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良驊
(大足日報社,重慶 大足 402360)
媒體融合應做到互補性與差異化相結合
□龍良驊
(大足日報社,重慶 大足 402360)
由于新科技的介入,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地異軍突起,傳統(tǒng)媒體正在經歷一場最為深刻的嬗變。在短暫的迷茫、震驚之后,傳統(tǒng)媒體迅速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興奮地與新媒體牽手,實現了各種媒體的深度融合。特別是一些主流媒體,通過各平臺的融合,構建起了全新的宣傳格局,不但繼續(xù)牢牢把握了話語主動權,堅守住了輿論的主陣地,提升了傳播的影響力,還獲得了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大足日報》是中共重慶市大足區(qū)委的機關報,2014年,正是《大足日報》創(chuàng)刊30周年,恰逢媒體融合浪潮涌來,大足日報社抓住機遇,及時對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進行重新定位和改版,同時下大力氣辦起了內容豐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與讀者接近性強的大足網、“掌上大足”手機客戶端、“大足新聞”微信號等新媒體、新載體。短短一年時間,就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目前,大足網的日點擊量超過8萬次,“掌上大足”客戶端安裝的用戶接近10萬戶,遠遠超出了報紙的發(fā)行量。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廣電集團、新華社重慶分社的主要負責人先后到大足日報社視察,對在媒體融合中積極探索所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融合是大勢所趨,融合是必由之路。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機械式相加,也不是單純地把報紙的內容一成不變地移植到其它新興媒體上了事,而是根據各平臺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量身打造”傳播方式和內容,做到既突出差異化,避免同質化;又注重互補性,實現一體化。現以“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70周年紀念會”大型報道為例,談談《大足日報》與新媒體之間是怎么做到互補性和差異化相結合的。
大足區(qū)境內遺存有唐宋時期的5萬余尊石刻造像,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谷諔?zhàn)爭勝利前夕,著名學者楊家駱、顧頡剛、馬衡等組成考察團,對這些石刻進行首次全面系統(tǒng)的科學考察,將大足境內的所有石刻命名為“大足石刻”,并確立了與“云岡、龍門鼎足而三”的歷史地位。1999年12月,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年來,在有關專家學者和中共大足區(qū)委、區(qū)政府的共同推動下,催生了一門以研究大足石刻為基礎、涵蓋重慶及四川東部的文化遺存的新學科“大足學”。2014年11月24日,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70周年紀念會隆重召開,來自美國、印度、德國、日本、丹麥、韓國、巴基斯坦等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這種高規(guī)格的文化盛宴,無疑也是一次新聞大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網等主流媒體也紛紛跟進。作為當地的權威媒體,大足日報社精心組織,旗下的《大足日報》、大足網、“掌上大足”客戶端、“大足新聞”微信號等同時出擊,對此次會議及相關內容進行了全方位、高密度的立體報道,既彰顯了媒體融合的強大魅力,又顯示了差異化報道的異彩紛呈。
《大足日報》是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在報道中主要體現一個“深”字,即深入、深刻、深度。報紙由于采寫、編排、校對、審核、印刷、投遞等環(huán)節(jié)較多,時效性受到制約,與新興媒體相比,新聞較“舊”。于是,就避開短板,在重點報道、深度報道上下功夫。開幕式當天,《大足日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分別刊發(fā)了兩篇通訊《一門新學科的誕生》和《70年前的那個春天》?!兑婚T新學科的誕生》從大足石刻的開鑿追溯到怎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再到如何提出創(chuàng)建一門新學科,對“大足學”的誕生過程進行了仔細梳理,既有歷史的縱深感,又有宏闊的視野。《70年前的那個春天》以散文的筆法,對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的細節(jié)進行了還原,突現了考察的重大意義,文章生動感人。然后,配合開幕式長篇消息,又刊發(fā)了社論《大足學:從歷史走向未來》,將大足石刻的開鑿與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大足學的誕生比喻為一場文化的“接力賽”,深刻提示了它們的內在聯系。會議當中,再次以兩個整版,刊發(fā)了兩篇長篇通訊《兩百年的期待塵埃落定》、《師徒三代的大足石刻未了情》。其中,《兩百年的期待塵埃落定》主要反映第一位系統(tǒng)研究大足石刻的學者、清代大足代理知縣張澍收集整理的《大足金石錄》如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被發(fā)現、如何“回歸”大足的曲折經過;《師徒三代的大足石刻未了情》主要反映楊家駱的女弟子、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陳清香如何在師傅的引導下走上大足石刻研究之路,陳清香的學生、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陳瑛又如何在老師的帶領下也走上大足石刻研究之路的感人事跡。這幾篇重頭報道,成為這次會議報道的亮點。
大足網是新興媒體,它兼具了時效性和大容量兩大優(yōu)勢,即“快”和“廣”。因此,在這次報道中,首先在首頁頂部開設了“關注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70周年紀念會”專欄,將所有采寫、發(fā)表的文章全部集中在一處,并收集了大量與大足學有關的石刻藝術、巴蜀文化等資料,讓讀者對大足學建設的價值、意義、背景等有了更多的認識。在會議當中,為了搶抓時效性,報社共派出20余名文字、攝影、攝像記者和編輯,由一名領導統(tǒng)籌,在現場設“網絡直播間”,對會議進行了現場直播,要求記者在每一個議程完成后15分鐘內寫完稿或上傳圖片,編輯10分鐘內編審完上傳,由于準備充分,保證了每條稿件在20分鐘內完成寫稿到編審完上傳的流程,3天的會議期間,一共現場直播上稿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網選用。同時,還精心制作了三期視頻新聞發(fā)布在網上,達到了有文字、有圖片、有圖像的“三有”宣傳格局,整個報道有聲有色。
“掌上大足”客戶端和“大足新聞”微信號也是新興媒體,它們的優(yōu)勢在于迅捷性、文圖并茂和便于多次傳播,即“快”、“精”、“趣”。對一些重要新聞或亮點新聞,選擇其精華內容,以精短的文字,及時通過這兩個新興媒體發(fā)布,對特別重要的新聞還進行“推送”,并配上大量精美的圖片?!皶雎曇簟?、“觀點集錦”、“專家訪談”、“深度解讀”、“會場花絮”等欄目豐富,內容精彩,所發(fā)新聞被網友大量轉發(fā)。
媒體融合方興未艾,要在報道中做到互補性與差異化相結合,需要對各平臺的準確定位,需要高效的、能統(tǒng)攬采編工作的運行機制,需要采編人員有很強的業(yè)務能力,做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