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舊上海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大都市,街道兩旁的商鋪鱗次櫛比,百業(yè)俱全,商鋪店招名稱更是豐富多彩,燦爛絢麗,其中,一些商店的取名含義雋永,頗有情趣,讓人一看便可窺出其特色或全貌,不僅提升了商店品位,也令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
以詩詞典故取名。民國前期,大資本家黃楚九在上海新新舞臺的屋頂開了一家茶社,名曰“樓外樓”,這取名既寫實(shí),亦是取自南宋士子林升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福州路上的“杏花樓酒家”,是始建于1851年的中華老字號名店,該店以唐代大詩人杜牧的“牧童遙指杏花村”詩句為據(jù),取“杏花樓”為牌號;上?!坝忠淮屣埱f”則擇自“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句中的“又一村”為字號;周東路上的“明月茶樓“,則是取自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虹橋路上的“胡慶余堂國藥號”,是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創(chuàng)辦的中藥房,據(jù)說,“胡慶余堂”店名取自《周易》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古訓(xùn)。
以店主姓名取名。以店主姓名作為店名雖非為名揚(yáng)四海,但可表明產(chǎn)業(yè)為己所有,同時也能引起業(yè)內(nèi)外關(guān)注。一種是將姓名全部上牌,如創(chuàng)辦于1931年廣東路上的“楊振華筆莊”,店主便是楊振華;另一種是部分姓名上牌,如南京路上的“王開照相館”,其店主叫王熾開,廣東人,店名取了比較簡易好記的“王開” 二字;還有一種是姓氏不用只用名,如南京路上的“鴻翔時裝公司”,就是店主金鴻翔以己名命名的;另有一種只用店主名中一個字,如1925年開設(shè)于靜安寺的正章洗染店,業(yè)主就是滬上著名商人吳錦章先生,店名中只用了一個“章”字;也有不少店鋪不是一人所有,而是二人或數(shù)人合資所開,在店招取名上通常采取在店主姓名中各取一字組成,如“老正興菜館”店招中的“正興”二字的最早來歷,乃是從初創(chuàng)時的兩位業(yè)主祝正本和蔡仁興的姓名中,各取一字組成的;再是以店主姓命名的,如頗有名氣的“雷允上藥店”、“沈大成糕團(tuán)點(diǎn)心店”、“汪裕泰茶號”、“莊源大酒店”、“童涵春堂”、“ 王家沙點(diǎn)心店”及“王大隆刀剪店”、“ 王寶和酒店”、“王昌泰燭店”、“葉大昌茶食店”、“洪長興飲食店”、“錢萬隆醬油”、“萬有全腌臘行”等。
以數(shù)字取名。如“一洞天茶樓”、“ 兩義軒菜館”、“三友實(shí)業(yè)社”、“四美軒珠寶行”、“五芳齋糕團(tuán)店”、“六必居醬園”、“七重天酒樓”、“八大碗飯莊”、“九華堂扇莊”、“十全街”、“百樂門游樂廳”、“千里香餛飩店”、“萬福樓酒店” 等。
以“老”字取名。如“老鳳祥”、“老同盛”、“ 老正興”、“老大同”、“老人和”、“老介福”、“老半齋”、“老城隍廟”、“老廟黃金”、“真老大房”、“上海老飯店”、“老夜上?!薄ⅰ?老上海茶館”、“老上海旗袍店”等,其中不泛中華老字號店招。
以吉祥詞語取名。一般說來,老上海的店名都不會缺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耙皇撞o實(shí)際意思的“七律詩”,將市面上商店招牌用字搜羅殆盡:“順裕興隆瑞永昌,元亨萬利復(fù)豐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謙吉公仁協(xié)鼎光。聚益中通全信義,久恒大美慶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廣,潤發(fā)洪源厚福長”。這56個字雖未將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盡,可是開店者只要從中取出1個字或2個字,便可組成店名。比如:“永安公司”、“大富貴酒樓”、“大鴻運(yùn)酒樓”、“大加利酒家”、“同泰祥酒樓”、“協(xié)大祥綢布店”、“寶大祥綢布店”、“信大祥綢布店”、“老介福綢緞局”、“恒源祥絨線店”、“天福南貨店”、“福祿壽點(diǎn)心店”、“茂昌眼鏡店”、“泰昌家具木器店”、“永生利銅鐵器店”、“生大和記錢莊”、“協(xié)康錢莊”、“元順錢莊”、“恒生銀行”、“永泰服飾店”、“豐大水果行”、“萬順豐棉布店”、“ 亨得利鐘表店”等。
以商品特色取名。創(chuàng)建初位于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上的“順風(fēng)車行”, 是因經(jīng)營國產(chǎn)“順風(fēng)”牌自行車而取名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的“五味齋”,因起先經(jīng)營糟田螺、面筋百葉、雞肉包子、小籠饅頭、小肉面五種特色點(diǎn)心,因此得名;城隍廟里的“南翔小籠饅頭店”,專門供應(yīng)被稱為“上海小吃一絕”的南翔小籠饅頭,故名;南京路上的“五芳齋”之“五芳”,是指該店所制作的糕團(tuán)主要采用玫瑰花、咸桂花、松花、蓮荷和薄荷五種食用香料。有趣的是滬上有兩家中藥店的店招名很特別,一家叫“徐重道國藥號”,一家叫“郁良心國藥號”,前者是業(yè)主徐之萱自稱以“重道輕財(cái)”、“為民解除疾苦”為經(jīng)營原則,故取其名;后者是老城廂富商郁屏翰所開設(shè),據(jù)說一次他派人去某藥店買藥,受人奚落,他便發(fā)誓開一家藥鋪,立意做“良心店”,故用此店名。
以人名景物取名。以人名、書名、亭臺樓閣等景物,命商店名頗為儒雅。如南京路上的“仝羽春茶館”,則把盧仝、陸羽兩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而為一作為店名,且十分貼切自然;中正東路(今延安東路)上的“稻香村”,其名取自曹雪芹的《紅樓夢》一書;還有諸如“宛在軒茶樓”、“松月樓素菜館”、“湖心亭茶樓”、“朵云軒古玩店”、“功德林素菜館”、“居士林素菜館”、“冠生園”、“品泉樓”、“麗云閣箋扇莊”、“綠波廊酒樓“、“梅園村酒家”、“老妙香室”、“利男居食品店”、“西湖浴室”、“滄浪亭面館”等店招,皆是運(yùn)用了這種起名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