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昌明
(南通市老年康復醫(yī)院放射科,南通226001)
頭頸部CTA和頸部血管彩超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檢測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陶昌明
(南通市老年康復醫(yī)院放射科,南通226001)
目的:探討頭頸部CT血管成像技術(CTA)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檢測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期間收治的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腦梗死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共58例作為研究對象,并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患者(n=30)采用頭頸部CT血管成像技術進行檢查,而對照組患者(n=28)則采用頸部血管彩超技術進行檢查。觀察并比較兩種檢測方法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檢出情況。結果:觀察組檢出頸動脈輕度狹窄9例,中度狹窄14例,重度狹窄或閉塞5例,總檢出率為93.33%(28/30),而對照組檢出頸動脈輕度狹窄6例,中度狹窄10例,重度狹窄或閉塞4例,總檢出率為71.43%(20/28),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頭頸部CT血管聯(lián)合造影技術可準確評估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狹窄情況,其檢出率顯著優(yōu)于頸部血管彩超技術,是一種較好的診斷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頭頸部;CT血管造影;血管彩超;腦梗死;頸動脈狹窄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逐步加劇,腦血管疾病逐漸成為了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是導致我國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因素。近年來相關研究表示,腦梗死的發(fā)生與頸動脈狹窄密切相關,患有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往往更容易導致缺血性腦梗死的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而,及早地診斷出患者的頸動脈狹窄,再結合適當?shù)呐R床護理治療,對于降低腦梗死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方法較多,但是效果不一,因此本研究將對頭頸部CT血管成像技術(CTA)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檢測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研究探討,并與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結果作對比,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基本資料
1.1.1 研究對象
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期間收治的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腦梗死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共58例,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28)。兩組患者均自愿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協(xié)助本研究的開展。
1.1.2 一般資料
觀察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齡介于46-87歲,平均年齡(63.2±6.8)歲,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上者20例,高中以下者10例,經病理確診為頸動脈輕度狹窄10例,頸動脈中度狹窄15例,頸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5例;而對照組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齡介于45-84歲,平均年齡(63.8±7.2)歲,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上者20例,高中以下者8例,經病理確診為頸動脈輕度狹窄9例,頸動脈中度狹窄14例,頸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5例,排除房顫、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原發(fā)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患者,可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以及頸動脈狹窄情況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頸部血管彩超技術進行檢查,所用儀器為日本阿洛卡公司生產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為5-11MHz)。檢測時首先使患者取仰臥位,暴露頸部,檢查并觀察患者的內-中膜厚度以及是否有斑塊,并記錄斑塊的位置和性質,估測頸動脈的狹窄情況[2]。
觀察組患者則采用頭頸部CT血管成像技術進行檢查,所用儀器為美國飛利浦公司生產的16排螺旋CT掃描儀(Brilliance),先以CT平掃頭顱,再進行頭頸部CTA檢查,取仰臥位,掃描患者的主動脈弓直至顱頂,隨后處理圖像,采用Advanced Vessel Analysis(AVA)軟件進行頸動脈狹窄程度分析[3]。觀察并比較兩種檢測方法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檢出情況。
1.2.2 頸動脈狹窄程度標準
參考相關文獻,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計算公式為(1-最狹窄處的殘腔面積/頸動脈狹窄遠端的正常管腔面積×100%。若計算值介于0-29%,則視患者為頸動脈輕度狹窄;若計算值介于30%-69%,則視患者為頸動脈中度狹窄;若計算值大于或等于70%,則視患者為頸動脈重度狹窄(100%為頸動脈閉塞)。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則采用χ2檢驗,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若P<0.05,則表示其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統(tǒng)計結果可知,觀察組檢測方法對于頸動脈輕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重度狹窄的檢出率分別為90.00%、93.33%、10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67%、71.43%、80.00%;并且觀察組對于頸動脈狹窄的總檢出率為93.33%,也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方法對頸動脈狹窄的檢查結果對比
腦血管疾病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三大殺手之一,尤其是對50歲以上的人群危害更大。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在腦血管病猝死的事件中,腦梗塞越占80%以上。相關研究者認為,約占60%的腦梗塞是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而頸動脈狹窄的常見原因則是動脈粥樣硬化,即頸動脈壁形成斑塊,當這些斑塊增大或破裂時,就會造成頸動脈狹窄或栓塞,使遠端灌注壓下降,導致低灌注性腦梗死,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2,3]。如果臨床能提前準確地診斷出頸動脈狹窄癥,并且及時通過手術疏通血管,就能有效預防突發(fā)腦梗塞的發(fā)生,大大降低死亡率。上海市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介入科萬軍目前臨床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方法效果多樣。其中,頸部血管彩超雖然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易行和可重復性等優(yōu)點,但其極為容易受到操作者技術的影響。而頭頸部CT血管成像技術(CTA)則是近年來用于臨床的無創(chuàng)性判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管狹窄手段,具有更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更長的解剖覆蓋范圍、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并且其血管減影技術使成像質量顯著提高[3]。本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證實,頭頸部CT血管聯(lián)合造影技術可準確評估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狹窄情況,其檢出率顯著優(yōu)于頸部血管彩超技術,是一種較好的診斷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1]朱海云,耿道穎.64層螺旋CT多參數(shù)掃描評價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17-20.
[2]Herzig R,Burval S,KrupkaB,eta1.Comparisonof ultrasonography,CT anglography,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severe carotid stenoses[J].Eur J Neurol, 2004,11(11):774.
[3]初繼棟,宋敏.頭頸部CTA和頸部血管彩超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檢測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1,51(15):66-69.
R814.43;R445.1;R743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3.12
201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