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娟,李志紅,劉 靜,劉 賀
(北京以嶺藥業(yè)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參松養(yǎng)心膠囊由人參、麥冬、山茱萸、丹參、赤芍、黃連等12味中藥組方,具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luò)、清心安神功效。處方中以人參為君藥,其皂苷類成分為主要有效成分[1]?,F(xiàn)行質(zhì)量標準中人參皂苷Rg1和Re的含量測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2],但非常耗時,運行時間一般在90 min以上。本研究中應(yīng)用超高效液相色譜(UPLC)法技術(shù)建立了參松養(yǎng)心膠囊中人參皂苷Rg1和Re的含量測定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Waters Acquity UPLC H-Class system液相色譜儀,包括四元泵處理器、樣品處理器、柱溫箱及Empower3色譜工作站;ACQUITY ELSD蒸發(fā)光檢測器。人參皂苷Rg1對照品(批號為110703-201127),人參皂苷 Re對照品(批號為 110754-201123),均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提供;參松養(yǎng)心膠囊(北京以嶺藥業(yè)有限公司);乙腈為色譜純,水為純化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色譜柱: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 μm);流動相:乙腈 -水,梯度洗脫(見表 1);流速:0.45mL/min;柱溫:35℃;進樣量:2 μL;ACQUITY ELSD檢測器條件:漂移管溫度為50℃,氣體流量為30.0 psi。理論板數(shù)按人參皂苷Re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20 000。
表1 流動相梯度洗脫表
取本品30粒的內(nèi)容物,精密稱定,混勻,研細,取約4 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0 mL,密塞,稱定質(zhì)量,超聲處理(功率160 W,頻率40 kHz)30 min,放冷,再稱定質(zhì)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質(zhì)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50 mL,蒸干,殘渣加水30 mL溶解,用三氯甲烷振搖提取3次(30,20,20 mL),棄去三氯甲烷液,水溶液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5次(25,25,25,15,15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試液洗滌 2 次(30,20 mL),分取正丁醇液,再用正丁醇飽和的水洗滌2次(30,20 mL),合并氨洗液和水洗液,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3次(20,20,15 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并與上述正丁醇液合并,蒸干,殘渣用甲醇溶解并轉(zhuǎn)移至5 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取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搖勻,作為對照品溶液。按處方工藝比例,自配不含人參的群藥,按工藝要求制成不含人參的陰性樣品,按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陰性對照品溶液。
圖1 超高效液相色譜圖
空白干擾試驗和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精密吸取2.2項下3種溶液各2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按擬訂色譜條件測定。結(jié)果,陰性對照品溶液色譜中,在與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對照品相同保留時間處未見相應(yīng)色譜峰,故認為陰性無干擾。同時,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的分離度為2.5,理論板數(shù)以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計分別為97 988和100 711,滿足系統(tǒng)適用性要求。色譜圖見圖1。
線性關(guān)系考察:取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455 4 mg人參皂苷Rg1和0.415 3 mg人參皂苷Re的對照品貯備液。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貯備液 0.2,0.5,1.0,1.5,2.0,2.5 μL,按擬訂色譜條件依法進樣測定。以色譜峰峰面積對數(shù)值(Y)為縱坐標、進樣量對數(shù)值(X)為橫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人參皂苷Rg1為 Y=0.368 X+3.755 4,r=0.999 1(n=6),進 樣 量 在 0.091 08 ~1.135 8 μg范圍內(nèi)與峰面積線性關(guān)系良好;人參皂苷Re為 Y=0.372 X+3.812 1,r=0.999 2(n=6),進 樣 量 在 0.083 06 ~1.038 25 μg范圍內(nèi)與峰面積線性關(guān)系良好。
精密度試驗: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含人參皂苷Rg1 0.227 7 g/L,人參皂苷 Re 0.207 6 g/L)2 μL,連續(xù)進樣 6 次。結(jié)果峰面積的 RSD人參皂苷Rg1為0.91%(n=6),人參皂苷Re為0.73%(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穩(wěn)定性試驗:取同一供試品溶液,分別于 0,1,2,4,8,16,24 h時進樣2 μL,計算峰面積的 RSD值。結(jié)果的 RSD人參皂苷Rg1為 1.03%(n=7),人參皂苷 Re 為 0.82%(n=7),表明供試品溶液在24 h內(nèi)穩(wěn)定。
重復(fù)性試驗:取同一批號(批號為1308030)的樣品6份,依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擬訂色譜條件進樣測定。結(jié)果含量的 RSD人參皂苷 Rg1為 1.06%(n=6),人參皂苷 Re 為 0.88%(n=6),表明方法重復(fù)性良好。
加樣回收試驗:取已知含量的樣品(批號為1308030)6份,每份2 g,精密稱定,分別精密加入每1 mL含0.455 4 mg人參皂苷Rg1和0.415 3 mg人參皂苷 Re的對照品貯備液各2mL,按2.2項下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制備溶液,按擬訂色譜條件進樣測定,計算回收率。結(jié)果見表2。樣測定,按外標兩點法對數(shù)方程計算供試品中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的總量。結(jié)果見表3。
分別精密稱取10批樣品,每批2份,按2.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再分別按擬訂色譜條件依照UPLC法和HPLC法[2]進
UPLC法是以1.7 μm的超細色譜柱填料為核心的新興色譜分離技術(shù)[3],改變的僅是色譜柱的粒徑大小,并未改變方法的分離原理[4]。本研究主要通過轉(zhuǎn)換流速、進樣量和流動相梯度條件:HPLC上1 mL/min流速轉(zhuǎn)換到UPLC上為0.45 mL/min;HPLC上15 μL的進樣量在UPLC上為2 μL;流動相梯度在HPLC[2]基礎(chǔ)上進行了調(diào)整,使在HPLC上90 min完成的分析在UPLC上用16 min即可完成。
UPLC法分離度、峰容量、分析速度、靈敏度和分辨率均較HPLC法有很大提高,與傳統(tǒng)的HPLC法相比,UPLC法的分析速度、靈敏度及分離度分別是HPLC法的9倍、3倍及2倍;在相同色譜條件下,UPLC法能分出更多的色譜峰[5]。HPLC法同時測定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的含量一般需1 h以上時間,樣品組分才能得到較好地分離。本研究所建立的UPLC法僅需16 min即可完成參松養(yǎng)心膠囊中人參皂苷Rg1和Re的含量測定,分析速度提高了5倍以上,大大減少了溶劑損耗和廢液處置費用,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降低了分析成本。同時,該方法可用于參松養(yǎng)心膠囊人參提取物及中間產(chǎn)品中人參皂苷Rg1和Re含量檢測的內(nèi)控,以縮短檢驗周期,減少物料庫存和中間產(chǎn)品的積壓,提高生產(chǎn)效率,起到節(jié)能降耗的作用。
表2 加樣回收試驗結(jié)果(n=6)
表3 樣品含量測定結(jié)果(mg/g)
本研究中還考察了將HPLC用大顆粒色譜柱(250 mm×4.6 mm,5 μm)直接連接到 UPLC 上,按照 HPLC 法測定條件[2]進行測定。結(jié)果表明,HPLC法的測定條件可直接用于UPLC上,測定結(jié)果與HPLC法測定結(jié)果一致。
[4],本研究中還曾采用紫外檢測器取代蒸發(fā)光檢測器進行了含量測定摸索試驗。檢測波長為203 nm,梯度洗脫條件略有改動,其他條件均采用本研究中建立的UPLC-ELSD方法。結(jié)果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的分離度為2.2,理論板數(shù)以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計分別為276 215和381 460??梢姡琔PLC-UV法也可用于參松養(yǎng)心膠囊中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的含量測定。但由于參松養(yǎng)心膠囊質(zhì)量標準為《中國藥典》[2]法定標準,同時,不同檢測器檢測信號存在差異,為了盡可能地減少企業(yè)內(nèi)控標準與法定標準的差異,本研究未將參松養(yǎng)心膠囊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e的UPLC-UV含量測定方法納入企業(yè)內(nèi)控標準,也未進行更深入的方法學(xué)研究。
參考文獻:
[1]莫炫永.HPLC測定參松養(yǎng)心膠囊中人參皂苷Rb1的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xué)雜志,2012,18(12):112-114.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第二增補本[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3:51-53.
[3]謝耀軒,林亞珠.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三七中人參皂苷Rg1、人參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J].廣東藥學(xué)院學(xué)報,2011,27(5):489-493.
[4]楊立偉,鄭傳奇,蔣忠軍,等.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西洋參中人參皂苷 Rg1、Re、Rb1的含量[J].中藥材,2008,31(1):55 - 57.
[5]顏 梅,李詒光,趙 明,等.超高效液相色譜在中藥含量測定中的運用[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1,7(11):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