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亞 史 明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規(guī)劃·建筑·
無錫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造型特征★
楊 亞 史 明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通過對無錫中西合璧建筑立面塑造、局部裝飾、清水磚砌筑等的介紹,總結了中西合璧建筑的具體造型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為優(yōu)秀建筑遺產的保護、修復及再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中西合璧建筑,建筑立面,局部裝飾,清水磚
無錫作為吳文化與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源地,在近代工業(yè)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小上?!钡拿雷u。自1840年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傳統(tǒng)文化體系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此期間無錫出現(xiàn)大量具有獨特造型特征的“中西合璧”建筑。由于無錫既沒有租界也沒有外資,直接接觸西方文化的機會較少,外來文化大多由民族實業(yè)家、商人及官僚傳入無錫,因此正宗的西式建筑較少,多是折衷式西化表皮對傳統(tǒng)中式建筑進行包裹,屬于中國傳統(tǒng)舊建筑體系的“洋化”。
無錫中西合璧建筑類型涵蓋文教、宗祠、工業(yè)、商業(yè)、居住等各個領域,這些中西合璧建筑多由本土匠師自發(fā)學習西方建筑造型并延續(xù)傳統(tǒng)技藝而建。由于對西方建筑文化的學習有較大的間接性與局限性,多為形式上的模仿,因此無錫中西合璧建筑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風格的交融:通過本土匠師對舶來文化的選擇性吸收,將中式建筑內涵與西式建筑外觀進行了融合。
建筑外觀是人們對建筑主體最直觀的第一印象,本土匠師通過對傳統(tǒng)建筑疊加拱券、山花、紋樣、橫向線腳、縱向柱式等西式元素以營造出仿西式造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其具體造型特征總結為以下三點:
1)外顯的西式立面處理。
建筑立面作為重要的垂直界面,要求對內部空間進行有效圍合,以呈現(xiàn)建筑的首要面貌,因此對立面的不同處理很大程度上影響建筑的整體造型。雖然無錫當?shù)氐氖考?、精英在思想上務實開放,易于接納西方文化,但西式的建筑理念與傳統(tǒng)的建筑思想仍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建筑造型上,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交叉呈現(xiàn)——在結構主體上仍多為傳統(tǒng)中式,而建筑立面上采用外顯的西式處理手法,即中式內核與西式外表。
無錫傳統(tǒng)建筑強調功能至上與實用性,立面塑造多尊重平面的功能布局,所以立面處理特別是山墻面的處理較弱,自成一體的墻面形成封閉的立面構圖(見圖1)。傳統(tǒng)中式建筑強調內部空間的虛實美,突出內向與封閉,這也源于傳統(tǒng)思想的封建性,而西式建筑注重外部空間的塑造,立面具有外向性與開放性,因此西化后的中西合璧建筑立面“外顯”特征鮮明,導致內秀外普的傳統(tǒng)建筑性格發(fā)生轉變。這種轉變體現(xiàn)在建筑立面上,為本土匠師對正立面或院門進行的大量西化處理。如榮巷歷史街區(qū)西浜150號的榮鄂生家祠,西化的院落大門上題有“復廬”二字,精美的西式裝飾讓院門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感染力,強化了院落出入口空間(見圖2)。同時,還有一些中西合璧建筑將四個立面進行整體設計,使得立面具有更強的觀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平面的功能布局。不同于傳統(tǒng)立面處理的經(jīng)驗性與主觀性,中西合璧建筑的立面設計呈現(xiàn)出西式構圖與客觀性。如水平線腳有助于橫向延展的立面構圖,突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關懷;垂直柱式有助于縱向生長的立面構圖,突出哥特時期的挺拔神秘,一橫一豎將建筑立面切割成小的體塊,強化開間與層高之間近似“正方形”的比例關系,削弱建筑體量的同時增加了親切感。開窗的增加與陽臺的出現(xiàn),既滿足建筑內部采光,又形成虛窗與實墻圖底關系,讓外顯的立面更具節(jié)奏與韻律,豐富建筑的西式表情。位于江尖96號的紙業(yè)公所,沿河磚砌的對稱立面、縱橫構圖,印刻著西式法則的均衡與協(xié)調。其明間寬度略大于暗間寬度,由此推測建造者仍不舍棄傳統(tǒng)建筑的等級觀念,讓建筑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的性格特征(見圖3)。
2)局部裝飾的模仿。
國內殖民城市和開埠城市的近代建筑多是由外國建筑師組織興建或由系統(tǒng)的西方建筑理論指導興建,而同時期無錫的本土匠師及建筑設計公司缺乏系統(tǒng)的西方建筑理論知識,未能真正理解西方建筑的精髓。因此表現(xiàn)在中西合璧建筑上,就是他們對西方裝飾元素進行片段式的摘取,折衷模仿以形成建筑中別致的門窗拱券、山花、裝飾符號、橫向線腳、縱向柱式等局部裝飾。
一方面?zhèn)鹘y(tǒng)與西式做“加法”:提取西方建筑的典型元素結合在傳統(tǒng)建筑局部上,如古典的柱式、哥特式的尖券、巴洛克式的曲線,將其作為裝飾構件與本土元素融合,形成中西合璧建筑立面上新的裝飾語匯。如榮裕發(fā)宅仿哥特式門頭和榮梅春宅仿巴洛克式門頭(見圖4),楊藕芳祠內仿愛奧尼柱式和榮德生舊居內仿科林斯柱式(見圖5)。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與西式做“減法”:模仿并不是完全的生搬硬套,實干的無錫人對傳統(tǒng)與西式裝飾元素都有所簡化與融合。早期的中西合璧產業(yè)建筑及居住建筑大多由民族實業(yè)家主持修建,他們本能地將“務本務實、經(jīng)世致用”的工商文化融入建筑中,做到量體裁衣,強調簡單實用即是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民族資本家勤勉務實的價值取向。“加法”與“減法”的靈活運用、裝飾品味的融合,讓建造者們試圖尋找兩者符號之間的相似性與相融性,將傳統(tǒng)的“式”與西方的“形”重疊起來,達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如清名橋歷史街區(qū)賀弄7號內傳統(tǒng)掛落與西方柱式相融合(見圖6);無錫縣商會南樓北立面上傳統(tǒng)裙板與鐵藝欄桿并置(見圖7);繆公館立面的連續(xù)幾何構圖裝飾里融入中式的吉祥“蝠”(諧音同“?!?圖等(見圖8)。
中西合璧建筑的局部裝飾經(jīng)過模仿后,呈現(xiàn)出西式“率直張揚”的一面[1]。其裝飾構圖喜用幾何對稱;裝飾語言通俗易懂;裝飾題材以植物紋樣為主;裝飾表現(xiàn)崇尚立體生動之美。
3)清水磚的大量靈活運用。
無錫在明清時期磚瓦燒制技術發(fā)展較快,在古運河畔大窯路一帶燒窯業(yè)發(fā)達,磚窯達數(shù)百家。因此在無錫傳統(tǒng)建筑中,磚墻使用普遍,并在磚墻上采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抹灰做法。近代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磚瓦生產技術提高,傳統(tǒng)建筑結構發(fā)生一定改變,即傳統(tǒng)的木結構體系逐漸變?yōu)橐源u墻承重的磚木或磚混結構體系,磚材也由原來的隔離作用變?yōu)槌兄刈饔谩J芪黠L東漸的影響,磚材開始直接外露形成清水磚墻,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抹灰做法。除繼續(xù)沿用手工磚外,機制青磚和紅磚的出現(xiàn)也為清水磚的外露提供了更多的工藝條件,從色彩、形式上豐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
由于清水磚既可仿中式石木又可仿西式磚石,用它做建筑的外墻及局部裝飾,可謂因地制宜。一方面用清水磚砌筑中西合璧建筑的外墻。其中青磚墻面色彩素雅,質感樸實,可作為背景來突出其他材質或不同色彩的裝飾構件,從而豐富“圖”與“底”的關系;而紅磚有“泊來品”的意味[2],全由紅磚砌筑的繆公館、張聞天舊居、永泰絲廠等建筑則更多是強調“新式”之意。另一方面用清水磚砌筑建筑的局部裝飾。本土匠師通過對清水磚的靈活運用,使其可圓可方,有利于臨摹與塑造西式裝飾。如通過磚的前后進退堆疊出橫向線腳,既起到對立面的劃分與裝飾,又突顯建筑的硬朗與挺拔;還可用清水磚砌筑造型復雜的西式柱式及拱券,細膩的磚紋肌理正好呈現(xiàn)“中西合璧”;同時,用紅磚拼出的幾何圖案也常作為墻體的造型裝飾(見圖9)。
無錫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形成既離不開無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又離不開無錫的地域人文環(huán)境,特別是民族工商業(yè)的興起對中西合璧建筑的發(fā)展影響較大。繁盛的工商經(jīng)濟讓實業(yè)家們具備一定的財力、物力,他們思想上務實開放,追求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不忘傳統(tǒng)精良文化,表現(xiàn)在建筑上即為“中西合璧”。然而本土匠師缺乏系統(tǒng)的西方建筑理論指導,多在形式上模仿西方建筑,所以無錫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造型總體上為折衷式西化表皮對傳統(tǒng)中式建筑的包裹:其立面上采用外顯的西式處理手法,由傳統(tǒng)立面的內向封閉轉變?yōu)槲魇搅⒚娴耐庀蜷_放,正立面或門頭的西化程度較高;在局部裝飾上模仿西方元素,運用“加法”與“減法”將中西裝飾元素融合,做到簡單實用;大量靈活運用清水磚來塑造建筑的外墻及局部西式裝飾,既豐富立面的色彩與肌理,又突顯清水磚的工藝優(yōu)勢。可見無錫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折衷主義在建筑上的表現(xiàn)[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從逐步吸納西方文化到將兩者融合的演變軌跡。無錫中西合璧建筑引領了無錫近代建筑的時尚潮流,傳統(tǒng)與西式的碰撞交融無疑豐富了無錫近代建筑的文化與技藝。
[1] 過偉敏,史 明.建筑藝術遺產保護與利用[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195.
[2] 史 明.無錫近代工商建筑的基本類型[J].工業(yè)建筑,2013(12):61.
[3] 劉 佳.鎮(zhèn)江近代建筑形態(tài)及其演變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102.
The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o-west integrative style architecture in Wuxi in early modern times★
Yang Ya Shi Ming
(SchoolofDesign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Through introducing Sino-west architecture facade style, local decoration and ganged bridge masonry in Wuxi, the paper summaries specific Sino-west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s, and analyzing its forming causes,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guidance for perfect ancient architecture maintenance, repairing and recycling.
Sino-west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facade, local decoration, ganged brick
2014-11-28 ★:2012年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無錫歷史街區(qū)建筑藝術遺產保護研究”(項目編號:12LSB005)
楊 亞(1990- ),女,在讀碩士; 史 明(1966- ),女,副教授
1009-6825(2015)04-0001-02
TU-87
A