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聞
俗話說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隨中學生身體的逐步發(fā)育成熟,中學生開始對異性充滿著想象與好奇,因此,青春期話題對班主任來說就成了繞不開的現(xiàn)實問題。遺憾的是,對這一敏感話題,目前大家關(guān)注的重點多停留在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異性交往的簡單層面,而對異性交往在促進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卻重視不夠。
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zhuǎn)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nèi)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xù),社會結(jié)構(gòu)得以維持和發(fā)展,人的個性得以健全和完善。而學習社會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社會角色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內(nèi)容。那么,班主任如何通過中學生的異性交往教育,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呢?
一、轉(zhuǎn)變溝通方式,促進學生的社會角色認同
當前,風靡中學生的少年組合TFBOYS有一首歌叫《寵愛》,歌詞這樣寫道:“小小的年紀還不懂什么是愛,卻被你甜甜的笑給打敗……我只想給你寵愛,這算不算愛,我還搞不明白??鞓返氖孪敫惴窒?,難過想給你肩膀,第一次為一個人緊張?!逼鋵?,處于情感糾結(jié)中的孩子往往自己都不能確定自己的情感,對異性的所謂“愛”多是為對方某方面的優(yōu)秀所迷惑,比如學業(yè)成績、外表或性格等。在這個時候,他們的心理是糾結(jié)的,既有“愛”的小甜蜜,也有交往中的煩惱。此時他們最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與幫助,而不是指責和干涉。
調(diào)查表明,有69%的中學生認為早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戀愛,這說明許多人將異性交往過程中的友誼、浪漫、喜歡等情感統(tǒng)稱為早戀了。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學生大都能較理智地看待異性同學間的感情,而身處其中時就難以判斷或把握。這也說明,中學生盡管已有一定的辨別是非能力,但自我控制力較差,常處在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沖突中,這時他們最需要的是成人的鼓勵與支持。
在學校有一種很有趣的現(xiàn)象,即90%的老師都說愛自己的學生,但90%的學生都感受不到老師的愛。同樣,天下沒有一個家長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可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與孩子卻經(jīng)常唇舌相爭。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成人與孩子間的溝通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大家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因此,作為成年人的老師,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他們的感受,理解他們的情感,學會傾聽,善于溝通,如此,才能贏得學生認可,而不是把他們越推越遠。
為此,班主任可以在班會課上選擇一些典型的男女生交往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分享感受。通過角色扮演、換位思考,學生對自己的情感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對父母的感受、老師的關(guān)切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這種活動不需說教,不費力氣,卻能讓孩子們形象、深刻地感知自己的角色、父母的角色、老師的角色,促進他們的社會角色認同。
二、鼓勵正常交往,促進學生的社會規(guī)范養(yǎng)成
研究表明,在中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同伴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課。而在同伴交往中,異性同伴交往對中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說,異性交往是中學生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化的重要任務(wù)之一。中學階段是學生確立性別角色的關(guān)鍵期,也是學習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時期。
為此,作為班主任,需認真思考青春期的異性交往問題。有學者認為,中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不應看成“早戀”,而應當成“早練”,即讓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就開始練習異性之間的交往,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人際交往能力,有效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這一看法筆者也認為有一定道理的。班主任是學生的人生導師,不僅要關(guān)注學生學業(yè)的進步,更要關(guān)注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化發(fā)展。
第一,開展愛情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的建立是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任務(wù)。有研究表明,當前中學生的性道德意識淡化,責任意識較差。上海市2007年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對于“中學生性行為”持認同態(tài)度的初中生為23.99%、高中生為38.37%。深圳市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深圳市中學生中有約會經(jīng)歷的男生比例為50.2%,女生比例為46.5%;有約會經(jīng)歷的中學生在約會時發(fā)生性行為的男生比例為10.3%,女生為4.4%;“對中學生有多個約會對象”的接納率男生為42%、女生為33.6%。相似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還有很多。由此可見,中學生對性相關(guān)問題的態(tài)度趨于開放,性行為發(fā)生比例趨于升高,性道德意識淡化,責任意識較差。
眾所周知,愛情的基本要素有“給予”“關(guān)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等。中學愛情教育是教他們“求善”的過程,要在愛情教育的過程中,讓他們學會“給予”而不是“索取”,學會“關(guān)心”而不是“自私自利”,學會“尊重他人”而不是“唯我獨尊”。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讓他們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為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種時機對學生進行愛情教育,寓教育于無形之中。如,利用自習課可以給學生念汪國真的詩歌《不!不要說》:
不,不要說,/讓我們依然保持沉默。/我多么珍惜,這天真的羞澀,/你也應該保持那青春的活潑。
我們的肩膀都還稚嫩,扛不起太多的責任,/等一等吧,等你的肩膀更厚實些,/我也懂得了,什么是成熟的思索。
相信學生在讀完這首詩后,一定會對愛情有更加深刻的思考。這樣的教育是潤物無聲的。當然,愛情教育可以有多種形式,但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去體悟一個人對愛情的責任,認識到自己當前的主要任務(wù)是學習,是自我的成長。
第二,發(fā)揮教育智慧,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
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是一種純潔的友情,如能正確引導,對學生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曾看到這樣一則案例:“情人節(jié)”那天,班上的學習委員意外地收到一張卡片,上面寫了一行字:“希望能跟你做朋友,請你不要拒絕我?!边@個活潑可愛的女孩沒想到成績?nèi)嗟箶?shù)的“差生”會給自己送卡,于是非常害怕地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看后輕松說:“放心吧!他只是想跟你做個朋友,并沒有提出非分要求,你也可以趁此機會多幫助他的學習嘛。”得了老師的“準許”后,女孩回了一張卡,上面寫著:“我愿意與你交朋友,但你要把學習趕上來。”男孩隨即回話說:“為了你,我要做最出色的男生!”教師如此引導,讓青春期的孩子學會了尋找異性朋友,發(fā)展一段純潔的友誼,還將會是一劑美味的“心靈雞湯”。男孩“為國家、為父母,為老師”都可能沒有動力,但為了女孩,他就能給自己定下目標,可見情感的動力之神奇。在這則案例中,班主任就充分利用了學生間的這種“異性效應”。
在中學生的異性交往中,愛與被愛,接受或不被接受,種種全新而深刻的體驗豐富了對愛情的理解,深化著對人生的思考。這種由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對正處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的中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因此,作為班主任,要摒棄說教,遠離灌輸,藝術(shù)智慧地處理,才能真正讓學生在異性交往中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品質(zhì),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fā)展。
綜上所述,作為班主任,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學生異性交往問題是一種正?,F(xiàn)象,我們唯有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從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才能從容面對,幫助學生構(gòu)筑責任意識,培養(yǎng)完善人格,獲得未來幸福生活的能力。
(作者單位: 廣州市鐵一中學 廣東廣州 510600)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