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F-22“猛禽”,一個無論對于軍迷還是偽軍迷都早已如雷貫耳的名字,如今正干勁十足地書寫著屬于它自己的傳奇。可是有誰會記得,在F-22耀眼的光芒背后,還有一個與它同樣優(yōu)秀的“孿生兄弟”,在沒有來得及登上舞臺一展身手的時候,就被無情地扼殺在了搖籃里!
這就是YF-23,一架被許多軍迷惋惜地稱作“敗者為王”的戰(zhàn)斗機。
想當年,都姓“Y”
20世紀80年代,為了給F-15“鷹”式戰(zhàn)斗機找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美國空軍向各大航空器制造商征集新機型的設計方案。最終,只有兩份圖紙進入了軍方的“法眼”。因為都還處于原型機試驗階段,所以它們的代號前都被加上了字母“Y”——這就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的YF-22戰(zhàn)斗機,以及諾斯羅普公司與麥道公司聯合出品的YF-23戰(zhàn)斗機。由于軍方必須在這兩種方案中選擇一個,以此作為未來戰(zhàn)斗機發(fā)展的標桿,所以,YF-22與YF-23這兄弟倆從一出生就注定要進行一場生存之爭。
各走各的路
美國空軍對這款新型戰(zhàn)斗機的要求是這樣的:航程要比F-15遠,可以超聲速高空巡航,具有隱身能力,機動性好,易于維護。不過,這么多的技術指標,究竟優(yōu)先發(fā)展哪一項,并將其作為自己的招牌特色,不同的研發(fā)團隊當然會有不同的選擇。結果,YF-22與YF-23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YF-22側重于提高機動性能和近距離格斗能力,而YF-23則更看重巡航速度與隱身性能。那么,究竟走哪條路更能討軍方的歡心呢?其實,當時不僅是這兩架飛機的設計團隊心中沒底,就連軍方自己也很糾結,不知道該選哪個好。原因很簡單,它們都太優(yōu)秀了!
被嫌棄的鴨翼
鴨翼又稱為前置翼,就是將尾翼前移,放在主翼前方的一種設計,因為酷似鴨子的蹼而得名。這種機翼布局的優(yōu)點是可以使飛機不易失速,提升機動性能,但缺點是很容易造成機身不穩(wěn)定。20世紀80年代,有一句名言在美國空軍中廣為流傳:“鴨翼最好的位置是在別人的飛機上。”受此影響,曾經被廣泛看好的鴨翼布局被YF-22與YF-23雙雙拋棄,沒能登上新一代戰(zhàn)機的設計圖紙。
不惜代價,只求隱身
說起今天的F-22“猛禽”,它的一大標簽就是出眾的隱身能力。不過,早在它還姓“Y”的時候,它的兄弟YF-23就已經在隱身性能上超越了它。這倒不是因為YF-23使用了什么更先進的隱身材料,而是它在機身設計上大做文章,搶得了先機。
機翼:YF-23的菱形機翼繼承了B-2轟炸機的隱身技術,可以實現“四波瓣反射”,也就是將雷達波集中反射到四個方向上。而YF-22只能實現“八波瓣反射”,雷達在八個方向上都能探測到它,被發(fā)現概率整整比YF-23高出一倍。
尾翼:YF-23并沒有像YF-22那樣采用傳統(tǒng)的水平尾翼加垂直尾翼的四尾翼設計,而是獨創(chuàng)出一種V字形尾翼,大大減小了飛機側面的雷達反射截面積。
進氣口:YF-23將發(fā)動機進氣口設置在機翼下方,進氣口周圍安裝有多孔式附面層吸除裝置,進氣道向內、向上彎曲,將壓氣機葉片完全隱藏,最大程度獲得了隱身效果。
噴口:YF-23沒有采用矢量控制系統(tǒng),由此更加減少了機身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并且提高了紅外隱身能力。
P3-4
動力強勁,耐力卓越
要想保證戰(zhàn)斗機的超聲速巡航能力和跨戰(zhàn)區(qū)遠航能力,發(fā)動機的作用不言而喻。起初,YF-23采用了編號為YF119的傳統(tǒng)渦扇發(fā)動機,取得了不錯的試飛效果。但是,諾斯羅普-麥道研發(fā)團隊并沒有滿足,他們很快為YF-23更換了兩臺YF120發(fā)動機——這種發(fā)動機采用了當時最前沿的變循環(huán)技術,安裝了一種可變面積外涵道引射器,可以在超聲速巡航時以接近渦噴發(fā)動機的方式工作,在亞聲速飛行時再切換為渦扇發(fā)動機模式。而與此同時,YF-22卻很謹慎地選擇了YF119發(fā)動機。這樣一來,YF-23的發(fā)動機推力足足比YF-22高了25%,并且獲得了更加持久的工作能力。
機動性成了犧牲品
雖然YF-23不遺余力地提升著自己的隱身性與動力,
但它的另一項重要指標卻因此大受影響——這就是低速
機動能力。
原來,YF-23采用的V字形尾翼雖然既隱身又輕便,但卻使得飛行操控變得更復雜;為了隱身而放棄使用矢量控制系統(tǒng),也大大降低了飛機在各方向上的機動性;甚至,就連看上去十分給力的YF120發(fā)動機也有一個缺陷——在低速飛行時工作不穩(wěn)定,不能給飛機的低速機動及時提供助力。
不過,在諾斯羅普-麥道研發(fā)團隊的理念中,未來的空戰(zhàn)都會在視距外解決戰(zhàn)斗,YF-23絕不會給對手近身纏斗的機會,所以機動性能被犧牲掉一點根本不算什么大問題??墒牵绹姺揭彩沁@樣想的嗎?
維修口開在哪兒
任何飛機都要做日常養(yǎng)護,所以在機身上開一些維修口就必不可少。但對于隱身飛機來講,機身表面的任何開口都會嚴重破壞飛機的隱身特性,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集中處理——將飛機上維護最頻繁、故障率最高的設備盡量集中在一處,只開一個維修口。YF-22與YF-23在這一點上做得都很出色,它們將武器艙和起落架艙的艙門作為維修口,最大限度保證了機身的隱身性。
兩難的選擇
1990年12月,在經過為期半年的試飛與測試后,終于到了做出選擇的時刻??墒牵瑪[在軍方面前的是兩款綜合實力不相上下的優(yōu)秀戰(zhàn)機,雖然都有些“偏科”,但即便是它們各自的“短板”,也比那個時代的同類戰(zhàn)機更強,給誰判“死刑”都讓人感到于心不忍。
事情一拖就是4個月,漸漸地,一種觀點開始在軍方內部蔓延開來:無論未來的戰(zhàn)斗機多么先進,最終仍將進入對方視野內作戰(zhàn)……
于是,1991年4月,答案終于揭曉了——YF-22勝出,成為下一代主力戰(zhàn)斗機!很快,YF-23就被悄悄地封存,再也沒有出現在世人眼前,F-22隨即“登基加冕”,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對美國軍方當年的選擇耿耿于懷,認為他們錯誤地預計了未來空戰(zhàn)的模式,“冤殺”了更優(yōu)秀的YF-23。但是,假如當初勝出的是YF-23,今天恐怕同樣會有不少人為“猛禽之死”鳴冤叫屈。究竟什么樣的戰(zhàn)斗機才更適合未來空戰(zhàn),大概每一位軍迷心中都會有一個不同的答案吧。
YF-23的小花絮
YF-23一共制造了2架原型機,第一架為黑色,被稱作“黑寡婦Ⅱ”;第二架為灰色,被稱作“灰魅”。
1994年,英國一處空軍基地曾發(fā)生一起軍用機迫降事件,據目擊者稱,那架飛機像極了YF-23。于是有人猜測,YF-23并沒有被廢棄,而是已經變身為高速偵察機。
因為線條優(yōu)美,外觀科幻味十足,所以YF-23經常在動漫作品中出現,成為“異次元世界”的空中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