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和題材的逐漸多樣化,青春文學出現并得到快速發(fā)展,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愈加突出,現階段對青春文學的評價褒貶不一,部分人認為青春文學語言優(yōu)美、結構設計緊湊、貼近青少年生活,有利于青少年語言思維能力和情商的形成,但也有部分人覺得青春文學中過多的闡述愛情、暴力、死亡,使青少年在處理問題時容易極端,本文將結合青春文學的特點,從當代青春文學對青少年文化學習的影響角度展開分析。
關鍵詞:當代青春文學;青少年;文化學習
前言
上個世紀末青春文學開始出現,隨著“新概念作文”比賽的開展,一大批對青春文學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出現,例如:郭敬明、韓寒、饒雪漫、安妮寶貝等,早期青春文學題材主要圍繞青少年的校園、愛情、友情和成長展開,講述溫暖、傷痛、爛漫、悲苦的青春故事;發(fā)展至今又增加了玄幻、異術、穿越等適合青少年品讀的題材。
一、青春文學的特點
(一)過于感傷
由于青春文學的早期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新概念”的影響,而且從事青春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當時并沒有脫離學習生活,所以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個人對學習的抵觸情緒、對愛情的向往、對友情的悲觀態(tài)度、對家庭束縛的抗議等融入作品中,使孤獨、叛逆、悲觀等消極情緒成為青春文學的主色調,雖然這與青春本應有的活力反差明顯,但更容易引起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共鳴,直至現階段青春文學仍然以這樣的基調為主,例如饒雪漫《雀斑》、辛夷塢《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蝴蝶季《讓我們將悲傷流放》等。
(二)與大多數青少年實際生活脫節(jié)
青春文學作品中人物基本都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不用為生活而奔波,也不會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而前途堪憂,每天都生活在制造憂傷,使青春完整的過程中,而現實生活中青少年的家庭情況各異,應試教育直接決定了其未來,緊張的學習生活使青春期相比之下更顯單調,所以青少年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跌宕起伏人生的體驗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青春文學的閱讀來實現,對其依賴性更強,例如郭敬明《小時代》、饒雪漫《我不是壞女生》等[1]。
(三)人文關懷表現不明顯
青春文學受商業(yè)性的影響非常明顯,為了追求市場上的暢銷,青春文學不惜對傳統道德觀進行抵觸,有些作品將金錢至上的觀點烘托的非常明顯;有些作品直接對人類的親情、友情、愛情提出質疑,有些甚至建立在傳統道德基本要求之上,人文關懷表現明顯不足,例如郭敬明《小時代》、《悲傷逆流成河》、安妮寶貝《告別薇安》等。
(四)語言規(guī)范性有待商榷
青春文學為了對悲觀、孤獨進行渲染,在扭轉人們對死亡的常規(guī)看法的同時,也會在語言上進行烘托,例如郭敬明在《悲傷逆流成河》中有這樣的描述“鮮紅的血液從身體中噴發(fā)而出,在我的身邊開出一簇簇美麗的花朵,妖嬈、嫵媚。”使青少年的人生觀受到影響;另外青春文學中會經常使用網絡流行語或派生詞,例如廢柴(沒有用的人)、恐龍(長得不太漂亮的女生)、老大(常被眾人吹捧、但常遭暴打的人)等,使青少年的文學習慣受到影響[2]。
二、當代青春文學對青年文化學習的影響
青春文學的發(fā)展有效的提升了青少年的閱讀興趣,特別是在互聯網的刺激下,知識在實現共享和加速傳遞的同時青少年接受文學的速度和效率呈現出跨越式的提升,這對于青少年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青少年在進行青春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容易找到青春期共鳴,使內心的情感可以得到釋放,使緊張的學習壓力得到緩解,為青少年正常的文化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但青春文學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過于渲染傷感,缺少人文關懷,語言規(guī)范性不夠,如果家長和教師對青春文學的題材和質量不進行合理的控制,對青少年的文化學習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在青春文學中普遍將主人公性格定位于內向孤僻,例如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中的易遙,饒雪漫《沙漏》中的莫醒醒等,青少年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人物性格的影響而在現實生活中不主動與人交流,將文學作品中的夢幻色彩移植到個人的主觀想象之中,進而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對現實生活中的教師、同學產生厭煩抵觸情緒,這對其文化學習具有非常惡劣的影響;另外,青春文學作品中的內容設計過于追求故事性,與當今社會大部分青少年的實際生活狀況存在較大差異,例如郭敬明《小時代》,而青少年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會被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所吸引,對虛構的紙醉迷金的生活產生向往,而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感到無從下手,從而形成憤世嫉俗的人生觀,這對于青少年的文化學習也會產生消極影響;除此之外,青春文學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為了增強時代感,經常引用時下比較流行的網絡語言和新生詞匯的派生,這與青少年日常學習中的語言習慣具有明顯的差別,如果青少年在寫作的過程中盲目效仿,就會嚴重影響文化學習的規(guī)范性,對我國優(yōu)秀語言文化的傳承產生強烈的沖擊[3]。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青春文學對于青少年的文化學習具有雙向性的影響,既可以有效推動又會設置障礙,所以在青少年進行青春文學閱讀的過程中要有選擇性和自控能力,選擇文學質量高、語言相對規(guī)范優(yōu)美、情節(jié)設計合理的優(yōu)秀青春文學作品,對消極故事情節(jié)和不良情緒進行控制,只有這樣青少年才能夠真正吸取青春文學作品的精華,而通過悲傷的故事找到個人的缺點及成長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春英,程瑞敏.當代青春文學對青年文化學習的影響[J].芒種,2013,12(08):143-144.
[2]陳紅波,張云鶴 網絡新詞語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心理及其影響——以青春文學作品標題中網絡新詞語為例[J].科技視界, 2014,01(21):43-45.
[3]葉茂盛.英雄·凡人·欲望符號——中國當代文學中青年形象嬗變簡論[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4.
作者簡介:李育東(1992–), 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