整“單細胞生物”概念
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再次觀察教材中“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以小組競賽計分的方式,請學生將黑板中草履蟲各部分結構的名稱補充完整(圖4)。同時,視頻展示“草履蟲的結構”,加深學生對草履蟲結構各部分結構功能的認識。endprint
教材在第一單元第一章已經(jīng)闡述過生物體的基本特征,這部分知識也是學生的前概念。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請學生以合作小組為單位,采用搶答的方式,快速地將草履蟲的各部分結構與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相對應,并在黑板上標注出(圖5)。
但是,此時,學生發(fā)現(xiàn),根據(jù)草履蟲的結構無法與生物具有應激性、生長和繁殖以及遺傳和變異這三個特征建立聯(lián)系,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教師播放“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草履蟲的分裂生殖”視頻,從而讓學生理解,草履蟲具有完整的六個生物基本特征,且草履蟲僅有一個細胞構成。在此,學生理解草履蟲為單細胞生物,簡筆畫與板書結合,建構了“單細胞生物”的概念,即單細胞生物除具有細胞結構外,還具有生物的六個基本特征(圖6)。
之前學生對單細胞生物如何生活以及其具體結構還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抓住這些特點,設計學生活動,滿足學生作為學習者的需要、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
7 課前資料收集策略,了解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采用小組交流的方式,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閱讀教材中有關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系的模塊,了解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教師展示“廈門市杏林區(qū)新陽大橋沿杏濱路往集美方向出現(xiàn)長約3 km的紅色海域“圖片,以生活實際為例,講解赤潮及其危害,并提供有關赤潮和海洋生命大發(fā)展的相關網(wǎng)址,供學生課后視野拓展所用。
點評:以草履蟲為例,證明單細胞生物具有細胞結構和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jié)的難點。首先,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板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草履蟲的結構進行比較,證明草履蟲具有細胞結構,建立“單細胞”的概念;其次,采用實驗法結合視頻的形式突破草履蟲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從而證明了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進行概念傳遞,建立起由“單細胞”到“單細胞生物”的概念。
由于本節(jié)課僅為1個課時,且包含了“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同時需要闡述草履蟲具有細胞結構、具有生物的六個基本特征,為此,筆者根據(jù)新版教材,開展了“觀察草履蟲”的實驗,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草履蟲的形態(tài)和運動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相對抽象的概念,大膽的刪除了以往教材中探究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代之以視頻播放的方式進行,這不但沒有減少本節(jié)課探究的意味,也符合課時安排。
參考文獻:
[1] 焦悅.激發(fā)學習興趣 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zhì)量[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
[2] 袁中華.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和方法[J].科學教育,2010,(1).
[3]呂春科.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J].才智,2013,(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