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生活德育理念為指引建構(gòu)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助于充分發(fā)揮該理念對于德育實踐的指導能力。在指導過程中,學校生活符合核心價值觀,學校聲明、彰顯學校生活的道德性,學校生活引導學生道德成長,是其三大支柱。生活德育指引的家庭、社區(qū)、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支撐系統(tǒng)。
關 鍵 詞 生活德育;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框架
作者簡介 劉長海,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
生活德育是當代中國德育研究的關鍵詞之一,如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當前“德育新課程標準的研制,新教科書的編寫,還有德育課堂教學活動”[1]都體現(xiàn)了生活德育論的基本立場。然而,生活德育論主張通過生活、在生活中開展德育,如果止步于在德育課上應用生活德育理念,顯然又陷入了德育知識化、邊緣化、外在化的誤區(qū)[2]。要使生活德育理念真正成為“我國學校德育改革實踐的指導思想”[1],我們有必要加強操作層面的研究。本文擬依據(jù)該理念,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施框架,闡析通過每時每刻的生活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教育機理。
一、培養(yǎng)有道德的公民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當代公民道德的高度概括,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有道德的社會主義公民,讓學生學會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道德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個字,界定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和學校德育的基本目標。這個目標是基本的、平實的、面向大眾的,在這一目標指導下的德育不追求把所有學生培養(yǎng)成大公無私、舍生取義的圣賢,而是希望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為社會做一定貢獻又能享受人生幸福的“道德常人”[3]。
如果將學習理解為學生的職責,把學生時代的好好學習看作是成年人愛崗敬業(yè)的準備,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在學校教育中把握這二十四個字:學生要勤奮學習,掌握安身立命、服務社會的本領,對自己注重勤儉自強,對他人注重團結(jié)友善,懂禮貌,守誠信,同時這一切都要保持在愛國、守法、平等、公正的范圍內(nèi)。
二、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框架
學校承擔著系統(tǒng)培養(yǎng)新一代公民的責任,相比家庭和社會,學校德育有著系統(tǒng)性、計劃性強的優(yōu)勢,構(gòu)建學校核心價值觀實施框架是本研究的主體部分。研究者在闡發(fā)生活德育理念時主張德育要回到生活,這種“回到生活”并不是回到實存的生活,而是首先要給生活以教育,創(chuàng)造一種相比實存生活更好的生活。杜威也表達過類似的主張,認為學校有責任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那些壞東西,選擇其中最優(yōu)秀的東西,努力強化它們的力量,從而“建立一個凈化的活動環(huán)境”[4]。筆者試將生活德育指引的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框架概括為如下三點。
首先,學校生活符合核心價值觀。完整的學校生活是由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組成的,符合核心價值觀的學校生活應該是由為人師表的教師和已經(jīng)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學生的互動構(gòu)成,但鑒于本文需要分析學校生活對尚未在道德上受過教育的學生的影響,我們試將學生看作學校教育的服務對象,僅分析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學校生活。學校生活符合核心價值觀,意味著當學生走入校門時,一種合乎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正向他們招手:教師敬重和珍惜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敬業(yè)),愿意承擔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新人的責任(奉獻、愛國);依據(jù)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要求,扎實規(guī)劃,準備好相應的學識、能力和態(tài)度(勤奮、自強),愿意和同事通力合作(團結(jié)、和諧);教師尊重學生,將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關心、愛護學生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公正、友善、民主),真誠地進行素質(zhì)教育探索,努力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素質(zhì),杜絕體罰學生等不當行為(敬業(yè)、守法)。從生活德育的視角來看,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呈現(xiàn)這樣的美好生活,并通過持續(xù)的努力讓學生成為這種美好生活的參與者或伙伴,在日積月累的學校生活中習得相應的良好品性。
其二,學校聲明、彰顯學校生活的道德性。盡管“潤物細無聲”是值得期待的教育境界,但為了增強德育的有效性,學校需要不斷地聲明和彰顯學校生活的道德性,引起學生的注意,以免學生對生活中的美好習以為常而不加注意。學校要明確提出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利用校園廣播、班會課、德育課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對師生符合要求的言行以及古今中外人士與此相關的正面言行進行宣傳表揚。學??梢杂“l(fā)本校的《學生手冊》,將其要點印在本校的練習本、備課本、流動紅旗上。學校要重視開學典禮、升旗儀式等大型活動所蘊含的教育機會,教師要重視班會、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課堂上點滴的教育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的積極表現(xiàn)進行表彰,提示學生注意到身邊人的美好品質(zhì)。這些宣傳和聲明可以不斷地向?qū)W生提示成長、努力的方向,促使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
其三,學校生活引導學生道德成長,即教育者善于運用學校生活所蘊含的各種教育機制來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引導學生踐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筆者認為,古今中外那些合乎正義原則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都可以在生活德育的框架內(nèi)找到其合理的位置,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發(fā)揮應有功能。生活德育并不否定既有德育方法的合理性,而是要在該理念指導下,重新組合各種方法,使之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筆者認為,以下方法或機制應該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得到重新闡釋,并且在面向不同年段的學生時要有所側(cè)重,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
(1)生活體驗。個體在清醒狀態(tài)下所進行的任何活動都伴隨著觀察、感知、體驗、歸因等心理活動,盡管這些活動可能并沒有引發(fā)個體言行的即時變化,但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個體的言行和內(nèi)心世界不斷受其影響。我們強調(diào)學校生活應該符合核心價值觀,使個體能夠生活在一個尊重、溫暖、進取、負責的環(huán)境中,逐步形成自信、友善、負責等積極品質(zhì)。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建設文明健康的校園氛圍,對于優(yōu)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擔任學生干部、升旗手,參加志愿服務等),也有助于豐富其生活體驗。
(2)行為強化。行為主義提示我們,對個體的良好行為進行鼓勵性的強化,對其不良行為進行懲罰性的強化,就可以增加良好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減少不良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的良好行為進行表揚、獎勵,表達欣賞,對學生的不恰當行為進行及時的糾正、必要的批評。強化的方式多樣,教師對學生的表揚、批評、獎勵、懲罰有不同的形式。隨著學生年齡增長以及道德成熟,強化的形式可能會更加細微(如教師的微笑、操行分數(shù)等),強化的主體可能會更多地變成同伴或同伴群體中的道德較成熟者。
(3)榜樣示范。學生是富有靈性、善于觀察的,會依據(jù)周圍人的行為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后果而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這是社會學習論者所揭示的道德學習規(guī)律。學校褒獎、表彰師生的良好行為,批評、處分師生的不良行為,就是一種示范。小學低年級學生比較看重較正式的獎懲,在學校大會上校長對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學生的表揚,教師之間相互的贊美,教師對班上一些同學的表揚,往往能夠引起小學生的注意、模仿。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更重視受同伴歡迎的情況,于是,那些得到同學贊賞、擁護的同齡人或者偶像人物成為重要的榜樣。學校加強師德建設,加大對優(yōu)秀教師和學生的表彰力度,有助于促進學生向優(yōu)秀者學習。
(4)虛擬情境體驗。并非所有事件學生都能親歷,并且很難要求教師在某個學生做出積極或不良行為時準時出現(xiàn)進行反饋。因而,基于故事、游戲的虛擬情境體驗及指導成為必要的德育方法。教師可以出示或者講述在游戲時常見的問題,如強壯者欺負弱小者,引導學生思考當事人會有怎樣的感受以及這種情況會帶來什么后果,由此學生可以領悟到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加以注意。同時,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于一些非日常事件的指導,比如如何面對重大疾病、災難等變故。當前中小學德育課努力建立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基本上屬于虛擬情境體驗。不過,虛擬情境體驗不應成為德育的主要方法,因為學生面對虛擬情境時的表態(tài),只有和其在面對真實問題時的行為相符,才能表明其品德發(fā)展情況。教師如果陶醉于學生在德育課、語文課、歷史課上慷慨激昂的發(fā)言,忽視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互動,就會陷入“知性德育”的老路。
(5)說理布道。盡管一味地向?qū)W生灌輸核心價值觀、要求學生表態(tài)被看作是一種不恰當、低效的方法,但是,在合理的學校生活中,學校不斷通過故事、名言等方式向?qū)W生傳輸核心價值觀,對于引導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成長很有助益。學校利用國旗下的講話、開學和畢業(yè)典禮等進行的說理教育,語文課、德育課對美好社會的反復描繪,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健康的世界觀。當然,已有研究也提示我們,社會生活的持續(xù)改善應該與對核心價值觀的講解相伴,否則這種講解就會淪為一種愚民式的洗腦。
(6)討論法。即使是幼兒,也會對為什么要早睡早起、為什么不能打人等提出質(zhì)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兒童渴望尊重的愿望更加強烈,他們的想法需要得到表達。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教師需要意識到對話的重要性,真誠地傾聽學生的觀點,讓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深化和修正認識。即使在對兒童進行行為強化、樹立榜樣時,教育者也要做好相應的講理、討論工作,使兒童知道規(guī)則背后的道理,這樣更有助于兒童的道德成長。
(7)自主實踐法?!敖淌菫榱瞬恍枰獭保诵膬r值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學生能夠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主自覺地踐行核心價值觀。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要逐步學會放手,留心觀察學生的自主實踐,僅在必要時進行相應的提醒和引導,直到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成為自覺的道德行為主體。
三、家庭和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框架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港灣,在家庭中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父母親有機會發(fā)現(xiàn)孩子細微的良好或不良表現(xiàn),及時進行教育。家庭中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注意如下的機制:(1)家庭生活要合乎核心價值觀,父母親要從事對社會有益的工作,相互尊重和支持,愿意以平等的姿態(tài)來面對孩子,尊重孩子,引導孩子成長為對社會有益的人。(2)家庭要彰顯其道德屬性,父母親要通過有聲的語言和有形的活動引導孩子注意到家庭生活所具有的道德屬性,通過節(jié)日慶祝、家庭會議、睡前談心等提醒孩子注意到父母親的勤勞、友善、服務社會、尊重他人等品質(zhì)。(3)父母親要善用家庭教育的各種機制??陀^來說,“最賢明的父母所希望于自己孩子的一定是社會所希望于一切兒童的”[5],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各種機制同樣適用于家庭。父母親在時間、精力、能力允許的范圍內(nèi),應當盡可能地反思、運用各種機制,促進子女更好地成長成才。
我國基層社區(qū)設有文教管理人員,他們的重要職責就是優(yōu)化社區(qū)文化環(huán)境,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社區(qū)核心價值觀教育所應重視的機制與學校相似,如果經(jīng)營得當,社區(qū)也可以為青少年提供較為純潔、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學校、家庭、社區(qū)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都是在現(xiàn)實社會條件下進行的。我國社會目前存在一些缺陷,如誠信危機、貪污腐敗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我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強法律制度建設,用國家機器的強制力量來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就社會德育的各種機制而言,政府正在努力做好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對品德高尚者的褒獎,加強主流媒體的道德引導力度,而最為基礎的機制是社會生活的道德化改造,目前改造力度正在加強,速度正在提高,社會生活有望全面支持公民道德成長。
四、有待深入思考的問題
要對學校生活乃至社會生活加以道德化改造,使生活成為合理的、具有完善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的生活,并非易事。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的阻力值得高度重視。
首先,德育與教育的關系來看,學校生活的道德化改造需要克服學校管理中的急功近利思想,抗拒應試教育的強大壓力。在理論層面,我們認為學??梢越⒁环N比校外更凈化的成長環(huán)境。然而,現(xiàn)實往往無情地否定理論的推演。研究者強調(diào)教師要注重禮儀,對學生多一些賞識[6],但做到這些并不能確保學校生活的德性,因為應試教育背后有強大的推手,使我國學校教育面臨誠信危機。學校宣稱會尊重和愛護每一個學生,然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單一,給分數(shù)低的學生貼上“差生”標簽,顯然不符合尊重學生的理念;學校只注重眼前的考試分數(shù),不分析學生在終身發(fā)展方面還缺少哪些必要的素質(zhì),顯然不符合對學生和社會發(fā)展負責的要求。
其二,就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來看,轉(zhuǎn)型期不盡合理的社會狀況對學校生活造成了挾持和侵擾,給生活德育帶來了困難。迄今為止的生活德育研究傾向于在理論的世界里構(gòu)建美好的學校生活,然而,學校并不是超然于社會現(xiàn)實之外的圣地,現(xiàn)存教育與現(xiàn)存社會“完全同一、高度同構(gòu)的現(xiàn)實”[1],往往使生活德育的設想成為泡影。一方面,學校為了所謂的辦學成績,以各種方式搶奪優(yōu)質(zhì)生源;而另一方面,很多學生之所以能夠進入名校讀書,拼的是家庭背景以及關系網(wǎng),至于每天都要面對的排座位、每年都要進行的班干部和優(yōu)秀學生評選,在很多地方也成為父母親實力的較量。面對如此情勢,我們一方面呼喚教師以道德自律來維護校園的純凈,另一方面也期望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善,因為校長和教師不是可以超然世外的高人。
其三,就德育創(chuàng)新與德育傳統(tǒng)的關系來看,以往行之有效的德育思路仍然被普遍運用,削弱了教師依據(jù)生活德育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觀能動性。一線校長、教師在接觸到生活德育的主張之后表示認同,然而,他們在工作中已經(jīng)輕車熟路地使用德育領域的老辦法,有極其強烈的工作慣性。在德育課、班會課上,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表態(tài),陶醉于學生“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熱情幫助別人”的豪言壯語,而無視同學相處過程中的各種小矛盾;教師習慣于對學生提出很嚴格的操行要求,利用扣分、小組榮譽等促使學生服從,自己卻言行傲慢,對學生缺少尊重和信任;受班額較大、教學任務繁重等影響,教師很難做到全面了解、細心引導每一位學生,德育和學生管理往往僅關注如何把學生管住,對于如何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行卻用力較少。由此可見,生活德育既然是“一種新的德育范式”[7],其落地生根和在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普遍應用要求實踐者對于傳統(tǒng)的德育范式有更深刻的批判和更果斷的決裂。
參考文獻:
[1]杜時忠.生活德育論的貢獻與局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3):1-4.
[2]魯潔.邊緣化、外在化、知識化——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綜合癥[J].教育研究.2005(12):11-14.
[3]余展洪.從“圣人道德”轉(zhuǎn)向“常人道德”——關于建構(gòu)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規(guī)范的哲學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5):10-14.
[4]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
[5]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
[6]高德勝.道德教育的20個細節(ji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7]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9.
責任編輯/高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