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喬
“意外生成”是指課前無法預設的、充滿變數(shù)的生成,也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的難題。同時,正是有了這種不確定,課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師生才有了智慧和創(chuàng)造。但是,意外生成又是一把雙刃劍,處理不當可能會傷了自己。
案例1:《琵琶行》
師: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命運有哪些相似之處?
生1:他們都很有才華,一個擅長琵琶,一個擅長寫詩。
生2:一個年老色衰,淪落江湖,嫁給商人。一個為國為民,上書勸諫皇帝,卻被貶官。
生3:他們都有一腔怨憤之情。
生4:他們都是同病相憐。
生5:社會對他們都很不公平。
……
以上討論基本上都在預設范圍之內(nèi)。突然有個學生說:他們本來都是長安人。
眾:哈哈!
(可能大家都覺得他的觀點太膚淺,沒什么意義)
師:你的說法確實與眾不同,但這好像不是很重要的吧?
生:(沉默)
師:請坐。哪位同學還有不同看法?
……
反思:他們都是長安人,真的無關緊要嗎?課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個大錯。輕率的否定不僅錯過了解讀課文的很好的契機,還嚴重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其實只要仔細想想,這個學生的思維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回到了思維原點∶只因為他們都是長安人,從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淪落到潯陽這個蠻荒之地,心里才會如此失落。只因為他們都是長安人,現(xiàn)在遠離長安,才會有去國懷鄉(xiāng)的深沉感慨和悲傷。離開長安,不僅意味著社會地位的改變,還會產(chǎn)生一種被邊緣化被拋棄的心理。從白居易的方面看,當然還有心系朝廷,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如果當時能夠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去品讀感悟,把握人物的深層心理和微妙的情感,體味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情感體驗,那一定是非常精彩的生成。
失誤原因:
1.思維有定勢,原先預設的內(nèi)容在腦子里根深蒂固。
2.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沒有真正轉(zhuǎn)變。
3.缺乏課堂教學機智,思維觸角不夠敏銳。
案例2:《咬文嚼字》
原文: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或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師:王若虛為什么要改《史記》?
生1:可能覺得原文太啰嗦。
師:你覺得他改得好不好?
生1:我覺得改得還可以,就是最后那個修改有點不妥。
師:為什么不妥?
生1:因為他把“因更復射之,終不能復入石”刪掉了,而這句是最重要的一句。
師:為什么是最重要的?
生1:人在高度緊張狀態(tài)往往能超水平發(fā)揮,就是急中生智吧,后來再試就不行了。
師:這是急中生智嗎?
生2:沒有智啊。
師:那你以為是什么?
生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師:好!很有哲理性。
生3:老師您說他后來為什么就射不進去?難道他就不能再集中注意力射一次嗎?
生4:我看是巧合,瞎貓碰上死老鼠,沒準正好射進石頭縫里。
眾:哈哈!
以上生成,完全出乎預設之外,原來的預設是希望通過王若虛為什么要改《史記》的討論,來評價作者的觀點。結(jié)果誤入歧途,變成了探討為什么石頭再也射不進去。
反思:李廣射石時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是超常發(fā)揮還是碰巧?后來為什么就射不進去?是不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看起來討論得熱熱鬧鬧,但是,這些與學習目標有關嗎?作者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實際上是為了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和圍繞中心選材,上述討論固然精彩,但卻明顯偏離了文本,游離于目標之外。這樣的生成,價值不高。
失誤原因:
1.問題設計的不夠完善,應該改為這樣問:王若虛為什么要改《史記》?作者是怎么認為的?因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有自己的思考,更要注重作者的觀點。
2.被意外生成所干擾,忽視了生成的價值。
3.完全順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缺乏必要的引導。
沒有生成的課堂是沒有生命氣息的,但“生成”又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面對意外生成,該怎么辦呢?我認為,一是增加課堂的彈性,盡量充分地預設,并在預設時留下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度。二是要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稀奇古怪的情況,有時會打亂課前的設計,這時教師應根據(jù)生成的具體情況,靈活恰當?shù)剡M行調(diào)整。三是教師要善于引導,既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也要注意教學目標的達成。當學生的生成有偏或有誤的時候,要予以必要的糾正;當學生的生成有可取之處時,要想辦法提升生成的價值;當學生的生成很有價值時,要把它轉(zhuǎn)化為師生共享資源。(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