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勝
摘要: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能否積極有效的開發(fā)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直接關系到該課程目標的達成,制約著該課程的實施質量。本文試圖從生命載體形式的資源——教師、學生、家長這幾方面談一談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關鍵詞: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3-0244-02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人力資源主要是指教師(以及有關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因其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兩種性質,在整個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中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我國著名學者吳剛平認為:“生命載體形式的課程資源具有內生性,即它可以能動地產生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教育價值,在課程教學資源中有著特殊的作用?!?/p>
一、深入挖掘教師資源
教師是品德與生活課人力資源開發(fā)的核心要素,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教師的素質對課程資源的篩選、開發(fā)、積累和利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學會主動地和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資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引導并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在社會大環(huán)境里學習和探索,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1、轉變教學觀念,開發(fā)自身的潛能
首先,教師要明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確立正確的課程觀、兒童觀、教師觀、和教材觀?!镀返屡c生活》課程屬于經驗課程、活動課程之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兒童的課程而非成人的課程,它是“學”的課程而非“教”的課程。新實驗的《品德與生活》課程著力幫助兒童感受課程的“個人意義”,力圖利用蘊藏于兒童自己生活中的豐富素材,通過與兒童有限的認識和行動能力相匹配的、他們想做又能做的、豐富而有意義的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滲透其中,把品德教育、科學教育、勞動教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課程成為兒童現(xiàn)實的愉快生活體驗,并成為其生活的引導。因此教師應從“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變成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其次,教師要不斷總結和反思教學活動。作為教師,要經常考慮如何來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并且為增加這方面知識作出不懈的努力;應善于與同事合作,通過交流信息、資源共享、總結反思等有效方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實現(xiàn)從教書型經驗型向研究型創(chuàng)新型轉變。
2、善于利用教師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經歷。
例如,在教學“收獲的感覺”這一主題時,教師向學生講述了自己做“知青”時養(yǎng)雞的一段親身經歷:在那物資短缺,生活艱辛的年代,自己向當地的農民買了12只雞蛋,經過辛勤的勞動和精心的照料,雞蛋孵成了小雞,小雞養(yǎng)成了大雞。其中八只大母雞要下蛋了,主人幾乎每天都能從籠子里撿回一些雞蛋。這個質樸的生活實例深深感動了學生。當我引導學生置換角色說說自己的感覺時,他們完全沉醉在一個“知青”的收獲喜悅之中。
3、充分利用各學科的教師資源
在教學《我的老師》這一課時,教師可在引導學生說出任教本班的所有老師之后,就邀請部分任課老師到教室,與學生一起聊天,請老師說說自己的愛好,說說自己任教這門學科的學習要求。這樣,在輕松愉快地交談中,拉近了學生與老師間的距離,老師成為了學生可親的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激勵部分學生走出教室,到教師辦公室去找沒有請到教室的其他科任教師,并與這些老師說幾句話,回來后向全班同學匯報此行的經過。
二、巧妙利用學生資源
學生是品德與生活課人力資源中的變量,是聯(lián)結家長和教師的紐帶。在品德與生活課課程資源開發(fā)中,要把改變學生角色放在一個顯著的地位上,使學生實現(xiàn)由過去的旁觀者、使用者和學習者變成主人翁、開發(fā)者和協(xié)調者的角色轉變。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自身的學習和探索活動服務,把學生作為家、校聯(lián)結的利益紐帶,調動學生家長的積極性,使家長也成為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力量。
1、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悟道德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同時還是教學的資源,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是一個能動的認知體和生命體。學生的素質不是直接從他人那里獲得,而是通過自身能動的活動發(fā)展起來的。例如,在組織“上學去”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調查將本班學生按住址相近原則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互相認識并交流自己日常的上學過程。通過交流加深對身邊環(huán)境的了解,增進友情,相互取經,之后各小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師把握時機加以點撥。如此,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的生活世界中去,使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信息資源被挖掘出來,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
2、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感
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品德結構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統(tǒng)一體,這是個體道德素質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有機整體。而其中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結構的核心,它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是兒童知行轉化的橋梁。如在“我們的校園”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參觀校園”的游戲。在活動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參觀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學會求助、商量、合作,并考慮怎樣才能更好將參觀活動的成果向大家匯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見聞和感想,升華學生對校園的情感。
3、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創(chuàng)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思品教學中,新課標指出“要讓兒童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例如組織“收獲的季節(jié)”這一主題活動時,我們可以給學生一段較長的時間準備,讓學生分小組共同商量探索“秋天和收獲”的途徑與方法。做好活動記錄,觀察日記,以及圖片、資料的搜集;同時,作為活動的引導者,老師們也應該及時地去檢查、引導,激勵。保證學生的活動持續(xù)有效地進行,學生在探究中開闊了視野,發(fā)現(xiàn)了南北方自然景色的變化和差異;在探究中增長了見聞,了解到人們在秋季的衣著變化和皮膚對氣候的反應;在匯報探究結果時,
3、競賽環(huán)節(jié)激勵主動合作探究
“競爭”是支配人類行動的一個重要動力。比起一個人努力,不如和對手競爭能更大地發(fā)揮自身的潛力。鼓勵學生獲取成功,提高他們的成就感。成功是使學生感到滿足,并愿意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引導學生,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學習中設計競賽環(huán)節(jié)能更好的發(fā)揮學生主動合作探究能力。比如上《日本》一課,巧妙地將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成一次競賽活動。
師:噢,差點忘了,剛接到通知,本節(jié)課要組織一場導游海選競賽。說明如下:
PPT:競賽內容: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學習目標)
競賽形式:第一關(讀圖能力——基礎知識和讀圖方法);
第二關(分析能力——知識拓展和合作探究);
第三關(表達能力——歸納總結和課堂檢測)。
競賽規(guī)則:回答問題正確加分,錯誤不減分;簡單的題目加1分,有難度的題目或回答有獨到見解的加雙倍分值。(激勵機制)
獎勵方法:回答問題最多的同學將獲得一次免費日本旅游機會。
(布置課外作業(yè))
師:虛……天機不可泄漏,結果最后再揭曉?,F(xiàn)在請拿出你們最高的IQ和最佳的情商進入競賽狀態(tài)。
……
師:現(xiàn)在公布競賽結果——每個組都獲得了可觀分值,全班都獲勝。獎勵全班都有,頒獎音樂響起……
免費日本旅游的方法是——上網搜索并觀看:《日本自然風光》旅游視頻。記得看哦,這可是作業(yè)來的啵。
為了證實課堂教學采用競賽環(huán)節(jié)更能激勵主動合作探究,對本校初一年級4、5、6、7、8、9、七個班進行比較,課堂教學采用競賽環(huán)節(jié)的4、6、7班比課堂教學沒有采用競賽環(huán)節(jié)的5、8、9班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數次數更多,討論合作更熱烈。
4、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加強學習主動性
現(xiàn)代教育要求我們必須創(chuàng)設一種環(huán)境,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感悟和體驗,進而上升為智慧,逐漸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方法和能力。而地理學科教學更體現(xiàn)了這種特色,所以應該充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多元化地理課堂,讓學生從不同途徑和角度獲取信息,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鍛煉思維,掌握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初一學生對世界地理普遍感覺較難學,缺少親身體驗,閱讀面較窄,空間感較差等問題。在教學中多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體驗,多運用視頻、圖片、動畫等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多一些地圖或簡圖幫助學生提高讀圖分析能力。所以在《日本》這一課堂上,利用地圖達到10幅,利用次數達到16次,利用景觀圖達到20幅,幻燈片40張(其中動畫演示的10張)。充分利用了多種地理資源,加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對于地理資源,除了上述外,還有視頻、FLASH、新聞時事熱點問題、生活事件、教具等。在教學課堂中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最有效的地理學習資源,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生存環(huán)境,加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經過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長期的思維訓練,新鮮的事物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而產生學習欲望,不斷的,經常的讓事物變得有新鮮感,學習欲望就會不斷的持續(xù)下去從而形成一種主動學習的習慣。所以把這種理念引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就是根據地理學科特色,在教學內容方面,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地理位置情景化,把難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之間因果關系具體化;在教學行為方面,根據實際需要變換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根據實際需要展示不同的教學基本功。使教學內容和教學行為保持新鮮感,不斷的激發(fā)學生興趣,逐漸養(yǎng)成主動學習習慣,適應終身學習發(fā)展需要。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第十八中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地理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