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濟洋熱愛旅行,稱之為“運轉(zhuǎn)”,大學期間他基本上走遍了全國的主要鐵路線。他喜歡研究鐵路運行圖,不但可以背誦全國列車時刻表,默寫線路名、站名,畫出全國鐵路運行圖,還結(jié)合全國各條主要線路的特點,探索售票規(guī)律。2009年起,他志愿從事鐵路售票相關工作,幫助20萬人買到回家的車票;同時探索出一系列購票技巧,其撰寫的《鐵路客票購票攻略》等數(shù)十篇文章,在網(wǎng)絡上廣泛轉(zhuǎn)載。
2011年本刊采訪后成為當年春運熱門人物,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等眾多媒體采訪,央視《新聞周刊》將他評為2012年度新聞人物之一。人們稱他為“春運活雷鋒”和“北大售票帝”。
2012年,他將旅行中寫下的隨筆輯錄成冊,出版了文集《旅行是為了在路上》。后一位學生導演以他的故事為基礎,拍了微電影《找北記》。
目前,裴濟洋已完成香港中文大學海外中國研究和比較歷史學兩個專業(yè)的研究生學習。
為知而知。是我一直信奉的格言。求知不為功利目的,不為外在的榮譽與虛名,只為自己內(nèi)心中的理想與堅持。在我看來,激情與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它也會在潛意識當中驅(qū)動我不斷朝那個方向前進。但在大學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曾陷入到“灰度概念”中,明明喜歡一件事,卻口是心非說不喜歡;或者明明不喜歡一件事,卻不斷說服自己要喜歡?;叶雀拍钍亲龀墒虑榈拇髷?。
我一直就對鐵路、航空有著濃烈興趣。2009年,大一那個暑假,我到一家火車票代售點兼職,跟著一位北京站退休的老師傅學習鐵路知識以及火車票售票方法。師傅要求我背誦列車時刻表,默寫線路名、站名,一個暑假下來,我已經(jīng)能獨立畫出全國鐵路運行圖了。開學后,我開始在北大校內(nèi)的售票窗口做志愿者。從2009年到2012年,每逢春運、暑運、黃金周期間,我?guī)缀醵紩霈F(xiàn)在窗口。憑借著自己對鐵路線路的熟悉,結(jié)合全國各條主要線路的特點,以及各車次的售票情況,慢慢地,我探索出一套購票技巧,后來就形成了《購票攻略》。2011年前后我和幾位同學一起把它翻譯成8種文字。
每年寒暑假,北大訂票室都會承擔全校上萬張學生票的訂票制票工作。由于鐵路運力有限,許多同學的訂票需求是無法滿足的。于是我就運用購票技巧,適當調(diào)整同學們的訂票要求,這樣就能讓更多同學買到票、回到家。
除售票之外,我還喜歡自己沿著鐵路線去“運轉(zhuǎn)”,大學期間基本上走遍了全國的主要鐵路線。從2009年起,我?guī)缀跏且挥姓麎K時間就會想著跑出去,沿著中國鐵路運行圖去“刷線路”,每次總想著走不同的線路、去不同的地方。似乎在每條線路上,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音都是有些不一樣的。然而,這樣做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大家找實習、找兼職、找國外暑期學校、找交流項目的時候,我的心思都花在鐵路和讀書這兩件事上面了。坦白來講,我猶豫過,而且不止一次質(zhì)問自己:我這樣“放肆”地坐火車,這樣“無節(jié)制”地撲在窗口售票,是不是會徹底成為一個與身邊人脫節(jié)的人?學習總要講究心無旁騖,而我心里像長草一樣,一次次想要跑出去,這會不會影響學習?……
我不止一次在從北大西門到北京西站的374路車上這樣糾結(jié)、掙扎著。甚至有一次,車走到公主墳站之后,我突然覺得自己不該去“運轉(zhuǎn)”,于是趕忙下車,穿過天橋走到三環(huán)東側(cè),之后原路返回。走進校園的那一刻,我想,我應該靜下心來學習了。但是回到宿舍,放下收拾好的背包,當我要把一件件東西歸位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又是那樣“懦弱”,覺得自己這樣“退縮”回來簡直是在和夢想妥協(xié)??纯幢恚粋€多小時就這樣耗過去而一無所獲。于是我心一狠,“該運轉(zhuǎn),就運轉(zhuǎn)”,馬上拿起包沖出南門,攔到一輛出租車一路狂奔到西站,終于在火車開車前2分鐘趕到了車廂門口……
沒有什么事情比“糾結(jié)”更最浪費時間了。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偏偏想著另外一件事,轉(zhuǎn)過頭來做這件事的時候又想著原來的事,這樣摩擦摩擦,時間就一分一秒被消耗掉了。想做什么事情卻不敢做、不愿做、不去做,但同時又沒能做成另外一件事情,這就是“灰度概念”造成的惡果。
我摯愛鐵路,也摯愛海外中國研究、歷史和哲學。在北大讀書期間,我主修哲學專業(yè),興趣也是在中國歷史與思想文化方面。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究生期間,我先后學習了兩個專業(yè):海外中國研究和比較歷史學。我希望了解西方學者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中國思想以及當代中國的一些熱門問題。
赴港之初,我又與“灰度概念”做了一番斗爭。之所以選擇香港中文大學,是因為我摯愛新儒家,我的本科畢業(yè)論文研究的就是唐君毅哲學思想,也讀過錢穆、余英時先生的一些著作,我那時下定決心一定要去“新亞書院”讀書。然而,當時身邊充斥著另一種聲音:既然出去讀書,為什么不選擇美國、英國,而偏要選擇香港?為什么去了香港,還要學習文科,而不去讀能夠賺大錢的金融、商科?
我那時真的猶豫過,我花了一個暑假時間去企業(yè)實習,甚至有一個月時間我在研究商學院的招生簡章,一度想要考GMAT,并且重新準備自己的個人陳述和簡歷,把自己包裝成一名合格的商學院學生。但是,我在提交申請的前夕,再一次動搖了:這個人還是我嗎?我真的喜歡這些嗎?我真的要出賣自己的興趣來賺錢嗎?
大把時間過去了,我的文科申請和論文寫作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然而,興趣的力量終歸是無法抗拒的。我在截止日期之前的一周完成了論文的寫作并提交給學校。后來在香港讀書期間,我也有過幾次在“人文”與“實用學科”之間搖擺,一次次動搖,又一次次把自己拽回來。拽回來之后,回頭看看,那些因為陷入“灰度概念”而糾結(jié)的時間實在是最不值得的浪費。
最為強大的力量還是自己的“初心”,它會把我拉回到自己想走的軌道。如果讓我再做一次選擇,我會更早關注海外漢學動態(tài),同時試圖把鐵路研究與公眾史、社會史結(jié)合起來。相信一定很有意思。公眾史學是當下比較熱門的歷史學分支,它研究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史。它倡導歷史是“我們的過去”而非“他們的過去”。鐵路并非一種簡單的交通方式,它的發(fā)展深刻影響著經(jīng)濟與貿(mào)易的發(fā)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的地緣觀念以及社會觀念。我很想透過史料和檔案,比如研究一下清末民初的粵漢鐵路修建如何影響了湖廣地區(qū)的革命,1936年的奉天是否跑過時速110公里的列車,我們今天的鐵路網(wǎng)與孫文先生《建國方略》里的規(guī)劃又有多少重合的地方。
無論售票還是做學術,我的動機、根本原因,都是超越功利的熱愛。因而,最可怕的失敗,不是嘗試一件事情未得成功,而是糾結(jié)。一條路走到底還有成功的可能,而糾結(jié)則永遠不可能成功。寧可堅持夢想而失敗,也不要畏葸不前、不愿嘗試,那樣只能遺憾終生。
Q&A
Q:你認為大學里最重要,容易被忽視的資源有哪些?
A:圖書館資源。大學期間最不后悔的事情莫過于讀經(jīng)典、讀好書。自由閱讀是比任務型閱讀更能提升自我的途徑。要利用大學圖書館資源,多去接觸一手文獻,特別是在老師指導下查閱檔案資料和內(nèi)部參考資料,這些資料是走出校園后難以得到的。
Q:你在大學里做過最出格、最大膽的事情是什么?
A:一是翹掉一些課去旅行。有些地方,如果當時不大膽走出去,以后恐怕難有精力、難有興致去走,比如2009年去了霍林郭勒、二連,2010年大二的時候獨自去了新疆、西藏,2011年又深入南疆和田,還去了漠河、額濟納等地方。
二是自找苦吃,選修了一些有挑戰(zhàn)的課程,比如《研究生古希臘語》、《拉丁語》、《古籍版本學》、《謝林哲學》(研究生討論班)等等。這些都不是教學計劃要求的課程,其難度非常高,最后的分數(shù)也慘不忍睹,但這些課程學到的知識我至今仍然記得,高難度課程帶給人的挑戰(zhàn)和鍛煉是“水課”無法比擬的。
Q:如果回到本科時光,你肯定不會逃的課是什么?
A:一定不會逃的有老教授以及個人閱歷非常豐富的老師主講的課程,德高望重、見多識廣的老師帶給青年學生的影響是遠超出書本知識的;此外,那些同堂學習的同學都特別優(yōu)秀而自己卻信心不足的課程,這種課程事實上是帶給自己提高最多的,特別是研究生、博士生的講座,這些確定了自己研究方向的高年級學生會在課堂上帶來許多讀書治學心得。這樣的課堂也比一般的本科課程有更為濃厚的學習氛圍。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