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萍
【摘 要】學校與學生重視科技文化的可比性,忽視精神文化的價值性,致使學校與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內容未能與時俱進,部分教師現有的知識結構不能滿足學生和學科的需要;德育實踐教學中,時間問題也使德育教學的有效完成存在難度。
【關鍵詞】德育 實效性 不足 理論
長期以來,德育課的實效性一直是教育界及相關部門等廣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德育課程教學一線教師對德育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廣泛、深入地探討。
德育課程的宗旨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質量。因此,德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針對性,針對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感到困惑的實際問題,針對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發(fā)生的現實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工作而渴求得到指導的切實問題,從科學理論的角度,進行能擊中問題要害的德育講授與指導。要教育青少年學生深刻分析和正確認識社會、人生中的道德現象本質,對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普遍遇到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做出有說服力的解答,運用科學理論的強力,使教育更具深刻性。德育課程建設的實踐表明,只要其教學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就能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否則,蒼白無力的理論說教課程,學生對它不僅了無興趣,而且在心理上還會產生排斥。
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上,德育課程需要區(qū)別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理論課程,它側重于從理論層面來強有力地回答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講授理論知識要求精,要深刻觀察和思考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這是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建設的根本原則。
多元化的社會狀態(tài)下,青少年學生對德育理論課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致使德育課陷入尷尬的境地,實效性差。具體表現為:
一、德育課的教學難以收到實效,主要原因在于學校與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我國德育課堂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是發(fā)揮精神文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作用,在理論上與實踐中堅持政治與經濟的統(tǒng)一,促進我國的經濟實力、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這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學校作為文化單位,容易把科技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性質、功能混同,在競爭比較中往往重視科技文化的可比性,忽視精神文化的價值性,導致重智輕德、競爭力下降——這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學校難以收到實效的潛在原因。
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轉型中的社會出現錯綜復雜的矛盾,等價交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處世哲學迅速滲透到青少年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引發(fā)了義與利、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沖突,使學生沉溺于感觀享受而放棄對精神的追求。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學生憂患意識日益增強,且由于社會分工越來越趨向精細,中職學生希望掌握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重視技能訓練,對于專業(yè)和畢業(yè)求職似乎不密切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課興趣不高,甚至把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課放在與專業(yè)課對立的位置。一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課就是抽象概念的堆砌,離自己的現實生活很遙遠,尤其是對自己將來走向社會幫助很小,視其大用為無用。顯然這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課的意義認識不足,具體表現為上課出勤率、課堂抬頭率、內容認同率偏低,課堂討論難以深入開展等。
二、德育實踐教學難以有效實施
一般來講,教學是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育教學等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課堂理論教學是由主講教師講授和輔導,使學生較為系統(tǒng)地學習和掌握該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德育實踐課是在理論課之外,與課程本身理論相聯(lián)系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因此,德育實踐課教學至少要滿足兩方面:第一,德育道理要與學生學業(yè)相結合,也就是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理論及實踐過程中要把德育的道理貫穿其中,這一教學理念和方式要求在德育實踐教學的策略設計上,要將學生的學業(yè)、專業(yè)未來的就業(yè)相聯(lián)系;第二, 德育學習與德育實踐結合,也就是將學生的理論學習運用于德育實踐的探究和體驗中,使學生能夠自由表達、允許質疑、探究和討論,通過個體、小組或集體活動等方式,最終達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相一致。
然而,這只是整個德育實踐教學策略的第一步,在實踐的具體實施程序上,將會出現時間問題。對于實踐內容,如果將理論學習時間放在課堂,實踐放在課外,回饋結果留在下次課堂討論、互動,則下次課的內容和時間安排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如果實踐即“做”的時間安排在課堂45分鐘,則時間緊張,更難于達到計劃要求。因此整個學期的德育教學及目的的有效完成存在難度。
三、教師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也導致德育課教學實效性難以發(fā)揮
德育課教學效果與教師的素質密切相關,德育課教學是否成功及功效大小,歸根到底取決于德育課的個體教師。客觀地講,現有的德育課教師隊伍從整體上看是很好的,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是:研讀經典少,培訓進修少,實踐經驗少,教研聯(lián)系少,師生溝通少。一些教師上課疲于應付,教學內容未能與時俱進,理論不能較好聯(lián)系實際,沒有真正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教學,課堂教學過于強調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沒有創(chuàng)新和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不能滿足學生和學科的需要,沒有及時自學或接受相關的培訓,如講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師很多都不是法律專業(yè)人士,自己對法律專業(yè)知識都很陌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思想道德教育課教學實效性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鄭永廷.論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趨向與方式——兼談精神生活的豐富與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2]張捷樹.中職生誠信現狀分析及德育課教學對策研究[J].職業(yè)教育,2013(14).
[3]羅建平,張維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構建的依據[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
[4]鄭永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理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5]蔡杜娟. 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學校德育課的教學效果[J].福建教育研究:綜合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