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摘 要】隱喻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萊克夫的概念隱喻理論對隱喻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現(xiàn)象,也是人類思維、語言應用的一種認知工具。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以及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反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隱喻普遍存在著。本文將從概念隱喻理論出發(fā),探索其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guān)鍵詞】概念隱喻理論 高職英語教學 應用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fā)展,高職院校在不斷擴招,導致生源素質(zhì)也在不斷下降。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相對較低,文化基礎相對較弱,所以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存在著詞匯量不足、閱讀理解能力較弱、語言應用能力弱等問題。所以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不夠高。這是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普遍特性。同時,在如今的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很多老師的教法還是傳統(tǒng)的。比如在詞匯教學中,很多老師還只是單一地教學生讀單詞、寫單詞,反反復復,很多學生都會感到枯燥乏味; 在閱讀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講解單詞、翻譯句子、分析語法,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真正提高。由此可見,高職英語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教學的主體既有老師,也有學生,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的。隨著萊克夫的概念隱喻理論的出現(xiàn),隱喻被認為是人類認知的重要工具。隱喻作為認知語言的紐帶,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把隱喻功能帶到高職英語學習中,那么就能打破傳統(tǒng)的英語學習方法,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和表達能力。在本文,我將從概念隱喻的理論出發(fā),探索其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二、概念隱喻理論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越來越多的學者加深了對隱喻的研究。1980年是隱喻研究的一個重要時期,萊克夫在“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當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隱喻理論。該理論對隱喻研究這一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它不僅僅存在于我們的語言中,也存在于我們的思維與行動中,人的概念系統(tǒng)是隱喻性的。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它可以反映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概念隱喻理論主要是用源域(source domain)、目標域(target domain),以及兩個目標域之間的映射(mapping)、意象圖式(Image schema)來解釋隱喻現(xiàn)象的。它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兩個不同域之間的映射過程,是用一個簡單、熟悉的事物去理解、體驗另一個較難、不太熟悉的事物?!?概念隱喻理論使隱喻研究超出了傳統(tǒng)的以修辭為中心的研究的限定,從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認知科學的研究領域。
著名的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把隱喻分成了三大類:結(jié)構(gòu)隱喻、方位隱喻、實體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是用一種具體的、人們所熟悉的概念來構(gòu)造另一種抽象、陌生的概念。它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被人們所理解的一種隱喻。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隱喻“TIME IS MONEY”,人們用我們所熟悉的“money”來談論我們不太熟悉的“time”,人們用談論“money”的一些表達來描述“time”這一概念,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了“節(jié)約時間”“浪費時間”“花費時間”這些表達。這一類的概念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LIFE IS A TRAVEL”“LIFE IS LOVE” “ARGUMENT IS WAR”等等。方位隱喻通常也被稱為空間隱喻。人類生活的世界里存在著最基本的空間概念,如前-后、上—下、深—淺、里—外等,所以我們?nèi)粘I钪械暮芏嚯[喻都與這些空間方位概念有關(guān)。方位隱喻就是把這些空間概念投射到其他抽象的非空間概念中,用我們所熟悉的空間概念來理解、認知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人的情感、情緒、健康狀況、社會地位等。例如,我們常常有這樣類似的表達 “he is feeling up”“he is feeling down”, 人們習慣用 “up”來描述一個人很高興(he is happy),用“down”來描述一個人心情很糟糕(he is bad)。因此,有了“HAPPY IS UP”“SAD IS DOWN”這些方位隱喻。實體隱喻就是把我們抽象的、復雜的情感、觀念、時間、活動看成是具體的實體物質(zhì)。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滿物質(zhì)的世界里,我們與外部的物質(zhì)世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外部的物質(zhì)世界為我們提供了去理解、認識世界的物質(zhì)基礎,人類需要借助于物質(zhì)世界來認知一些抽象的、復雜的概念。
三、概念隱喻理論與高職英語教學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21世紀的中國已加入經(jīng)濟全球化的行列中,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必定將在中國社會當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各行各業(y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個經(jīng)濟全球化的社會中,對英語水平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然而絕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素質(zhì)相對較低,他們對詞匯的掌握還不夠,很多單詞的學習還停留在詞的表面意義上,忽略了某一單詞的內(nèi)涵和它的隱喻義。同時,“啞巴英語”是高職院校的普遍現(xiàn)象,大部分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較差,在外語交際中都是純中文式地表達,很多學生使用外語時的思維模式都是中文式的,他們已經(jīng)習慣用自己母語的模式來進行思考和表達。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象,我們可以加強學生隱喻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將概念隱喻理論與外語教學相結(jié)合,從本質(zhì)上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提高他們的外語素質(zhì)。
(一)詞匯教學
詞匯作為語言學習的基礎,在整個語言學習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然而對很多學生來講,詞匯學習都是一個難點。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高職學生在詞匯學習上存在許多問題。他們的詞匯量不足,對詞匯的深層意思掌握不夠,很多學生記不住單詞,討厭記單詞,從而導致他們沒法理解一些較長篇幅的文章。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超越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方法,不是簡單地對生詞的詞義、用法及結(jié)構(gòu)進行機械地講解,而是對詞匯的深層意思進行探索,將概念隱喻應用到詞匯教學中,從本質(zhì)上掌握詞匯。這樣既可以幫助高職學生記憶詞匯,也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
在進行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簡單地介紹概念隱喻的相關(guān)知識,讓學生了解隱喻的工作機制。例如在概念隱喻“LOVE IS WAR”中,愛被當作戰(zhàn)爭來講,因此,在日常表達中,人們常常用描述戰(zhàn)爭的詞匯來描述愛。如:
1)Defend our love.
2)Her beauty is irresistible.
3)I finally conquered her.
4)Her last line of defense has been destroyed.
在以上的表達中,用來描述戰(zhàn)爭的一系列詞“defend,irresistible, conquered, destroy” 被用來描述愛。在概念隱喻“LOVE IS WAR”中,“源域”與“目標域”之間有著相似性,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隱喻思維將熟悉的概念“war”的性質(zhì)與抽象的概念“l(fā)ove”的性質(zhì)聯(lián)系起來, 這樣就有了以上的隱喻表達。在這個概念系統(tǒng)中,學生慢慢地就掌握了“l(fā)ove”的各方面性質(zhì)的一系列新的詞匯,漸漸地他們就會熟練地應用“defend,irresistible,conquer”這些詞。
由此可見,我們在進行詞匯教學的時候,通過概念隱喻探尋詞匯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隱喻思維,引導他們將兩個概念域進行聯(lián)系,也可以使這些學生從本質(zhì)上掌握一些詞匯,讓他們從認知的角度來掌握詞匯的隱喻意義。
(二)文化教學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方式,體現(xiàn)了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于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們有著不同的隱喻表達。隱喻作為文化的構(gòu)成成分,它可以傳承文化,與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隱喻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因素。因此,將隱喻融入外語文化教學中,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可以讓高職學生深入地去了解一門語言,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增強他們的外語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宗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督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西方國家的社會群體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普遍信奉基督教,他們的語言及生活都離不開宗教的影響。英語當中的很多隱喻表達都來自于《圣經(jīng)》,或是與宗教相關(guān)的。因此,在英語當中,人們通常習慣于用“god”這一詞來表達一些隱喻意思。例如,人們習慣用“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來描述一個熱心腸的人。然而,在中國,人們普遍信奉的是佛教,因此,在中文的隱喻表達中很多都會與“菩薩”或 “佛教”相關(guān),我們常常會用“菩薩心腸”來描述一個熱心腸的人。這些隱喻表達都與各自的宗教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由此可見,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深深影響著他們的語言,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語言是文化得以傳播的途徑。
在外語教學中, 通過隱喻將文化納入語言學習中是必要的。例如在學習《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的Passage B, 理解“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 時,我們可以將這個隱喻表達的歷史背景、文化內(nèi)涵進行適當?shù)刂v解,這個隱喻表達選自于《圣經(jīng)》,在《舊約 》中記載:古巴比倫國王伯沙撒在宮殿里設宴縱飲時,忽然看到一個神秘的手指在王宮墻上寫看不懂的文字,后來,國王找到預言家但以理后才弄明白,墻上的字表示“大難臨頭”。如預言所示,伯沙撒國王當夜就被殺了。正是由于這個典故,“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 這一隱喻表達后來常被用來形容一些“不詳之兆”。通過此方法進行講解,高職學生可以更容易地掌握這些語言現(xiàn)象,同時增強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英語當中的很多隱喻都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歷史。例如“SEPARATION IS WALL”這一概念隱喻與美國的發(fā)展歷史有著聯(lián)系,它涉及了18世紀美國的宗教、政治;Dutch Uncle(指不留情面地訓練別人的人)、Dutch Door(指雜志中的小廣告)這些是源自于荷蘭的歷史事件。在外語教學中,外語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表面的概念隱喻現(xiàn)象,來引導學生探索其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學生的隱喻分析能力、文化探索能力將會得以提高,他們的隱喻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將會得以發(fā)展。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現(xiàn)象,與人們的認知經(jīng)歷、所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不同民族的認知經(jīng)歷與文化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性。通過隱喻現(xiàn)象探尋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學生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掌握一門外語,全面地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
四、結(jié)語
本文探討了概念理論的定義及分類,以及它在高職外語詞匯及文化教學中的應用。在高職外語教學中,我們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基于高職學生的特性,通過隱喻教學,培養(yǎng)他們的隱喻思維,幫助學生們掌握詞匯,探索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加強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本質(zhì)上掌握一門外語。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6.
[5]侯奕松. 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
[6]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7]Andrew Goaltly.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M]. London: Routledge , 1997.
[8]William Croft,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