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果+孫云曉
專家簡介
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總編輯,被國務院表彰的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近年來,他持續(xù)關注父教,著有《好好做父親》、《父教力度決定孩子高度》、《拯救男孩》等。
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英國文學家哈伯特
我覺得男人最大的時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實把所有該回家的人都召回家,這個社會就會安定許多?,F(xiàn)在許多不回家的人,不是因為事業(yè),而是泡在酒桌上、歌廳里。如果晚上每個家庭的燈都亮了,那也是一種時尚。
——著名影星陳道明
約一百年前,魯迅先生撰文《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指出做父親是“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極困苦的艱難的事”,并開出了父母要“健全的產(chǎn)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藥方,甚至要開“父范學堂”……在當時“父權至上”的年代,這頗似一聲驚雷,促父母覺醒。
其后,不乏有識之士在不斷呼吁父教。孫云曉先生就曾預言“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由此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男孩危機”……伴隨6月父親節(jié)的到來,我們不妨邀請孫老師一起來探討——在21世紀的當下,爸爸們到底面臨什么樣的新問題,又該如何破局呢?
新時代爸爸的幾個“負面標簽”
“隱形人”
由于工作忙、應酬多,爸爸晚上回到家時,孩子已經(jīng)睡著了;早上孩子醒來時,爸爸已經(jīng)去上班了,連續(xù)幾天或一周都見不到爸爸,在一些城市家庭里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孩子幼兒園和學校的家長會,放眼望去,幾乎全是媽媽,只有少數(shù)幾個是爸爸,而且會后圍住老師交流的也大多是媽媽,爸爸開完會就走,很少主動跟老師溝通……這樣的爸爸,被稱為 “隱形人爸爸”。一項調查顯示,有近三成的家庭,父親因“工作太忙”或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事”等原因,基本不參與孩子教育;而在父母共同參與教育的家庭中,又有七成家庭以母親教育為主,爸爸只是輔助角色。所以“隱形人爸爸”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
“人肉取款機”
現(xiàn)如今,很多家庭還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父母的分工劃分為“男主外,女主內”,即使是雙職工家庭,大部分也是傾向于把爸爸定位為“賺錢養(yǎng)家”的角色,認為多掙錢就是對家庭的最大貢獻,孩子和家務則幾乎全部交給媽媽和祖輩。只有經(jīng)濟投入,對孩子沒有(或極少)時間和精神付出,放棄了對孩子陪伴、教育和引導權的爸爸,也許真的成了“人肉取款機”。
“類單親家庭”主角
這是另一種更嚴重的父教缺失情況:因工作或感情等原因,夫妻長期分居,孩子大部分跟隨媽媽。這類家庭雖具備雙親的家庭結構,但其撫育功能卻與單親家庭類似,從而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對單親的過分依戀等。
3~7歲,“爸爸崗位”分階段著力點
孩子一誕生,爸爸正式上崗。
限于時間和精力,大多數(shù)爸爸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照顧孩子。其實,每個階段都有各自重點要做的事情,爸爸們只要發(fā)揮自己男性的特長、掌握好孫老師提出的下面幾個大綱,就可以保證你擺脫“負面標簽”,至少能及格了!
3~4歲:發(fā)展孩子的自主性
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森認為,3~4歲的孩子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傾向:自主。許多父母也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在孩子自主意識發(fā)展的過程中,爸爸往往比媽媽的態(tài)度更積極,更傾向于放手,更傾向于鼓勵孩子的主動探索。
具體應該這樣做——
1. 對于三四歲的孩子來說,可以指導他管理自己的玩具,玩完以后要收拾玩具。如何收拾?如何放置?如何下次找起來更方便快捷?這些任務都可以逐漸交由孩子來做。
2. 到孩子上幼兒園中班或大班的時候,爸爸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自己來管理學習用具了。最初,每天早上去幼兒園前,爸爸可以跟孩子一起整理上學所需的用具,用大大的字號列一個清單,跟孩子一起對照著清單的內容一一準備齊全。經(jīng)過一兩個星期的訓練之后,爸爸就可以在監(jiān)督的情況下讓孩子對照清單自己準備了!如果有遺漏的物品,爸爸指出來,讓孩子自己找齊即可。最后一個階段,就是爸爸完全放手,讓孩子獨立準備所需學習用品。
3. 類似的日常生活任務還有一些,比如讓孩子洗自己的衣物:最初指導他如何清洗一些簡單的物品(如小手帕或襪子),然后再慢慢洗一些大一點兒的衣物。當然,爸爸可以指導孩子如何使用洗衣機。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講,學習使用洗衣機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現(xiàn)在的洗衣機大都是傻瓜型的,一般情況下,爸爸指導三五次以后,孩子就能學會了。
小貼士:嬰幼兒階段是意外傷害的高發(fā)期,爸爸應該做足各種保護措施。在家里,爸爸一定要把熱水、火、刀具等各種危險排除在外。帶孩子去戶外,一定要注意各種潛在的危險,如不要讓孩子獨自靠近水域等。
4~5歲: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
根據(jù)心理學的理論,孩子四五歲的時候,開始建立規(guī)則意識。一般情況下,相對于媽媽往往對孩子過度包容而言,爸爸是規(guī)則之源,更能把持住自己,爸爸的愛往往是有條件的,只有孩子的行為符合規(guī)則并達到一定的期望之后,爸爸才給予他關愛。這是爸爸的天然優(yōu)勢。
具體應該這樣做——
1. 引導孩子認識規(guī)則、了解規(guī)則。一般情況下,對于四五歲的孩子,應該明確告訴他什么樣的行為是對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的。當然也可以換個說法,明確告知什么樣的行為是“好孩子”標準,什么樣的行為是“壞孩子”的標準。
2. 遵從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標準。很多爸爸管教孩子的隨意性很大,情緒好的時候寬容一些,情緒差的時候又過于嚴厲,孩子往往無所適從,對行為對錯的標準感到迷惑。這是應該盡量避免的。
3. 學會對孩子說“不”。爸爸適當?shù)墓芙毯捅O(jiān)督是必不可少的。規(guī)則教育是一個由外部引導逐漸內化為孩子自己需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學會說“不”很重要。許多到青少年期仍然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往往是小時候爸爸缺乏適當管教、過度滿足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