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幸福
【摘 要】在橋梁樁基礎施工中,由于地質等方面原因會出現(xiàn)坍孔、縮孔、斜孔、漏漿、卡鉆、埋鉆等各種施工難題,本文從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工藝、事故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論述,希望對類似問題處理有借鑒價值。
【關鍵詞】沖擊鉆;鉆孔;坍孔;卡鉆;清渣
1 引言
沖擊鉆鉆孔灌注樁是目前高速公路、鐵路橋梁基礎普遍采用的基礎形式,它具有施工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安全等諸多優(yōu)點,且具有單樁荷載大、孔徑大、持力層較深的特點,但其屬隱蔽工程,受地質、有無水、埋置深淺及樁的承載形式、截面面積等因素影響,施工時會出現(xiàn)各種故障,如何預防一些可以避免的工程事故,以及出現(xiàn)事故后又該如何處理,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是廣大工程施工者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鶴大高速公路工程中鉆孔灌注樁施工,分析沖擊鉆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出現(xiàn)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 鉆孔常見事故原因及防治措施
2.1 坍孔
在鉆孔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鉆孔內水位突然下降,孔口冒細密的水泡,就表示有孔壁坍陷跡象。此時,出渣量顯著增加卻不見鉆頭進尺,隨之鉆孔負荷顯著增加,泥漿泵壓力突然上升,極易造成憋泵。所以一旦坍孔,鉆孔便無法正常進行,由此易造成掉鉆、埋鉆事故。
2.1.1 造成坍孔原因
(1)土質松散,泥漿相對密度不夠,泥漿護壁不好,使孔壁未形成堅實的泥皮狀態(tài)。
(2)松軟地質層鉆進過快或回轉速度過快,空鉆時間過長,或沖程太大。
(3)出渣后未及時補充泥漿,或由于地質原因孔內出現(xiàn)透水層,使孔內泥漿流失造成孔內水頭高度不夠,或孔內水位低于地下常水位。
(4)護筒埋置過淺,周圍未用粘土緊密填封,下端護筒孔口漏水、或孔口長期浸泡松軟。
(5)有重型機械在周圍作業(yè),震動強度過大,或鉆機接觸護筒,震動使孔口坍塌。
(6)清孔后泥漿的相對密度、粘度等指標降低,清孔時間過長或停頓時間過長,或將泥漿循環(huán)管口直對孔壁。
(7)吊放鋼筋籠時碰撞孔壁。
(8)成孔后待灌時間或砼灌注時間過長。
2.1.2 防治措施
(1)重視護筒埋設環(huán)節(jié),在松散易坍的土層中,護筒的埋置深度適當加大,周圍必須用粘土緊密填封,確保護筒埋置穩(wěn)固、嚴密。
(2)選用優(yōu)質泥漿,隨時注意控制泥漿比重,在松散粉砂土或流砂中鉆孔時,應選用較大比重、粘度的泥漿。選用優(yōu)質粘土制作泥漿,要求粘土中不得含有沙石等雜質,對泥漿的相對密度、粘度、膠體率進行嚴格控制,使其各項指標均達到合格,必要時投入適量片石,低沖程錘擊,使片石粘土混合物擠入孔壁,從而起到較好的護壁作用。鉆孔上段6~7米時,可不必向孔內輸入清水,讓鉆渣自然形成濃稠的低質泥漿護壁,特別是護住護筒底腳處的孔壁(這一位置最易坍塌)。
(3)控制孔內水位,始終保持孔內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域性水位變化過大時,采取增高水頭、提高護筒等方式保證水頭的穩(wěn)定。
(4)控制鋼筋籠的吊放,搬運、吊裝鋼筋籠時,防止變形,吊放時對準孔位,使鋼筋籠緩慢、順直、勻速下落,謹防碰觸孔壁,鋼筋籠焊接應加快速度,盡可能縮短沉放時間。
(5)清孔時應指定專人負責補水,既要保證鉆孔內必要的水頭高度,又要保證供漿管不正對孔壁,沖刷孔壁。
(6)控制砼待灌時間,灌注砼時,提高導管的拆裝效率,盡可能縮短砼的灌注時間。
(7)發(fā)生孔口坍塌時,可立即拆除護筒并回填鉆孔,重新埋設護筒,將護筒周圍土夯實填密實重新鉆孔,坍孔部位不深時,可用深埋護筒法。
(8)發(fā)生孔內坍塌時,判明坍塌位置,回填片石和粘土(或砂礫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孔處以上1~2m,小沖程錘擊,擠壓護壁,如坍孔嚴重時應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積密實后再進行鉆進。
(9)因地質原因造成塌孔的,如遇溶洞、暗河、流沙層等,則會同業(yè)主、設計、監(jiān)理、地質檢測等部門研討處理方案,由上級部門出臺相關措施辦法,方可進行施工。
2.2 鉆孔偏斜
成孔后出現(xiàn)較大垂直偏差或彎曲,斜樁斜度超出規(guī)范范圍或樁位偏離設計樁位等稱為鉆孔偏斜,鉆孔偏斜會使灌注樁施工時鋼筋籠難以吊入,或造成樁的承載力不滿足設計要求。
2.2.1 偏斜原因
(1)鉆機安裝就位穩(wěn)定性差,鉆機底座未安置水平或是產生不均勻沉降。
(2)鉆孔中遇有較大孤石或探頭石。
(3)作業(yè)時,鉆桿彎曲,接頭不正。
(4)軟硬地層交界處,巖面材質硬度相差懸殊,巖面松軟側鉆進,或巖層呈斜狀分布或遇卵石層,鉆頭受力不均造成偏斜。
2.2.2 防治措施
(1)因鉆機傾斜方面造成的,安裝鉆機時要使轉盤、底座水平,使滑輪軸、護筒中心、樁位三者在一條垂直線上,并經常檢查校正。已造成偏斜的應先移開鉆機,檢查鉆孔壁情況,如果鉆孔壁比較穩(wěn)定,則應加固施工范圍內的地基或加大鉆機的支撐面積,而后,重新安裝鉆機恢復施工。
(2)因地質構造引起的,如遇到不均勻地層、斜狀巖層或碰到孤石時,先分析清楚巖層的走向,而后采用適當的回填材料(回填材料一般為片石加粘土等組成的混合物)將鉆孔回填至計算確定的高程處,靜置一段時間后恢復施工,并應采用自重大的鉆機,施工時應控制進尺,低速鉆進。
(3)偏斜較小時,確定偏斜位置,在偏斜處吊住鉆頭上下反復掃孔,以便削去硬土,使孔正直;偏斜嚴重時,應回填粘土、片石等組合材料到偏斜處0.5m以上,待沉積密實后再繼續(xù)鉆進,也可以在開始偏斜處設置少量炸藥(少于1kg)爆破,然后用砂礫石和片石等回填到該位置以上1m左右,待沉積密實后重新沖鉆。
2.3 擴孔
擴孔現(xiàn)象在鉆孔樁施工中比較常見,一般表現(xiàn)在樁體局部孔徑過大,經常說的“大肚子”。
原因以出現(xiàn)暗河、流沙、溶洞等地質原因造成最為突出,在地下水呈運動狀態(tài)、土質松軟的地質結構層易出現(xiàn)擴孔,如操作不當鉆錘擺動過大也易出現(xiàn)擴孔,擴孔嚴重則為塌孔。
若孔內局部的擴孔,鉆孔仍可達到設計要求的深度,則不必進行處理,只是在灌注過程中加大砼的數量,控制砼灌注過程中的孔深檢測則已。若擴孔嚴重至孔內坍塌,影響鉆進時,則按塌孔事故原則處理。
2.4 掉鉆、埋鉆、卡鉆
鉆頭脫開鋼絲繩掉入孔內視為掉鉆,掉鉆后坍孔將鉆頭埋住視為埋鉆,鉆頭卡在孔內無法上下運作視為卡鉆。
2.4.1 掉鉆、埋鉆、卡鉆原因
(1)操作不當,強提、強扭,使鋼絲繩超負荷斷裂。
(2)鋼絲繩繩卡錨固不牢固或是過度陳舊、磨損斷絲嚴重未及時更換。
(3)機械設備故障、電力故障引發(fā)。
(4)沖擊鉆孔時鉆頭旋轉不勻,產生梅花形孔,或孔內有探頭石等均能發(fā)生卡鉆。長護筒傾斜下端被鉆頭撞擊變形鉆頭傾倒也能發(fā)生卡鉆。
(5)鉆孔經過巖層分界面時相鄰巖層強度差別較大、操作中未及時根據地質情況調整鉆頭的行程等原因引起卡鉆現(xiàn)象。
(6)由于地質塌孔、墜落物等方面原因,落下的材料等造成卡鉆、埋鉆。
2.4.2 防治措施
(1)經常檢查機械、電力等,經常檢查鋼絲繩及聯(lián)結裝置的磨損情況,及時更換磨損件,防止掉鉆。
(2)熟悉樁位地質情況,用低沖程時,隔一段時間要更換高一些的沖程,使沖錐有足夠的轉動時間,避免形成梅花孔而卡鉆。
(3)為了便于掉鉆后打撈,需在鉆錘上預先焊接打撈環(huán),再在打撈環(huán)上纏繞鋼絲繩等。
(4)對于掉鉆,宜迅速用打撈叉、鉤、繩套等工具打撈。
(5)對于埋鉆,較輕的是糊鉆,此時應對泥漿稠度,鉆渣,進出口,排渣設備進行檢查、計算,并控制適當的進尺。若已嚴重糊鉆,應減小沖程,降低泥漿稠度,并在粘土層上回填部分砂、礫石。
(6)鉆孔壁出現(xiàn)局部坍塌且大部分鉆孔壁處于穩(wěn)定時造成埋鉆,直接用鉆機起吊“打撈器”入孔進行打撈。打撈前,先用“探針”探明鉆頭在孔中的位置為制定打撈方案提供依據。應先加大孔內泥漿的濃度,將旋轉鉆頭放入安全的深度范圍攪動泥漿以加強鉆孔壁,而后,采取“氣舉法”清除鉆頭上方的沉積土和淤泥,確認鉆頭已露出后再實施鉆頭的打撈工作。打撈設備必須保證在抓住鉆頭后盡量一次成功,避免起吊至空中再度落入孔中的現(xiàn)象發(fā)生。
(7)卡鉆時,不宜強提,只宜輕提鉆頭。如輕提不動時,可用小沖擊鉆沖擊,或用沖、吸的方法將鉆頭周圍的鉆渣松動后再提出。
(8)由于“探頭石”引起的卡鉆,可以適當往下放鉆頭,而后,強力快速往上提,使“探頭石”受瞬間沖擊縮回,從而順利提起鉆頭。
2.5 護筒漏漿
護筒外壁向外側冒水或泥漿成為護筒漏漿,護筒刃腳或鉆孔壁向孔外漏泥漿的現(xiàn)象稱鉆孔漏漿。一旦漏漿,護筒內水頭降低,孔內壓力并得不到保障,易引發(fā)坍孔,也會造成護筒傾斜、位移及周圍地面下沉。
2.5.1 形成原因
(1)護筒埋設太淺,周圍填土不密實,或護筒的接縫不嚴密,或護筒水位差太大,在護筒刃腳或其接縫處產生漏漿。
(2)鉆頭起落時,碰撞護筒,造成漏漿。
(3)鉆孔中遇有透水性強的流沙層、砂礫層或地下水流動的地層如暗河、溶洞等,鉆進時會有稀泥漿向孔壁外漏失。
(4)護筒內水位過高,水柱壓力過大,造成漏漿。
2.5.2 防治措施
(1)埋設護筒時,護筒四周土選擇含水量適當的粘土,要分層夯實。護筒采用鋼制護筒,其主要作用是固定樁位,控制孔口有一定的水頭,保護孔口防止塌陷,不穿孔。在旱地上埋設護筒一般采用挖埋法,埋置深度以進入好土不小于1m,并在護筒周圍對稱地、均勻地回填最佳含水量的粘土要分層回填夯實,以達到最佳密實度。在水中埋設護筒可采用振動加壓下沉法。護筒底一定要下沉至硬土1米以上,否則易坍塌、穿孔。
(2)起落鉆頭,要注意對中,避免碰撞護筒
(3)護筒刃腳漏漿,可用粘土在周圍填實、加固;如護筒接縫漏漿,可用潛水工下水進行作業(yè)堵塞。
(4)適當降低護筒內的水頭。施工中,嚴格控制好護筒內水位,一般情況下,以保護高于筒外施工水位1.5m為宜。水頭過高易從護筒底腳處產生空孔現(xiàn)象,水頭過低又會減弱孔內的水壓,降低外滲護壁作用,甚至產生“反滲”現(xiàn)象。
(5)如護筒嚴重下沉、位移,則應返工重埋護筒。
(6)因地質原因引起漏漿的,如孔壁漏漿不嚴重(如地層裂隙),可倒入粘土或填入片石、碎卵石土或增加水泥、鋸末等混合材料,以增強護壁。如孔壁漏漿嚴重,如遇流沙層、砂礫層暗河、溶洞等,則需向業(yè)主、監(jiān)理、設計等有關部門反應相關情況,由上級部門制定防治方案,進行“堵漏”。
2.6 樁底沉渣量過多
清孔的目的是抽、換孔內泥漿,降低孔內水的泥漿相對密度。樁底沉渣量過多,不僅使樁頂承載力降低,且易引起樁身砼產生夾層,甚至發(fā)生斷樁。
2.6.1 造成原因
(1)清孔不干凈或未進行二次清孔。
(2)泥漿比重過小或泥漿注入量不足,難以將沉渣浮起。
(3)鋼筋骨架吊放過程中未對準孔位,碰撞孔壁將護壁泥皮掛落孔底,鋼筋骨架對接時間過長,使泥漿沉積或塌孔。
(4)清孔后待灌時間過長,使泥漿沉積。
(5)機械等外界因素造成泥漿未形成循環(huán),使泥漿沉積過厚甚至塌孔。
2.6.2 防治措施
(1)對機械設備等進行定期檢修,防止因故障影造成沉渣過多。
(3)成孔后,鉆頭提高孔底10cm-20cm,保持慢速空轉,維持循環(huán)清孔時間不少于30分鐘。
(4)采用性能較好的泥漿,控制泥漿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直接置換,根據設計要求、鉆孔方法、機具設備條件和土層情況選定適應方法,應達到降低泥漿相對密度、清除沉渣或盡量減少其厚度的目的。
(5)鋼筋骨架吊放時,孔位中心與鋼筋骨架中心對正,防止碰觸孔壁,加快鋼筋焊接速度,盡可能減少鋼筋焊接的時間,從而減少沉渣。
(6)清孔后,應從孔口、孔中部和孔底部分提取泥漿。測定要求的各項指標,要求這三部分指標的平均值,應符合質量標準的要求,取樣盒吊到孔底,灌注水下砼前取出樣盒檢查沉淀在盒內的渣土,其厚應不大于設計規(guī)定。
(7)開始灌注砼時,導管底部至孔底距離控制在30cm-40cm,應有足夠的砼儲備量,使導管一次埋入砼內1m以上,以利用砼的巨大沖擊力“吹漸”孔底沉渣,達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3 結束語
以上分析鉆孔灌注樁鉆孔施工事故原因及防治措施,其可實施性在實際施工中均得以驗證,進而正確、有效的指導了鉆孔灌注樁的施工,成樁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對鉆孔樁施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希望施工或監(jiān)理人員增強責任心,沒有問題加強預防,出現(xiàn)問題冷靜處理,為百年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 第一冊 土建工程。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JTJ 041-2000 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